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採取放權式改革,農民按照「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方式,抓住短缺經濟的機遇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部分小城鎮率先崛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強鎮,以珠三角模式、蘇南模式、浙江模式最為典型。
本書創設「土地開發運作」概念,提出「國家治理-社區權利-經濟轉型-土地開發運作」的解釋框架,認為國家治理、社區權利和經濟轉型三要素通過土地開發運作機制,共同塑造了產業強鎮的空間生產。
研究發現,產業強鎮的空間生產特徵存在與區位無關的一般性、區際和區內三個維度的差異;其中,國家治理層面的規劃權力介入時點形成空間生產特徵的一般性差異,社區權利層面的社區把控土地開發能力導致空間生產特徵的區際差異,經濟轉型層面的空間再生產能力導致空間生產特徵的區內差異。同時,由於國家制度變遷和各地社會機制差異,不同階段不同地區存在差異化的土地開發運作機制,影響了建設用地產權構成、擴張速度等階段性土地開發邏輯。
我國產業強鎮空間生產既遵循一般規律,又體現了國情特徵和體制因素。為此,推動產業強鎮健康發展應統籌「國家治理、社區權利、經濟轉型、土地開發運作」四大關係,即健全國家治理方式,優化空間生產品質;提高社區組織能力,降低空間再生產成本;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空間再生產動力;創新土地開發運作,強化空間再生產的用地保障,努力走出一條高效、包容、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背景
1.2 文獻綜述
1.3 研究問題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義
1.6 研究對象
1.7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論建構
2.1 邏輯起點
2.2 理論基礎
2.3 理論構建
2.4 邏輯框架
2.5 本書的結構
第3章 產業強鎮的空間生產過程與動態特徵
3.1 第一階段:集體建設用地開發導致分散空間生產(1978-1997年)
3.2 第二階段:二元建設用地開髮帶來快速空間生產(1998-2007年)
3.3 第三階段:存量建設用地更新推動空間再生產(2008年至今)
3.4 小結
第4章 產業強鎮的空間類型與形態特徵
4.1 城鎮空間的分類視角
4.2 產業強鎮區際空間特徵比較
4.3 珠三角地區產業強鎮的空間特徵比較
4.4 蘇南地區產業強鎮的空間特徵比較
4.5 浙江省產業強鎮的空間特徵比較
4.6 小結
第5章 國家治理與產業強鎮的空間生產
5.1 國家治理模式影響空間資源的經營方式
5.2 第一階段:地方政府放任農村集體土地參與空間生產
5.3 第二階段:地方政府管控農村集體土地為主的空間生產
5.4 第三階段:地方政府推動存量集體土地更新為主的空間再生產
5.5 規劃權力介入時點形成產業強鎮空間生產特徵的一般性分化
5.6 小結
第6章 社區權利與產業強鎮的空間生產
6.1 社區權利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性
6.2 第一階段:農村社區推動集體土地參與空間生產
6.3 第二階段:農村社區以租賃經濟的方式參與空間生產
6.4 第三階段:農村社區爭取存量土地發展權影響空間生產
6.5 社區權利導致產業強鎮生產路徑的區際分化
6.6 小結
第7章 經濟轉型與產業強鎮的空間生產
7.1 經濟轉型對城鎮空間生產的影響
7.2 第一階段:市場化推動建設用地粗放發展的空間生產
7.3 第二階段:全球化推動建設用地快速擴張的空間生產
7.4 第三階段:升級轉型推動建設用地更新為主的空間生產路徑分化
7.5 轉型動力導致產業強鎮空間生產路徑與特徵的區內分化
7.6 小結
第8章 土地開發運作與產業強鎮的空間生產
8.1 土地開發運作的理論原理
8.2 土地開發運作的政策基礎
8.3 土地開發運作的適用範圍
8.4 土地開發運作塑造空間形態的階段性
8.5 土地開發運作塑造空間擴張的「快-快-慢」過程
8.6 土地開發運作視角下的空間生產特徵與空間組織機制
8.7 小結
第9章 新時期產業強鎮的空間優化策略
9.1 產業強鎮空間生產特徵的形成原因
9.2 產業強鎮空間優化的時代需求
9.3 健全國家治理方式,優化空間生產品質
9.4 提高社區組織能力,降低空間再生產成本
9.5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空間再生產動力
9.6 創新土地開發運作,加強空間再生產的用地保障
9.7 小結
參考文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