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供應鏈工程技術與方法/供應鏈工程師培養叢書

  • 作者:吳志華//金漢信//成君憶|責編:郭逸亭
  • 出版社:中國財富
  • ISBN:9787504783752
  • 出版日期:2025/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64
人民幣:RMB 80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供應鏈工程技術與方法》以系統思維搭建供應鏈工程框架,著重詮釋具有供應鏈工程個性特點的理念、戰略、網路、裝備、技術、平台、業務、生態與組織控制等內容。提出管理理論與工程技術充分融合的雙輪驅動,以技術驅動管理創新,同時以現代管理理論指導技術應用,確保技術實施路徑與企業戰略目標和業務需求高度契合,避免了技術與管理之間的脫節。構建協同共生的供應鏈生態系統,致力為產業鏈供應鏈企業探索出一個緊密相連、協同共生的供應鏈生態系統打造解決方案。提出「強鏈、補鏈、延鏈、穩鏈」策略的實施路徑,這些措施共同作用於供應鏈工程構建和運營的不同環節,形成了強大的協同效應。致力於研究企業實現供應鏈從四流合一到四位一體的轉型升級,通過優化業務流程、匹配硬體設施、整合軟體技術與平台以及深化生態協同,構建一個全新的供應鏈工程理論體系。通過智能化、靈活化和高效化的供應鏈體系構建。實現供應鏈的實時監控、智能調度、數據分析和預測,為企業的生產、流通和銷售提供更加精準的指導。

作者介紹
吳志華//金漢信//成君憶|責編:郭逸亭

目錄
第1章  供應鏈工程導論
  1.1  供應鏈工程與相關概念比較
    1.1.1  供應鏈工程與物流工程比較
    1.1.2  供應鏈工程與供應鏈管理比較
    1.1.3  供應鏈工程與系統工程比較
  1.2  供應鏈工程分類
    1.2.1  精益供應鏈工程
    1.2.2  敏捷供應鏈工程
    1.2.3  柔性供應鏈工程
    1.2.4  安全供應鏈工程
    1.2.5  綠色供應鏈工程
  1.3  供應鏈的產生、發展與供應鏈工程創新
    1.3.1  供應鏈的起源、產生與發展
    1.3.2  供應鏈工程的起源、產生與發展
    1.3.3  供應鏈工程的發展趨勢
  1.4  面向新質生產力的供應鏈工程
    1.4.1  新質生產力具有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性
    1.4.2  新質生產力發展與供應鏈工程服務保障
    1.4.3  以供應鏈工程推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
  1.5  框架體系與主要內容導引
    1.5.1  供應鏈工程戰略匹配
    1.5.2  供應鏈工程策略組合
    1.5.3  供應鏈工程流程管理
第2章  供應鏈工程理念
  2.1  供應鏈工程基本原理
    2.1.1  供應鏈工程系統原理
    2.1.2  供應鏈工程信任原理
    2.1.3  供應鏈工程其他原理
  2.2  供應鏈工程的基本理念
    2.2.1  供應鏈工程業務流程可持續優化
    2.2.2  供應鏈工程人本生態的和諧交融
  2.3  供應鏈工程模型及其選擇
    2.3.1  供應鏈工程模型概述
    2.3.2  供應鏈工程模型分類
    2.3.3  供應鏈工程模型選擇
第3章  供應鏈工程戰略
  3.1  供應鏈工程戰略概述
    3.1.1  供應鏈工程戰略及其作用要求
    3.1.2  供應鏈工程戰略特性
    3.1.3  供應鏈工程戰略分類
    3.1.4  供應鏈工程戰略體系
  3.2  供應鏈工程戰略思維
    3.2.1  明確供應鏈工程戰略意圖
    3.2.2  優化供應鏈工程戰略定位
    3.2.3  賦能供應鏈工程戰略能力
    3.2.4  實現供應鏈工程戰略迭代
  3.3  供應鏈工程戰略創新
    3.3.1  供應鏈工程戰略創新與戰略匹配
    3.3.2  強鏈:一流供應鏈工程戰略創新匹配
    3.3.3  補鏈:補短板供應鏈工程戰略匹配

