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雙碳目標下鐵路綠色發展機制研究

  • 作者:李峰//黃守剛//楊曉樂//王建勛//李卓竟等|責編:程洋
  • 出版社:清華大學
  • ISBN:9787302695325
  • 出版日期:2025/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85
人民幣:RMB 8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深入、系統地闡釋了鐵路運輸領域節能、減碳、增效、發展的機制與機理,旨在豐富鐵路行業人員的節能減碳知識儲備,提升其研究能力。
    本書全面梳理了鐵路碳排放的關鍵環節,深入審視了基礎設施與裝備節能降碳、綠色能源替代降碳、運輸方式由公路向鐵路轉變降碳、固碳補償等方面的機制、原理、方法與策略;提出了針對鐵路運輸企業的減碳政策保障措施、針對工礦企業的「公轉鐵」政策保障措施,以及基於創新理念的科技與管理保障措施。以河北省為例,本書深入分析了「雙碳」目標背景下鐵路綠色發展的重要性,系統梳理了實現綠色發展的基礎條件,並詳細列舉了河北省在鐵路綠色發展方面的代表性工程項目。

作者介紹
李峰//黃守剛//楊曉樂//王建勛//李卓竟等|責編:程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國家「雙碳」戰略
    一、全球氣候整體形勢
    二、中國碳排放與能源利用現狀
    三、中國應對戰略
  第二節  鐵路減碳優勢及低碳化政策
    一、鐵路在各種運輸方式中的減碳優勢
    二、鐵路的客貨吸引形成新的碳效益
    三、鐵路低碳化政策
  第三節  鐵路綠色發展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路線
    一、機制研究為減碳體系的構建奠定基礎
    二、機理研究為減碳技術的應用指明方向
    三、「源-網-車-儲」一體化理念貫穿于綠色發展全過程
    四、「自洽」理念是綠色發展的重要體現
    五、綠色發展貫穿于鐵路全生命周期
    六、節能低碳覆蓋鐵路全產業鏈
  參考文獻
第二章  鐵路綠色發展機制機理
  第一節  鐵路碳排放關鍵環節分析
    一、能源消耗與碳排放關鍵環節
    二、綠電應用關鍵環節
    三、綠化關鍵環節
  第二節  鐵路設施裝備節能減碳機制機理
    一、固定設施建造與移動裝備製造
    二、固定設施與移動裝備維護
    三、移動裝備運用
    四、耗能設備運用
    五、多系統耦合
  第三節  綠色能源替代減碳機制
    一、牽引用能的綠色化
    二、車站用能的綠色化
    三、維護裝備用能的綠色化
    四、監測用能的綠色化
  第四節  基於「公轉鐵」的運輸方式改變減碳機制
    一、線路末端的低碳低成本開發機制
    二、線路末端的低碳低成本運輸機制
    三、避免財政負擔的線路末端政策激勵機制
    四、線路末端在全社會減碳中的牽引機制
  第五節  基於固碳的碳補償減碳機制
    一、減少綠地佔用固碳機制
    二、降低施工所致固碳能力損失機制
    三、提升綠化固碳能力機制
    四、多系統和諧統一提升固碳能力綜合機制
  參考文獻
第三章  鐵路「基礎設施節能」減碳機制
  第一節  基礎設施節能現狀
    一、線路設施
    二、站場設施
    三、站房設施
    四、照明與服務設備

    五、施工與維護
  第二節  線站節能減碳機制
    一、線路節能坡減碳機制
    二、車站輔助設備節能減碳機制
    三、工程原材料選擇
  第三節  結構施工與維護低碳化
    一、施工工藝與方案低碳化
    二、施工與維護裝備低碳化
  第四節  大宗工程物資運輸節能減碳
    一、鐵路工程大宗物資運輸特徵
    二、鐵路工程大宗物資分類
    三、鐵路工程大宗物資低碳運輸方案和優化機理
  參考文獻
第四章  鐵路「移動裝備節能」減碳機制
  第一節  鐵路列車節能現狀
    一、車體設計節能
    二、列車運用節能
    三、大型養路機械的節能或油改電
    四、智能化技術節能
  第二節  機車節能減碳機制
    一、政策導向
    二、電力牽引系統
    三、內燃牽引系統
    四、機車能源替代
    五、老舊型鐵路內燃機車淘汰
  第三節  車體節能減碳機制
    一、車體輕量化
    二、列車流線化
  第四節  列車操縱節能減碳機制
    一、列車運行特性與能耗分析
    二、列車節能操縱
  第五節  列車優化運行節能減碳機制
    一、運行組織優化
    二、運行圖優化
  第六節  大型養路機械節能減碳機制
    一、節能減碳策略
    二、能源方式改變
  參考文獻
第五章  鐵路「綠色能源替代」減碳機制
  第一節  基於直供電的綠電應用策略
    一、綠電直供的優勢及國家規劃
    二、鐵路車站綠電直供
    三、鐵路車站光伏發電應用
    四、鐵路車站風電直供
  第二節  鐵路沿線分散式光伏直供策略
    一、分散式光伏布置形式
    二、分散式光伏直供
  第三節  其他方面
    一、牽引供電的綠色能源替代
    二、加強企業發電與鐵路用電的內循環

