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日常生活視野下唐代的技術進步與社會變化

  • 作者:周尚兵|責編:楊清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9787208194694
  • 出版日期:2025/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21
人民幣:RMB 1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唐朝「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不論從陳寅恪先生對唐代的論斷,還是後世對大唐盛世的追憶都展現了唐朝的地位和輝煌的成就。唐人為何能取得在王朝本身消亡之後的永恆價值和文化成就,本書正是作者對這一問題追問的結果。
    本書重點對唐代日常生活中的技術進步與制度創新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等內容重新審視、深入研究,得出了唐代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是建立在重大技術進步基礎之上,唐代生產力有「質的改進」,其社會進步是「發展」的類型而非「增長」的類型這一研究結論,揭示出唐代社會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發展機制。相對於以往的唐史研究,本書有一定創新,結論合理,有較高學術價值,對當代中國經濟發展亦有一定的現實借鑒意義。

作者介紹
周尚兵|責編:楊清
    周尚兵,湖北公安人,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學與山東地方史的教學與研究,出版《齊州房氏家族文化研究》《山東農業史》等地方史研究著作;著有《敦煌寫本齋文所見敦煌民眾的精神世界與日常生活》《唐五代敦煌的泥匠與百姓的日常生活》《解木人:敦煌文獻所見唐五代木工行業的分工》等敦煌學論著;發表《郭子儀的福祿壽考與唐皇室的平亂圖強》《唐代山南西道經濟發展的結構問題》等隋唐史論文。

目錄
導言  第一生產力的脈動——日常生活視野下唐代的技術進步與社會變化
  一、選題緣起:大災來臨時引發的思考
  二、本選題研究的理論指導
  三、學術史的回顧
    (1)唐史研究者對唐代科學技術水平整體評估的問題
    (2)科學技術史研究者從科學的視點看唐代的社會
    (3)人文科學研究者從社會的角度看唐代的科學技術
  四、本書的創新點、研究思路
第一章  自然資源的波動與唐代農業的適應性變化
  第一節  唐代自然資源波動與政治局面的變化
    一、現代科學對唐代氣候資源波動變化的複原研究
    二、現代科學對唐代水體環境的複原研究
    三、水熱資源波動與唐代社會的技術應對
    四、唐代地質因素引發的資源波動及其社會影響
    五、唐代自然資源波動的歷史學思考
  第二節  人為因素所致資源波動及唐代社會變化
    一、唐代森林資源的波動及其影響
    二、人口增長引起的資源波動及農業生產的變化
    三、資源波動的局地變化及其影響
  第三節  從C3類到C4類作物:唐代農業技術體系的方向性變化
    一、唐代水土資源利用思想的變化與技術支持
    二、作物品種、耕作制度與唐代水土資源匹配模式的確立
    三、唐代水土資源匹配模式的歷史學思考
  本章結語
第二章  技術創新視野下唐代的經濟增長與社會變化
  第一節  唐代農業、工具製造業技術模式的確立
    一、從農業技術群組看唐代農業生產技術模式的確立
    二、技術創新與唐代工具製造業技術模式的確立
  第二節  技術創新與唐代的行業繁榮
    一、運輸業的技術創新與唐代經濟運轉的新還能
    二、水力機械與唐代社會的發展
    三、技術創新與唐代的行業繁榮
  第三節  唐代技術進步與區域經濟結構變遷的個案考察
    一、技術進步與唐代山南道區域性主導產業的確立
    二、從技術構成看山南西道區域發展的運轉結構及人民繁榮
  本章結語
第三章  唐代的基礎科學與社會生活
  第一節  人間要切——算學與唐人的日常生活
    一、計數與伎術之宗:唐人對算學的認識
    二、算、算籌、算盤:唐代運算之術的技術支持
    三、唐代的輕功節費問題與實用數學的發展
  第二節  通物物理與唐人的日常生活
    一、細推物理須行樂——日用物件中的物理學
    二、咿啞轉動並車——生產工具中的物理學
  第三節  神仙藥化——煉丹產生的物品
    一、葯金、葯銀
    二、丹砂、鉛丹、密陀僧、芒硝、消石、火藥
    三、秋石、灰霜
  本章結語
第四章  雅俗之間:唐代人生樂事中的技術變化

