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企業會計準則詳解與實務(條文解讀+實務應用+案例講解2025年版企業會計準則培訓用書)

  • 作者:編者:企業會計準則編審委員會|責編:李士振
  • 出版社:人民郵電
  • ISBN:9787115660084
  • 出版日期:2025/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784
人民幣:RMB 1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為依據,對1項基本準則、40項具體準則進行了全面、深入、詳細的解讀。本書以邏輯結構圖的形式闡述了具體準則的邏輯節點與邏輯流程,以案例解析的形式將抽象的文字規定轉化為清晰、具體的實務操作指導,從而全面提升讀者的會計實務操作水平。
    本書是一本全景式講解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專業圖書,是廣大會計從業人員學準則、用準則的案頭工具書。本書既可以幫助會計從業人員解決日常實務工作中的各種疑難與困惑,也可作為會計理論工作者、會計及相關專業學生掌握我國現行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具體規定的參考用書。

作者介紹
編者:企業會計準則編審委員會|責編:李士振

目錄
第1章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
  1.1  總則
    1.1.1  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
    1.1.2  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
    1.1.3  會計基本假設
    1.1.4  會計基礎
    1.1.5  會計要素
    1.1.6  記賬方法
  1.2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1.2.1  可靠性
    1.2.2  相關性
    1.2.3  可理解性
    1.2.4  可比性
    1.2.5  實質重於形式
    1.2.6  重要性
    1.2.7  謹慎性
    1.2.8  及時性
  1.3  資產
    1.3.1  資產的定義
    1.3.2  資產的確認條件
    1.3.3  資產的列報
  1.4  負債
    1.4.1  負債的定義
    1.4.2  負債的確認條件
    1.4.3  負債的列報
  1.5  所有者權益
    1.5.1  所有者權益的定義
    1.5.2  所有者權益的構成
    1.5.3  所有者權益的確認條件
    1.5.4  所有者權益的列報
  1.6  收入
    1.6.1  收入的定義
    1.6.2  收入的確認條件
    1.6.3  收入的列報
  1.7  費用
    1.7.1  費用的定義
    1.7.2  費用的確認條件
    1.7.3  費用的列報
  1.8  利潤
    1.8.1  利潤的定義
    1.8.2  利潤的確認條件
    1.8.3  利潤的構成與列報
  1.9  會計計量
    1.9.1  會計計量屬性
    1.9.2  計量屬性的運用原則
  1.10  財務會計報告
    1.10.1  財務會計報告的定義
    1.10.2  財務會計報告的構成
第2章  存貨
  2.1  存貨的確認

    2.1.1  存貨的定義
    2.1.2  存貨的範圍
    2.1.3  存貨的確認條件
  2.2  取得存貨時的計量
    2.2.1  存貨的計量原則
    2.2.2  存貨的採購成本
    2.2.3  加工取得的存貨的成本
    2.2.4  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貨的成本
    2.2.5  不計入存貨成本的相關費用
  2.3  發出存貨的計量
    2.3.1  確定發出存貨成本的方法
    2.3.2  已售存貨成本的結轉
    2.3.3  周轉材料的處理
  2.4  期末存貨的計量
    2.4.1  可變現凈值的定義及特徵
    2.4.2  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時應考慮的因素
    2.4.3  通常表明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低於成本的情形
    2.4.4  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
    2.4.5  存貨跌價準備的轉回
    2.4.6  存貨盤虧或毀損的會計處理
  2.5  披露
第3章  長期股權投資
  3.1  長期股權投資概述
  3.2  長期股權投資的計量
    3.2.1  企業合併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
    3.2.2  企業合併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
    3.2.3  特殊情況的會計處理
  3.3  後續計量之成本法
    3.3.1  成本法的適用範圍
    3.3.2  成本法核算下長期股權投資賬麵價值的調整及投資損益的確認
  3.4  後續計量之權益法
    3.4.1  權益法的適用範圍
    3.4.2  權益法的核算
  3.5  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的轉換及處置
    3.5.1  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的轉換
    3.5.2  長期股權投資的處置
  3.6  披露
    3.6.1  準則規定
    3.6.2  準則解釋
第4章  投資性房地產
  4.1  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
    4.1.1  投資性房地產的定義及範圍
    4.1.2  確認投資性房地產的條件
  4.2  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
    4.2.1  初始計量
    4.2.2  後續支出計量
    4.2.3  後續計量
  4.3  投資性房地產的轉換
    4.3.1  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的解釋
    4.3.2  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的基本準則

