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上海小三線建設中的技術轉移模式研究(1965-1988)/博士文庫

  • 作者:魯小凡|責編:陸夏
  • 出版社:國家行政學院
  • ISBN:9787515029382
  • 出版日期:2024/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85
人民幣:RMB 62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將利用小三線企業檔案室和地市檔案館所藏一手檔案資料、小三線建設者口述資料彙編和內部發行資料,輔以公開出版著作和報刊資料,以上海小三線建設為研究對象,梳理上海小三線建設中的技術轉移細節,總結其技術轉移模式,評價其技術轉移成效並找出技術轉移存在差異化的原因,進而豐富中國區域技術轉移的研究、加深對當代中國技術轉移的理解,併為現今中國區域發展戰略提供歷史借鑒。

作者介紹
魯小凡|責編:陸夏

目錄
緒論
  一、選題緣起與研究意義
  二、學術史回顧
  三、擬解決的問題與創新之處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五、資料來源
第一章  上海小三線技術轉移的過程
  一、上海小三線技術轉移的背景
  二、上海小三線技術轉移的主體
  三、上海小三線技術轉移的分期
  四、本章小結
第二章  單一技術改進模式——以協同機械廠為例
  一、技術的來源和管理
  二、新40火箭筒的技術改進
  三、轉移人員的技術培訓
  四、技術轉移后的實效
  五、本章小結
第三章  聯合技術創新模式——以協作機械廠為例
  一、技術的來源和承接
  二、新40火箭彈尾桿生產技術的創新
  三、產品質量管理工作
  四、技術轉移后的實效
  五、本章小結
第四章  本土化技術創新模式——以八五鋼廠為例
  一、技術的來源和利用
  二、金屬化球團技術的創新
  三、技術的本土化調整
  四、技術轉移后的實效
  五、本章小結
第五章  小三線技術轉移模式差異化的原因分析
  一、技術轉出方對技術轉移模式的影響
  二、技術接收方對技術轉移模式的影響
  三、技術特性對技術轉移模式的影響
  四、外部環境對技術轉移模式的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