  第一節  柴米油鹽醬醋茶:唐人生活日用品中的技術變化
    一、清油、熙水油:食用油的提純精煉
    二、北海鹽、河東鹽:唐代鹽品的適用範圍
    三、十日醬、豉汁:唐代制醬業的分工變化
    四、掏米、糠醋:唐代制醋業的分工變化
    五、茱萸茶、清茶:唐代的茶飲方式與茶道文化
    六、味灰、砂糖、糠醑:石灰在食品加工領域的應用
  第二節  琴棋書畫詩酒花:人生樂事背後的技術支持
    一、雅藝之琴韻
    二、雅藝之圍棋
    三、雅藝之書畫
    四、雅藝之詩歌
    五、雅藝之酒道
    六、雅藝之花道
  本章結語
第五章  器服之美:唐代的文化繁榮與技術進步
  第一節  唐裝服飾之美的技術實現
    一、染家、染師:唐人的染料與染色技術
    二、天上取樣人間織:唐人的「新樣」
    三、裁縫、針女:唐人衣飾製作技法
  第二節  高桌大椅:框鋸與唐代制器、制板的分途
    一、「?匠」「解木人」背後的技術內涵
    二、從「團鋸博士」「剸匠」看?匠職業的內部分工
    三、從「木行」「方子」看唐五代的板材市場
    四、敦煌文獻中的「?匠」「旋匠」「雕刻」
    五、「良工五制」中的都料
    六、框鋸與小木作傢具樣式的創新
  第三節  百日油、桐油與唐人的防雨器具
    一、百日油、法油、桐油的生產
    二、百日油薄白細紙、桃花紙、窗紙、紙扇、燈籠
    三、法油、油幕、油衣、油被、油囊、雨傘
  第四節  紫金為塘珠作室:日用金屬器具的製作工藝
    一、紫金、黃銅、白銅、青銅:唐代的銅坊及其生產工藝
    二、段礦出金,如鉛出銀:唐代金銀器原料的生產
    三、都料、都知與唐代金銀器的生產管理
  第五節  漆家:唐代的漆器業及其技術變化
    一、生漆與漆瘡:唐代漆家職業病的治療
    二、平脫與素髹:唐代漆器的生產工藝
    三、犀甲、犀革、犀皮:唐代的犀皮漆裝飾工藝
    四、漆隱起、雕鏤、朱金鏤、沒骨畫:唐代漆器的製作技法
    五、巢料:天下取法背後的漆器生產
  第六節  窯作:唐代的陶瓷業及其技術變化
    一、唐三彩、邛三彩:唐代釉陶器生產工藝的變化
    二、白瓷瓮、青花瓮:唐代瓷器的新產品
    三、南青北白:唐代瓷器生產的地域特色
    四、玻璃、琉璃:唐代的玻璃器生產
  本章結語
第六章  唐人的醫學知識與日常生活
  第一節  唐代醫學知識的普及
    一、啟蒙教育中的醫學知識

    二、唐人的十百草與醫藥知識普及
    三、唐代醫藥知識普及的官方措施
  第二節  唐人的生活習慣與健康
    一、葯葛、橙葛:唐人的居處養生、疾病預防及日常保健
    二、薰香、澡豆:唐人的浣洗和沐浴
    三、牙刷、牙葯:唐人的口腔衛生
  第三節  法于陰陽、攝養無虧:唐人日常生活中的養生保健
    一、五味、調品:唐人的飲食攝養與保健
    二、茶炊、飲子、藥酒:唐人日常生活中的保健飲料
    三、順適時候:唐人節序中的四時調攝
  本章結語
第七章  養素丘園:唐人構建私家園林的技術支持
  第一節  灌園鬻蔬:唐代園圃業的變化
    一、邊地與域外傳入的園圃新品種及其茬口安排
    二、果實枝繁:私家園林中的林果生產
  第二節  松膏乳水田肥良:唐代別業的農林經濟部分
    一、墾田植樹:王方翼風泉墅「為富家」的技術分析
    二、遙遙遞熟:從冬季作物品種看別業經濟的技術支持
  第三節  樹深藤老竹迴環:唐代別業的景觀經濟部分
    一、私家園林的假山景觀與居處環境
    二、亭榭樓閣與芽堂棠麻:私家園林建築的風格及其技術支持
    三、私家園林的鑿池引水與池人池塘養殖的技術底蘊
    四、種花滿西園:私家園林的花木種植與技術支持
  第四節  私家園林主「養素丘園」的技術支持
    一、卜居:唐人「養素丘園」的居所空間選擇
    二、私家園林的葯圃產業
  本章結語
第八章  技術創新視野下唐代制度的變化
  第一節  唐代技術進步的既有制度空間
    一、不練行由,請給過所者——唐代勞動力流動的制度空間
    二、納資代役——唐代勞動力時間支配的制度空間
    三、與眾共之——唐代發揮資源效益促進技術創新的制度空間
  第二節  促進技術良性發展的秩序系統與法律保障
    一、行濫:產品質量與技術濫用的社會問題
    二、求利:唐政府追求市場公正的努力
    三、食祿之家不得與下民爭利:唐政府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努力
  第三節  唐代的技術進步與制度創新
    一、不任則農:技術進步與土地制度變遷
    二、開物成務:技術進步與行政制度變遷
    三、便時利物:唐代技術、制度與社會的耦合
  本章結語
結語  「足為世法」——唐代的遺產
主要參考書目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