    三、貨物低碳裝卸
    四、新能源管控系統建設
  參考文獻
第六章  鐵路「線路末端開發」減碳機制
  第一節  線路末端開發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公轉鐵」的基本現狀
    二、「公轉鐵」存在的問題
    三、專用線建設的必要性
    四、專用線建設的可行性
  第二節  地方鐵路專用線低碳建設策略
    一、建設思路
    二、材料選型策略
    三、鐵路專用線對城市切割的規避策略
  第三節  地方鐵路專用線綜合效益分析方法
    一、鐵路專用線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二、鐵路專用線全生命周期效益分析
  第四節  企業自建鐵路專用線的政策激勵策略
    一、政府激勵政策
    二、市場激勵政策
  參考文獻
第七章  鐵路建設項目固碳機制
  第一節  鐵路建設項目固碳能力損失
    一、固碳能力損失的表現形式
    二、固碳能力損失主要方面
    三、固碳能力損失量
  第二節  鐵路建設項目固碳能力降損機制
    一、基於固碳理念的生態脆弱區環保選線
    二、基於固碳理念的施工優化設計
    三、基於固碳理念的排水系統設計
    四、廢棄物資源化
    五、棄渣場選址優化
    六、與其他交通設施共用通道
  第三節  鐵路建設項目固碳能力補償
    一、原地固碳補償
    二、沿線生態廊道固碳補償
    三、異地固碳補償
  參考文獻
第八章  鐵路綠色發展的政策保障
  第一節  鐵路運輸企業減碳政策保障
    一、綜合交通運輸碳排放評估策略
    二、鐵路運輸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支持策略
  第二節  重點工礦企業「公轉鐵」政策保障
    一、工礦企業專用線建設政策保障
    二、工礦企業「公轉鐵」政策引導
    三、專用線聯合開發的政策支持
    四、重點物資「公轉鐵」政策補貼
  第三節  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的政策保障
    一、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的提出
    二、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的減碳效益
    三、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的政策保障

  參考文獻
第九章  鐵路綠色發展創新研究展望
  第一節  政策創新研究展望
    一、新建鐵路專用線項目立項決策理論與程序研究
    二、鐵路運輸企業碳排放評估指標體系與標準研究
    三、鐵路運輸低碳引領機制體系與政策激勵研究
    四、專用線效益驅動下的產業集群開發模式與政策引導研究
    五、穿越生態區鐵路的固碳補償政策研究
    六、鐵路運輸企業低碳化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七、鐵路專用線-市郊鐵路開行公交化列車的政策研究
  第二節  管理創新研究展望
    一、鐵路專用線建設標準研究
    二、鐵路專用線接軌國鐵路網的運營管理方法研究
    三、鐵路線路末端資產經營管理方法研究
  第三節  技術創新研究展望
    一、產業園區鐵路專用線的建設模式與線路設計方法研究
    二、鐵路-能源融合發展研究
    三、零碳車站關鍵技術研究
    四、綠電-生態-智能融合鐵路運維綜合技術研究
    五、低成本-低碳-低速鐵路建設綜合技術研究
    六、固碳能力補償機制下鐵路建設模式研究
第十章  河北省鐵路綠色發展實踐
  第一節  河北省「雙碳」形勢
    一、河北省能源消費整體情況
    二、河北省能源消費結構
    三、河北省碳減排形勢
  第二節  河北省鐵路及碳排放現狀
    一、河北省境內鐵路概況
    二、河北省鐵路碳排放現狀
    三、河北省綠色鐵路發展潛力巨大
  第三節  河北省鐵路綠色發展基礎
    一、河北省電力能源結構
    二、河北省綠電產業現狀
    三、河北省鐵路綠電融合發展
  第四節  河北省鐵路綠色發展典型範例
    一、雄安站光伏發電
    二、崇禮鐵路綠化設計
    三、鐵路專用線
    四、「公轉鐵」綜合案例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