    27.3.3  前期差錯更正的披露
第28章  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
  28.1  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概述
    28.1.1  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的定義
    28.1.2  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涵蓋的期間
    28.1.3  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的分類
  28.2  資產負債表日後調整事項
    28.2.1  基本處理原則
    28.2.2  具體會計處理
  28.3  資產負債表日後非調整事項
  28.4  披露
第29章  財務報表列報
  29.1  財務報表概覽
    29.1.1  財務報表的定義及分類
    29.1.2  財務報表的分類
    29.1.3  適用範圍
  29.2  財務報表列報的基本要求
    29.2.1  遵循企業會計準則
    29.2.2  以持續經營為列報基礎
    29.2.3  以權責發生製為編製基礎
    29.2.4  遵循重要性原則
    29.2.5  保證列報的一致性
    29.2.6  保證披露金額準確
    29.2.7  遵循可比性原則
    29.2.8  財務報表表首的列報要求
    29.2.9  報告期間
  29.3  資產負債表列報
    29.3.1  資產負債表的定義及內容
    29.3.2  資產負債表項目列報分類
    29.3.3  資產負債表列報格式
  29.4  利潤表列報
    29.4.1  利潤表的定義及項目列報原則和具體適用
    29.4.2  利潤表列報總要求
    29.4.3  利潤表項目列報
  29.5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列報
    29.5.1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定義
    29.5.2  所有者權益表列報的基本原則
    29.5.3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列報格式及說明
  29.6  附註
    29.6.1  財務報表附註的定義
    29.6.2  附註應當披露的內容及順序
    29.6.3  一般企業財務報表附註格式
第30章  現金流量表
  30.1  現金流量表概述
    30.1.1  現金流量表的概念
    30.1.2  現金流量表的內容與結構
    30.1.3  現金流量表的編製方法及程序
  30.2  現金流量表編製
  30.3  披露
第31章  中期財務報告

  31.1  中期財務報告概述
    31.1.1  中期財務報告的定義
    31.1.2  中期財務報告的內容
  31.2  確認和計量
    31.2.1  會計政策
    31.2.2  會計估計
    31.2.3  重要性
    31.2.4  會計計量
    31.2.5  季節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收入的確認和計量
    31.2.6  會計年度中不均勻發生的費用的確認和計量
  31.3  合併財務報表
  31.4  比較財務報表
  31.5  附註
第32章  合併財務報表
  32.1  合併財務報表基礎
    32.1.1  合併財務報表的定義及解釋
    32.1.2  合併範圍的確定
    32.1.3  合併財務報表的編製原則
    32.1.4  編製合併財務報表前的準備工作
    32.1.5  合併財務報表的編製程序
    32.1.6  報告期內增減子公司的處理
  32.2  合併日財務報表的編製
    32.2.1  對子公司的個別財務報表進行調整
    32.2.2  合併日資產負債表的編製
  32.3  購買日後合併財務報表的編製
    32.3.1  合併資產負債表
    32.3.2  合併利潤表
    32.3.3  合併現金流量表
    32.3.4  合併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32.3.5  案例分析
  32.4  特殊交易的會計處理
    32.4.1  追加投資的會計處理
    32.4.2  處置對子公司投資的會計處理
    32.4.3  因子公司的少數股東增資而稀釋母公司擁有的股權比例
    32.4.4  其他特殊交易
第33章  每股收益
  33.1  基本每股收益
    33.1.1  分子的確定
    33.1.2  分母的確定
  33.2  稀釋每股收益
    33.2.1  基本計算原則
    33.2.2  可轉換公司債券
    33.2.3  認股權證、股份期權
    33.2.4  企業承諾將回購其股份的合同
    33.2.5  多項潛在普通股
    33.2.6  子公司、合營企業或聯營企業發行的潛在普通股
  33.3  每股收益的列報
    33.3.1  重新計算
    33.3.2  列報
第34章  分部報告

