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東亞海域一千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叢書

  • 作者:陳國棟|責編:韓海彬//靳紅慧
  • 出版社:深圳
  • ISBN:9787550742147
  • 出版日期:2025/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05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東亞海域一千年》共收錄論文十五篇,內容依時間先後排序。有考證,有分析;在經濟、貿易之外,更擴及人員的互訪與文化的交流。針對舊的議題,如鄭和下西洋,作者提出新的看法,從追尋蘇木、胡椒與長頸鹿來探討船隊成行的動機;新開發的議題,如在討論中國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中,指出中文常見的「公司」一詞,早在十七世紀以後就已成為馬來文的字根……等,于嚴肅的學術意義之外,別具一般性的趣味。其他文章則涉及中國與東南亞、歐洲地區的交往,特彆著重在廣州與廈門的對外貿易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對中國在近代初期亞洲的海洋貿易網路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深入的探討。

作者介紹
陳國棟|責編:韓海彬//靳紅慧
    陳國棟(1955--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中國台灣「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現任該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擔任過英國劍橋大學東方學院訪問教授、劍橋大學「川流講座」年度主講人、荷蘭萊頓大學研究生指導教授、荷蘭萊頓大學亞洲研究院「歐洲漢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明清經濟史、東亞海洋史與工藝美術史。著有《台灣的山海經驗》(2005年)、《東亞海域一千年:歷史上的海洋中國與對外貿易》(2006年)、《清代前期的粵海關與十三行》(2014年)等專著及論文百余篇。

目錄
導言:近代初期亞洲的海洋貿易網路
談熙寧十年注輦與三佛齊入貢中國事:關於地華伽?(Deva Kulottunga)
宋、元史籍中的丹流眉與單馬令:以出口沉香到中國聞名的一個馬來半島城邦
鄭和船隊下西洋的動機:蘇木、胡椒與長頸鹿
從四個馬來詞看中國與東南亞的互動:abang,kiwi,kongsi與wangkang
十七世紀日本的絲割符制度與中日間的生絲貿易
雪爪留痕:十八世紀的訪歐華人
清代前期(1644—1842)海洋貿易的形成
鴉片戰爭以前清朝政府對進出口商品的管理
1780—1800,中西貿易的關鍵年代
1760—1833年間中國茶葉出口的習慣做法
論清代中葉廣東行商經營不善的原因
「舊中國貿易」中的不確定性:廣東洋行福隆行的個案研究
潘有度(潘啟官二世):一位成功的洋行商人
清代中葉廈門的海上貿易(1727—1833)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