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本書立足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大需求,聚焦面向「冰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沿海港口體系演化問題,依循「港口點聯繫→港口局部空間聯繫→港口國內內陸聯繫→港口國外海向聯繫」的研究路徑展開系統性研究。本書一方面建構了「冰上絲綢之路」對港口體系演化影響的概念和理論框架,另一方面預測了中國沿海港口體系貨運功能結構、貨運空間結構、陸向腹地和海向腹地的演化情況,研究表明,中國沿海港口體系將呈現集中化趨勢凸顯、港口發展層次性加強、海向空間聯繫增強、區域化發展態勢顯現的演化趨勢。
作者介紹
彭琰|責編:朱亞琪
彭琰,博士,助理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博士后,主要從事交通地理、港口體系演化和北極航線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等,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多類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在Ocean &Coastal Management、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Transport Policy、《運籌與管理》等SSCI/SCI/CSSCI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及進展
一 「冰上絲綢之路」相關研究
二 港口體系功能結構、空間結構與腹地相關研究
三 港口被航運公司和托運人選擇相關研究
四 海運網路相關研究
五 研究述評
第三節 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
一 研究思路
二 技術路線
第四節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義
第一章 相關概念理論及研究假設和邏輯
第一節 相關概念
一 「冰上絲綢之路」
二 港口體系
三 中國沿海港口體系
第二節 理論基礎
一 港口體系演化理論
二 空間相互作用理論
三 隨機效用理論
四 複雜網路理論
第三節 研究假設與研究邏輯
一 研究假設
二 研究邏輯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二章 中國沿海港口體系貨運功能結構演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及貨種選擇
第二節 研究方法
一 貨運功能結構演化情景設置
二 港口貨物吸引潛力模型
三 港口功能模型
四 位序—規模法則
五 數據來源及參考
第三節 貨運功能結構演化分析
一 綜合型/專業型港口演化
二 港口功能等級演化
三 港口功能規模演化
四 港口功能層次演化
第四節 貨運功能類型劃分
一 貨運規模劃分
二 貨運功能劃分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中國沿海港口體系貨運空間結構演化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 貨運空間結構演化情景設置
二 港口貨物吸引潛力模型
三 空間自相關分析
四 數據來源及參考
第二節 貨運空間結構演化分析
一 港口體系的空間異質性演化
二 港口的空間異質性演化
第三節 貨運空間類型劃分
一 港口貨運規模劃分
二 貨運等級區劃
三 綜合貨運空間劃分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中國沿海港口體系陸向腹地演化
第一節 研究區域和演化情景設置
一 陸向腹地區域和港口選擇
二 陸向腹地演化情景設置
第二節 模型構建和數據來源
一 模型構建
二 系統效用函數
三 數據來源
第三節 陸向腹地演化分析
一 港口優勢陸向腹地演化
二 港口概率陸向腹地演化
三 港口主要競爭陸向腹地演化
第四節 啟示、原因和政策含義分析
一 估計模型的符號觀測
二 陸向腹地演化動力分析
三 評估「冰上絲綢之路」屬性變化對陸向腹地演化的影響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中國沿海港口體系海向腹地演化
第一節 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 港口海向腹地的複雜網路劃定法
二 中國沿海港口體系海向腹地網路構建
三 數據來源與處理
第二節 模型構建驗證及演化情景設置
一 海向腹地網路演化模型構建
二 模型驗證與結果分析
三 海向腹地網路演化情景設置
第三節 海向腹地演化分析
一 海向腹地網路演化
二 海向港口型腹地演化
三 海向國家型腹地演化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中國沿海港口體系演化趨勢分析及政策建議
第一節 演化趨勢分析
一 集中化趨勢凸顯
二 港口發展層次性加強
三 海向空間聯繫增強
四 區域化發展態勢顯現
第二節 政策建議
一 「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政策建議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