  34.1  分部報告概述
    34.1.1  分部報告的定義
    34.1.2  編製分部報告的意義
  34.2  報告分部的確定
    34.2.1  業務分部
    34.2.2  地區分部
    34.2.3  分部合併的條件
    34.2.4  報告分部的確定
  34.3  分部信息的披露
    34.3.1  分部信息披露的主要報告形式和次要報告形式
    34.3.2  主要報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
    34.3.3  分部信息與企業合併財務報表或企業財務報表總額信息的銜接
    34.3.4  次要報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
    34.3.5  其他披露要求
第35章  關聯方披露
  35.1  關聯方披露的基本規定
    35.1.1  關聯方的認定
    35.1.2  相關概念
  35.2  關聯方關係的認定
    35.2.1  關聯方關係認定的一般原則
    35.2.2  關聯方關係界定的例外情況
  35.3  關聯方交易
    35.3.1  關聯方交易的定義
    35.3.2  關聯方交易的類型
  35.4  關聯方及其交易的披露
第36章  金融工具列報
  36.1  金融工具列報概述
    36.1.1  金融工具列報的含義
    36.1.2  金融工具列報的目的
    36.1.3  金融工具列報準則的適用範圍
  36.2  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
    36.2.1  金融工具的分類
    36.2.2  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的區分
    36.2.3  金融工具的列示
  36.3  特殊金融工具
    36.3.1  可回售工具
    36.3.2  發行方僅在清算時才有義務向另一方按比例交付其凈資產的金融工具
    36.3.3  特殊金融工具分類為權益工具的其他條件
    36.3.4  特殊金融工具在母公司合併財務報表中的處理
  36.4  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之間的重分類
  36.5  收益和庫存股
    36.5.1  發行方對利息、股利、利得或損失的處理
    36.5.2  庫存股
    36.5.3  對每股收益計算的影響
  36.6  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的抵銷列示
    36.6.1  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抵銷列示的條件
    36.6.2  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不得抵銷的情形
    36.6.3  總互抵協議
  36.7  金融工具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的列報
    36.7.1  一般性規定

    36.7.2  資產負債表中的列示及相關披露
    36.7.3  利潤表中的列示及相關披露
    36.7.4  套期會計相關披露
    36.7.5  公允價值披露
  36.8  與金融工具相關的風險披露
    36.8.1  定性和定量信息
    36.8.2  信用風險披露
    36.8.3  流動性風險披露
    36.8.4  市場風險披露
  36.9  金融資產轉移的披露
    36.9.1  金融資產轉移信息披露的一般要求
    36.9.2  已轉移但未整體終止確認的金融資產的信息披露
    36.9.3  已整體終止確認但轉出方繼續涉入已轉移金融資產的信息披露
第37章  首次執行企業會計準則
  37.1  首次執行會計準則概述
  37.2  首次執行會計的確認與計量
    37.2.1  首次執行日的新舊會計科目餘額對照表和期初資產負債表
    37.2.2  首次執行日採用追溯調整法處理有關項目
    37.2.3  首次執行日採用未來適用法處理有關項目
  37.3  首次執行日會計列報
    37.3.1  首份中期財務報告和首份年度財務報表
    37.3.2  首份中期財務報告和首份年度財務報表附註
第38章  公允價值計量
  38.1  公允價值計量概述
  38.2  資產或負債
    38.2.1  資產或負債的特徵
    38.2.2  資產或負債的計量單元
  38.3  有序交易和市場
    38.3.1  有序交易
    38.3.2  主要市場和最有利市場
  38.4  市場參與者
    38.4.1  公允價值計量條件
    38.4.2  市場參與者定義
  38.5  公允價值初始計量
    38.5.1  初始計量
    38.5.2  公允價值通常與其交易價格不相等的情況
    38.5.3  相關資產或負債且交易價格與公允價值不相等時的利得損失處理
  38.6  估值技術
    38.6.1  估值技術
    38.6.2  估值技術方法
    38.6.3  變更估值技術的情況
  38.7  公允價值層次
  38.8  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
    38.8.1  非金融資產的計量
    38.8.2  非金融資產最佳用途的影響因素
    38.8.3  估值前提的確定
  38.9  負債和企業自身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
  38.10  市場風險或信用風險可抵銷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
  38.11  公允價值披露
    38.11.1  公允價值披露要求

