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產業鏈下的內蒙古新型農牧民經濟行為研究

  • 作者:陳紅|責編:任愛清
  • 出版社:經濟管理
  • ISBN:9787524300779
  • 出版日期:2025/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06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基於內蒙古農牧區多個案例探討了現階段北部邊疆農牧民經濟行為的多重表現。書中試著梳理了內蒙古自治區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經濟社會變遷,並利用文獻、案例試著對變遷的宏觀性和微觀性進行了說明;關於北部邊疆的理論構建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演進過程的探索,也是對生態、生產及生計的統合過程。理論的真實性融於人的生產、生計活動的日常之內。為人的日常活動賦予重要性時常常關注到經濟生產,本書中把農牧民適應環境變化、尋求生計突破、實現經濟獨立而進行的活動歸置於產業鏈之下,視農牧民的日常生產活動為產業鏈末端的勞作。然而,對產業的鏈條式的考慮是多主體的實踐過程,該進程深化了農牧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表現了基層社會深刻的觀念轉變。書中包含家庭生計之內的農牧結合實踐及市場調控下農牧民在生產,銷售畜肉、奶、絨的經濟活動,此過程與以往相比在經濟行為能力上農牧民有了諸多「新的增長點」,這意味著「新型農牧民」的稱謂正在緩慢成為社會現實。

作者介紹
陳紅|責編:任愛清
    陳紅,2018年畢業於內蒙古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現為內蒙古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牧民經濟行為,牧區發展和經濟人類學研究。發表近十篇學術論文,以西藏牧區為主題的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曾先後主持內蒙古自治區級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研究項目兩項。自2010年至今,曾多次在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農牧業區域進行過實地調查,撰寫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調研報告。2015?2016年到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蒙古與內亞研究所訪問學習,搜集整理了牧民生計模式轉變與生態適應策略相關的研究資料。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社會轉型與農牧民經濟行為
    一、土地制度與農牧民生活
    二、空間規劃下的生態、城鎮與農牧村
    三、宏觀視角下的農牧民
    四、農牧區人口的流動與城村界限
  第三節  關於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第四節  相關概念的應用與理解
    一、關於產業鏈
    二、關於經濟主體
    三、關於農牧民經濟行為
    四、關於新型農牧民
    五、關於主體性與整體
第二章  發展視角下的內蒙古農牧業政策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何謂發展視角
    一、發展理念的發展
    二、發展話語下的國家與地方的鏈接
    三、內蒙古農牧區發展的起點
  第二節  20世紀50~70年代初的內蒙古農牧區民主改革及農牧民生活
    一、農區民主改革及公社化
    二、牧區民主改革及公社化
    三、農牧民生產生活記錄
  第三節  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內蒙古農農村社會及政策改革
    一、農牧業改革
    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
    三、牧區草畜雙承包責任制
    四、流動人口與農農村社會
    五、戶籍制度改革及人口遷移
  第四節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農牧配套政策及農農村社會
    一、發展鄉鎮企業
    二、農牧業產業化
    三、農村牧區稅費改革
    四、小城鎮建設及城鄉一體化的努力
  第五節  21世紀社會新的話語及農牧民經濟行為
    一、「雙碳」目標與社會生活的連接
    二、社會空間與生態空間互動
    三、現代物流體系及口岸經濟建設
    四、新質生產力與就業機會
  第六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口岸城鎮發展對農牧民經濟行為的影響
    一、二連浩特口岸發展
    二、中蒙貿易發展勢頭下的邊民互市
    三、2020~2021年二連浩特的外貿市場
    四、跨界信任與維繫
  第七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社會空間視角下的內蒙古農牧區及農牧民能動性
  第一節  社會空間的更新與空間主體的生成
    一、空間性與線性時間
    二、社會空間與關係網路的具體化
    三、城村互動模式的普遍意義

  第二節  北部邊疆文化空間下的農牧民能動性
    一、從空間理論談北部邊疆文化構建
    二、生態與生計模式約束下的北部邊疆空間及文化表現
    三、家庭生計內的農牧互補性到北部邊疆文化脈絡中的「煙火氣」
    四、區域政策傾向下北部邊疆空間的塑造及特定文化脈絡的延續
    五、實踐層次上的農牧互補性及空間規劃「落地」
  第三節  人的現代化與基層實踐
    一、生計體系的升級
    二、北部邊疆空間內的「農」與「牧」
    三、以家庭為單位的農牧民生計模式變化
    四、現代化進程中行動主體的偏好
    五、村民在牧業生產上的技術優化
    六、人的現代化與農牧民能動性
  第四節  生產工具升級與村落社會生計結構變化
    一、生產界限的突破
    二、農村勞動力和時間上的「剩餘」
    三、對勞動效率的渴求
    四、另一個村落的場景
  第五節  城村互動模式下的農牧民觀念轉變
    一、邊境小城鎮建設與農牧民職業觀念變化
    二、社會流動性與農牧民代際觀念差異
    三、生計模式與觀念轉變
    四、城村互動下鄉村社會觀念的進一步升級
    五、經濟行為與社會觀念之間的關聯性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產業鏈鏈條的延伸與農牧民經濟行為
  第一節  產業鏈鏈條及其「落地」
  第二節  牛產業鏈下的農牧民經濟行為
    一、牛產業鏈
    二、作為生計的養牛業和牛市場
    三、基層牛集市
    四、養牛業的現狀
    五、白土嘎查案例
    六、牛價波動給養牛戶帶來的影響
  第三節  健康觀念下的牛奶產業、內蒙古形象和特色奶食品
    一、健康飲食觀念
    二、食品安全與疾病預防
    三、健康觀念下的奶食品
    四、奶食品的地方性
    五、牛奶產業的文化之源
  第四節  羊絨產業鏈下的農牧民經濟行為
    一、山羊、羊絨產業鏈與農牧民生計
    二、阿拉善山羊養殖概況
    三、慶格勒圖嘎查案例
    四、羊絨採集
    五、羊絨交易
    六、羊絨企業的選擇
    七、羊絨的獨特性與農牧民積極性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結語

  一、理論與實踐
  二、區域之間的差異
  三、專業化與日常性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