    3.3.4  延鏈:跨界戰略匹配
    3.3.5  穩鏈:韌安供應鏈工程戰略匹配
第4章  供應鏈工程網路設計
  4.1  供應鏈工程網路結構設計
    4.1.1  供應鏈工程網路結構及其類型
    4.1.2  供應鏈工程網路結構設計方案
    4.1.3  供應鏈工程網路結構設計方案選擇
  4.2  供應鏈工程網路環節設計
    4.2.1  供應鏈工程網路環節設計的評價指標
    4.2.2  供應鏈工程網路環節設計方案
    4.2.3  供應鏈工程網路環節設計方案的選擇
  4.3  供應鏈工程網路節點選址
    4.3.1  供應鏈工程網路節點選址的任務和意義
    4.3.2  供應鏈工程網路節點選址內容
    4.3.3  供應鏈工程網路節點選址的影響因素
    4.3.4  供應鏈工程網路節點選址的步驟
    4.3.5  供應鏈工程網路節點選址的方法
  4.4  供應鏈工程物流網路設計
    4.4.1  供應鏈工程物流網路設計概述
    4.4.2  供應鏈工程直運網路設計
    4.4.3  基於巡迴運送的直運網路設計
第5章  供應鏈裝備工程
  5.1  供應鏈裝備工程概述
    5.1.1  供應鏈裝備工程概念
    5.1.2  供應鏈裝備工程原則
    5.1.3  供應鏈裝備工程框架體系
  5.2  供應鏈裝備分類
    5.2.1  輸送設備
    5.2.2  分揀設備
    5.2.3  起重機械
    5.2.4  工業用車輛
    5.2.5  集裝化設備
    5.2.6  自動化立體倉庫
  5.3  供應鏈裝備布置
    5.3.1  供應鏈裝備布置問題與目標及原則
    5.3.2  供應鏈裝備作業空間計算
    5.3.3  基於SLP法的供應鏈裝備布置
    5.3.4  典型的生產型部門供應鏈裝備布置
    5.3.5  服務型供應鏈裝備布置
  5.4  供應鏈設施內物料搬運作業
    5.4.1  物料搬運作業活動
    5.4.2  物料搬運作業指標
    5.4.3  物料搬運作業的特點
    5.4.4  物料搬運作業的方法及選擇
第6章  供應鏈技術工程
  6.1  供應鏈技術工程概述
    6.1.1  供應鏈技術工程的相關概念
    6.1.2  供應鏈技術工程原則
    6.1.3  供應鏈技術工程框架體系
  6.2  供應鏈智能製造技術的應用

    6.2.1  智能製造技術的內涵
    6.2.2  3D列印技術的應用
    6.2.3  5G技術應用
    6.2.4  工業機器人應用
  6.3  供應鏈物聯網技術應用
    6.3.1  物聯網系統應用框架
    6.3.2  物聯網系統應用設計
  6.4  供應鏈數智化技術應用
    6.4.1  人工智慧技術應用
    6.4.2  雲計算技術應用
    6.4.3  生成式AI技術應用
  6.5  供應鏈區塊鏈技術應用
    6.5.1  基於區塊鏈的汽車供應鏈
    6.5.2  基於區塊鏈的農產品供應鏈
    6.5.3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理論與實踐
  6.6  數字孿生技術應用
    6.6.1  數字孿生與智能製造
    6.6.2  數字孿生與智慧倉儲
    6.6.3  數字孿生與智慧農業
  6.7  案例:海爾智家智能製造供應鏈轉型
第7章  供應鏈管理平台
  7.1  供應鏈管理平台概述
  7.2  供應鏈運營平台
    7.2.1  智能計劃
    7.2.2  數字採購
    7.2.3  智能製造
    7.2.4  智慧物流
    7.2.5  數字金融
    7.2.6  京東商城供應鏈運營平台模式分析
  7.3  供應鏈驅動平台
    7.3.1  供應鏈數據平台
    7.3.2  AIoT平台
    7.3.3  演算法與模擬平台
  7.4  供應鏈控制平台
    7.4.1  供應鏈控制平台架構
    7.4.2  供應鏈平台運維控制
    7.4.3  供應鏈平台運維控制數字化轉型
第8章  供應鏈業務工程
  8.1  供應鏈業務工程概述
    8.1.1  供應鏈業務工程的基本概念
    8.1.2  供應鏈業務工程系統的完善
    8.1.3  供應鏈業務工程與供應鏈數智業務化
  8.2  供應鏈基本業務工程
    8.2.1  供應鏈採購工程
    8.2.2  供應鏈生產工程
    8.2.3  供應鏈分銷工程
    8.2.4  供應鏈回收工程
  8.3  供應鏈物流工程
    8.3.1  供應鏈物流工程及其特點
    8.3.2  供應鏈物流工程模式

