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在中國現代化的宏大敘事中,「三農」問題始終是關乎全局的核心議題。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一方面城鎮化率穩步提升,另一方面城鄉二元結構仍是制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瓶頸。如何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現實難題,直接關係到14億多人口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縱觀世界現代化歷程,城鄉結構轉型是各國必經之路,但中國的路徑註定獨一無二。我們擁有近5億農村常住人口、3億農民工,這一龐大群體的發展命運,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緊密交織。如何破除制度壁壘以提升農業效率?如何暢通要素流動以激活農村資源?如何完善社會保障讓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這些問題也是制約鄉村全面振興目標實現的關鍵所在。
本書是對中國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系統回應,聚焦於農業農村發展這一核心議題,深入闡述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機制、現實困境及破解路徑,並對「十五五」期間城鄉融合發展提出前瞻性政策建議,既能為政府決策者和學術研究者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又能讓社會公眾理解和把握中國城鄉發展的底層邏輯與未來走向。
作者介紹
蔡昉|責編:賴甜//酈鳴楓
蔡昉,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十四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學部主席團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勞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經濟改革與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和貧困、「三農」問題的理論和政策等。
著有《讀懂中國經濟》《從人口紅利到改革紅利》《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世界意義》等,主編《中國改革開放:實踐歷程與理論探索》《中國智慧》等,發表學術論文和理論文章數百篇。獲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孫治方經濟科學獎、中華人口獎等。
目錄
緒論
一、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來自共性的特徵化事實
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路徑
四、城鄉整體邁入和各產業同步實現現代化
五、二元經濟發展與二元社會結構
六、「十五五」是實現目標的關鍵期
七、本書的特點、結構和要點
第一章 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窗口期
一、中國經濟處在什麼發展階段?
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定性定量目標
三、人口轉變與人口紅利
四、人口負增長時代的新常態
五、從劉易斯轉折點到庫茲涅茨轉折點
六、消除現代化途中的制度障礙
第二章 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
一、中國脫貧理念、實踐和成就
二、擺脫絕對貧困對中國奇跡的意義
三、減貧實踐及其成效的世界意義
四、乘勢而上:鄉村振興的新實踐
五、自立產業和自生髮展能力
第三章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產業抓手
一、如何實現同步現代化?
二、農業強國的內涵與特徵
三、農業勞動生產率徘徊之謎
四、新科技革命與農業技術進步
五、打破狹小經營規模的制約
六、制度創新與市場機制設計
第四章 農業農村的要素積累和配置
一、破除資源不足的迷思
二、資源配置和再配置的廣闊空間
三、資本報酬遞減並非註定
四、農業金融:超越「小」與「大」之爭
五、讓土地回歸生產要素功能
第五章 新型城鎮化:深度與廣度
一、城市化是現代化的一般特徵
二、中國城鎮化:殊途同歸和與時俱進
三、區域發展新格局與城鄉均衡發展
四、城鎮化內涵的延伸:縣域與鄉鎮
五、全地域和全方位的農村現代化
六、戶籍制度改革的激勵相容
第六章 城鄉遷移與促進社會流動
一、中國特色的兩階段遷移
二、農民工就業、收入和社會保障
三、從橫向到縱向的社會流動
四、現代化過程中的人口區域布局
五、鄉村建設的本質和內涵
第七章 為什麼要防止勞動力逆向流動?
一、內涵發生變化的「推力」和「拉力」
二、突破「有來有去」的流動模式
三、阻止「逆庫茲涅茨過程」
四、超越就業創造的極限
五、新市民如何適應勞動力市場?
第八章 擴大農村中等收入群體
一、農村居民收入及其構成
二、防微杜漸:阻斷貧困的根源
三、人口金字塔和收入橄欖型
四、中等收入群體的培育重點
第九章 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一、城鄉收入差距的整體影響
二、城鎮化:擴大還是縮小收入差距?
三、「弱勢產業」還是「人數悖論」?
四、突破勞動生產率的「天花板」
第十章 新一代農村勞動者和創業者
一、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二、人力資本貢獻:從就業到創業
三、人力資本培養:從教育到「干中學」
四、人口發展新常態下的教育深化
五、以配置均等化破解發展不平衡
第十一章 如何倚重「三農」擴大內需?
一、龐大人口與超大規模市場
二、挖掘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
三、對農業農村投資的新境界
四、擴大內需的新型城鎮化效應
第十二章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
二、構建中國式福利體系的時間窗口
三、在城鄉一體化中釋放生育潛力
四、破解農村養老的世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