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邁向共同富裕--相對貧困與不平等的財政治理

  • 作者:張楠//劉蓉//寇璇|責編:王甜甜
  • 出版社:西南財大
  • ISBN:9787550465794
  • 出版日期:2024/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95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將揭示財政作用於相對貧困與不平等治理的內在機理及傳導機制,系統評估現行財稅政策的可持續減貧效果,分析政策績效不彰的原因,進而提出緩解相對貧困的財稅政策優化路徑。

作者介紹
張楠//劉蓉//寇璇|責編:王甜甜

目錄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現實意義
  1.3  文獻述評
    1.3.1  相對貧困的衡量方法
    1.3.2  中國相對貧困標準的界定與規模測算
    1.3.3  財政減貧效應測算
  1.4  創新之處
  1.5  研究內容
2  中國貧困治理演變:從消除絕對貧困到邁向共同富裕
  2.1  制度改革發揮經濟增長的涓滴效應(1978—1985年)
  2.2  區域發展促進開髮式扶貧(1986—2000年)
  2.3  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共同推進(2001—2012年)
  2.4  以精準扶貧戰略為核心消除絕對貧困(2013—2020年)
  2.5  邁向共同富裕:緩解相對貧困與不平等(2021年至今)
3  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優化:打破城市空間居住隔離
  3.1  引言
  3.2  文獻回顧
  3.3  制度背景
    3.3.1  毗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
    3.3.2  成渝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
  3.4  研究區域、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3.4.1  研究區域及數據來源
    3.4.2  研究方法
  3.5  實證結果分析
    3.5.1  特徵事實:絕對數量維度
    3.5.2  分佈特徵:「數量一質量」雙重維度
    3.5.3  空間集聚特徵
    3.5.4  可達性格局
  3.6  空間布局的形成機制
    3.6.1  自然環境
    3.6.2  歷史慣性
    3.6.3  社會經濟發展
    3.6.4  政策體制
  3.7  本章小結
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衡可及:流動人口相對貧困治理
  4.1  引言
  4.2  制度背景
  4.3  研究設計與數據處理
    4.3.1  實證設計
    4.3.2  數據來源與處理
  4.4  實證結果分析
    4.4.1  基準回歸
    4.4.2  穩健性檢驗
  4.5  機制分析與異質性討論
    4.5.1  機制分析
    4.5.2  異質性分析
  4.6  本章小結

5  基礎教育公共服務提質增效:阻斷能力貧困代際傳遞
  5.1  引言
  5.2  文獻回顧
    5.2.1  教育財政投入對教育結果公平的影響
    5.2.2  「兩免一補」政策促進教育結果公平
    5.2.3  「營養午餐」政策促進教育結果公平
  5.3  理論分析與制度背景
    5.3.1  理論分析
    5.3.2  制度背景
  5.4  模型設定與數據來源
    5.4.1  模型設定
    5.4.2  數據來源與變數說明
  5.5  實證結果分析
    5.5.1  基準結果
    5.5.2  穩健性檢驗
    5.5.3  異質性分析
  5.6  本章小結
6  財政轉移性支出優化:縮小老年人收入差距
  6.1  引言
  6.2  文獻回顧
  6.3  數據來源與處理及研究方法
    6.3.1  數據來源與處理
    6.3.2  研究方法
  6.4  多層次轉移性收入差距的分析
    6.4.1  基於基尼係數的分解
    6.4.2  轉移性收入差距影響因素分析
    6.4.3  不同分位數收入占比影響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結
7  間接稅益貧性:低收入群體從減稅中獲益
  7.1  引言
  7.2  文獻回顧
  7.3  測度方法
    7.3.1  稅收益貧指數
    7.3.2  間接稅歸宿測算
  7.4  數據說明與描述
    7.4.1  貧困線的設定
    7.4.2  等值規模調整
    7.4.3  樣本描述
  7.5  實證結果分析
    7.5.1  間接稅對貧困的影響
    7.5.2  間接稅益貧指數分析
  7.6  本章小結
8  稅負感知與家庭捐贈:再分配與第三次分配的聯動
  8.1  引言
  8.2  文獻回顧
    8.2.1  個人捐贈的動機
    8.2.2  個人捐贈的稅收研究
  8.3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說
    8.3.1  理論基礎
    8.3.2  研究假說