    8.3.3  可編程供應鏈物流工程
    8.3.4  一些典型的供應鏈儲運工程作業
  8.4  供應鏈數智化工程
    8.4.1  管理驅動的數字化系統
    8.4.2  從數字供應鏈到智慧供應鏈
第9章  供應鏈金融工程
  9.1  供應鏈金融工程概述
    9.1.1  供應鏈金融及供應鏈金融工程的概念
    9.1.2  供應鏈金融體系構成主體
    9.1.3  供應鏈金融工程面臨的主要挑戰
    9.1.4  實施供應鏈金融工程的主要手段
  9.2  供應鏈金融工程的融資模式
    9.2.1  供應鏈應收賬款融資
    9.2.2  供應鏈預付款融資
    9.2.3  供應鏈存貨、倉單融資
    9.2.4  供應鏈信用融資
  9.3  供應鏈金融科技與工程創新
    9.3.1  供應鏈金融科技概述
    9.3.2  供應鏈金融科技的技術基礎和面臨的挑戰
    9.3.3  基於金融科技的供應鏈金融工程創新
第10章  供應鏈生態工程
  10.1  供應鏈生態工程概述
    10.1.1  供應鏈生態系統
    10.1.2  供應鏈生態工程及其特點
    10.1.3  供應鏈生態工程支撐體系
    10.1.4  營商環境及其支撐
    10.1.5  生態供應鏈與綠色可持續發展
  10.2  供應鏈文化工程
    10.2.1  供應鏈文化及其結構
    10.2.2  供應鏈文化的作用
    10.2.3  供應鏈的本質是信任鏈
    10.2.4  供應鏈文化工程實施要點
  10.3  供應鏈人才工程
    10.3.1  供應鏈人才及其作用
    10.3.2  供應鏈數智化需要更高素質的勞動者
    10.3.3  供應鏈工程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因應之道
    10.3.4  供應鏈工程師團隊的打造與管理
第11章  供應鏈工程組織
  11.1  供應鏈工程組織概述
    11.1.1  供應鏈工程組織的定義
    11.1.2  供應鏈工程組織的類型
    11.1.3  供應鏈工程組織的特徵
    11.1.4  供應鏈工程組織模式
    11.1.5  供應鏈工程組織的功能
  11.2  供應鏈工程組織實施
    11.2.1  供應鏈工程組織機構
    11.2.2  供應鏈工程組織協調內容
    11.2.3  供應鏈工程組織協調機制
  11.3  報童模型及其在供應鏈工程組織中的運用
    11.3.1  供應鏈工程組織協調的必要性

    11.3.2  報童模型及其在供應鏈工程中的協調作用
    11.3.3  基於報童模型的契約設計
第12章  供應鏈工程式控制制
  12.1  供應鏈工程式控制制概述
    12.1.1  供應鏈工程式控制制概念
    12.1.2  供應鏈工程式控制製程序
    12.1.3  供應鏈工程式控制制的關鍵要素
    12.1.4  常見的供應鏈工程式控制制技術與方法
  12.2  供應鏈工程績效及其衡量
    12.2.1  供應鏈工程績效驅動因素
    12.2.2  基於驅動因素的供應鏈工程績效衡量指標
    12.2.3  供應鏈工程績效評估方法
  12.3  供應鏈工程風險控制
    12.3.1  供應鏈工程風險控制及其關鍵步驟
    12.3.2  供應鏈工程風險控制策略
    12.3.3  供應鏈風險控制方法———損失函數模型
第13章  共商共創共享供應鏈工程師培養價值———兼談「四位一體」的供應鏈工程運用
  13.1  引言
    13.1.1  環境變化與供應鏈工程師培養要求
    13.1.2  供應鏈工程師相關人才培養實踐與突出問題
    13.1.3  簡要文獻述評
  13.2  共商共創共享供應鏈工程師培養價值的機理分析
  13.3  共商共創共享供應鏈工程師培養價值的初步探索
    13.3.1  高質量構建「四教合一」體系
    13.3.2  積極進行供應鏈工程師培養的戰略合作
    13.3.3  合作舉辦高級供應鏈工程師暨師資班
    13.3.4  多元拓展供應鏈工程師培養路徑
  13.4  總結與啟發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