  8.4  研究設計與變數說明
    8.4.1  數據來源
    8.4.2  變數說明
    8.4.3  模型構建
  8.5  實證結果分析
    8.5.1  基本回歸
    8.5.2  穩健性檢驗
    8.5.3  異質性分析
    8.5.4  中介效應檢驗
  8.6  本章小結
9  個稅和轉移支付的綜合作用:緩解同齡人收入不均等
  9.1  引言
  9.2  文獻回顧
    9.2.1  收入不平等的年齡效應
    9.2.2  財政再分配理論與效應測度
    9.2.3  關於財政再分配效率的研究
  9.3  模型與測度方法
    9.3.1  不平等與再分配匿名指標
    9.3.2  基於年齡調整的基尼係數
    9.3.3  財政流動非匿名指標
    9.3.4  再分配效率指標
  9.4  數據說明
    9.4.1  數據來源及處理
    9.4.2  個稅和轉移支付體系的歸宿識別
  9.5  個稅和轉移支付的再分配效應及效率測算結果
    9.5.1  年齡分組與家庭收入
    9.5.2  匿名評價方法測算結果
    9.5.3  非匿名評價方法測算結果
    9.5.4  個稅和轉移支付的再分配效率
    9.5.5  敏感性分析
  9.6  本章小結
10  財政綜合工具優化:農村相對貧困治理
  10.1  引言
  10.2  模型與測度方法
    10.2.1  相對貧困的衡量
    10.2.2  財政工具的減貧效應測度
    10.2.3  財政工具的減貧效率測度
  10.3  財政歸宿識別與數據說明
    10.3.1  家戶收入核算
    10.3.2  財政歸宿識別
    10.3.3  數據來源和描述性統計
  10.4  財政工具的農村減貧效應
    10.4.1  農村相對貧困狀況
    10.4.2  減貧效應的匿名評價結果
    10.4.3  財政致貧與財政增益非匿名評價結果
  10.5  財政工具的農村減貧效率
    10.5.1  基於  FGT  指數的配置效率
    10.5.2  FI/FGP  減貧效率
    10.5.3  敏感性分析
  10.6  本章小結

11  扶貧改革制度創新:鞏固脫貧成果
  11.1  提出問題
  11.2  文獻回顧
    11.2.1  扶貧工具的實施效果
    11.2.2  區域瞄準計劃的減貧效應評估
  11.3  制度背景
  11.4  研究方法、變數說明與數據說明
    11.4.1  研究方法
    11.4.2  變數說明
    11.4.3  樣本選擇與數據說明
  11.5  實證結果分析
    11.5.1  基本估計結果
    11.5.2  有效性檢驗
    11.5.3  穩健性檢驗
  11.6  進一步拓展
    11.6.1  減貧差異的宏觀影響機制
    11.6.2  多樣化扶貧措施的微觀作用渠道
  11.7  本章小結
12  相對貧困與不平等的財政治理政策建議
  12.1  完善相對貧困識別與監測機制
    12.1.1  設立多維度的相對貧困識別標準
    12.1.2  健全識別和監測的動態調整機制
    12.1.3  加快標準與識別的城鄉一體化進程
  12.2  調整並優化財政相對扶貧支出
    12.2.1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2.2.2  持續加大轉移性支出力度
    12.2.3  完善和健全中央轉移支付制度
  12.3  優化財政收入體系
    12.3.1  優化間接稅結構
    12.3.2  提高直接稅比重
    12.3.3  避免非稅負擔過重
  12.4  構建相對貧困治理的多元體系
    12.4.1  政府主導鞏固治理成果
    12.4.2  企業協同創新產業協助
    12.4.3  社會補充健全幫扶格局
參考文獻
附表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