    38.11.2  持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每組資產和負債的附註披露要求
    38.11.3  非持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每組資產和負債的附註披露要求
第39章  合營安排
  39.1  合營安排概述
    39.1.1  合營安排的定義
    39.1.2  合營安排參與方
  39.2  合營安排的認定和分類
    39.2.1  合營安排的認定
    39.2.2  合營安排的分類
  39.3  共同經營參與方的會計處理
    39.3.1  共同經營合營方利益份額的確定
    39.3.2  共同經營投出或出售資產損益的確認
    39.3.3  共同經營購買資產損益中歸屬於共同經營其他參與方的部分確認
    39.3.4  對共同經營不享有共同控制的參與方損益的確認
  39.4  合營企業參與方的會計處理
第40章  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
  40.1  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概述
  40.2  重大判斷和假設的披露
  40.3  在子公司中權益的披露
    40.3.1  在合併財務報表附註中的披露一般要求
    40.3.2  使用企業集團資產和清償企業集團債務存在重大限制的企業的附註披露要求
    40.3.3  存在納入合併財務報表範圍的結構化主體的企業的附註披露要求
    40.3.4  對子公司所有者權益所擁有份額發生變化時企業的附註披露要求
    40.3.5  作為投資性主體的企業對未納入合併報表的投資企業的一般披露要求
    40.3.6  作為投資性主體的企業對未納入合併報表的投資企業的風險披露要求
  40.4  在合營安排或聯營企業中權益的披露
    40.4.1  存在重要的合營安排或聯營企業的企業應當披露的信息
    40.4.2  重要的合營企業或聯營企業補充信息披露
    40.4.3  企業在單個合營企業或聯營企業中的權益不重要時的信息披露
    40.4.4  限制性信息披露
    40.4.5  超額虧損的份額確認
    40.4.6  未確認承諾及或有負債的披露
  40.5  在未納入合併財務報表範圍的結構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
    40.5.1  對於未納入合併財務報表範圍的結構化主體的信息的披露
    40.5.2  披露對未納入合併財務報表範圍的結構化主體提供財務支持或其他支持的意圖
    40.5.3  企業是投資性主體的,對受其控制但未納入合併財務報表範圍的結構化主體的處理
第41章  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處置組和終止經營
  41.1  概述
  41.2  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或處置組的定義與分類
    41.2.1  持有待售類別的定義
    41.2.2  持有待售類別的劃分條件
  41.3  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或處置組的計量
    41.3.1  取得日的計量
    41.3.2  持有待售類別的初始計量和後續計量
    41.3.3  減值準備的轉回
    41.3.4  不再滿足劃分條件時的處理
  41.4  終止經營
  41.5  列報
    41.5.1  資產負債表列報
    41.5.2  利潤表列報

    41.5.3  報表附註中的披露

    4.3.3  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的具體應用
  4.4  投資性房地產的處置
    4.4.1  處置投資性房地產時遵循的基本準則
    4.4.2  投資性房地產處置的應用
  4.5  披露
第5章  固定資產
  5.1  固定資產概述
    5.1.1  固定資產的定義
    5.1.2  固定資產的確認條件
    5.1.3  單項固定資產
  5.2  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
    5.2.1  外購固定資產
    5.2.2  自行建造固定資產
    5.2.3  投資者投入固定資產
    5.2.4  存在棄置義務的固定資產
  5.3  固定資產的後續計量
    5.3.1  固定資產折舊
    5.3.2  固定資產的後續支出
  5.4  固定資產的處置
    5.4.1  固定資產終止確認的條件
    5.4.2  固定資產處置的賬務處理
  5.5  披露
第6章  生物資產
  6.1  生物資產概述
    6.1.1  生物資產概念
    6.1.2  生物資產的特徵
    6.1.3  關於非生物資產的特殊規定
  6.2  生物資產的確認和初始計量
    6.2.1  確認的基本原則
    6.2.2  初始計量原則
    6.2.3  生物資產相關的後續支出
  6.3  後續計量
    6.3.1  折舊
    6.3.2  計提減值
  6.4  收穫與處置
    6.4.1  基本原則
    6.4.2  具體運用
  6.5  披露
第7章  無形資產
  7.1  無形資產概述
    7.1.1  無形資產的定義
    7.1.2  無形資產的確認
    7.1.3  無形資產的特徵
  7.2  無形資產的初始計量
    7.2.1  無形資產的分類
    7.2.2  無形資產的初始計量
  7.3  無形資產的後續計量
    7.3.1  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
    7.3.2  無形資產攤銷的會計處理
  7.4  無形資產的處置

    7.4.1  出售
    7.4.2  對外出租
    7.4.3  對外捐贈
    7.4.4  報廢
  7.5  披露
第8章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8.1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概述
  8.2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確認和計量
    8.2.1  確認和計量原則
    8.2.2  商業實質
    8.2.3  涉及多項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處理
  8.3  披露
第9章  資產減值
  9.1  資產減值基礎
  9.2  可能發生減值資產的認定
    9.2.1  資產減值情形的判定
    9.2.2  可收回金額的確定
  9.3  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
    9.3.1  基本原則及方法
    9.3.2  預計未來現金流量時應考慮的因素
  9.4  資產減值損失的確認及會計處理
    9.4.1  資產減值損失的確認原則
    9.4.2  確認資產減值損失時的會計處理
  9.5  資產組的認定及減值處理
    9.5.1  資產組的概念
    9.5.2  資產組的認定
    9.5.3  資產組減值的會計處理
  9.6  商譽減值的會計處理
    9.6.1  資產減值測試
    9.6.2  商譽減值測試的方法與會計處理
  9.7  披露
第10章  職工薪酬
  10.1  職工薪酬的概念及分類
    10.1.1  職工薪酬的概念
    10.1.2  職工薪酬的分類
    10.1.3  其他相關會計準則
  10.2  短期薪酬的確認與計量
    10.2.1  貨幣性短期薪酬
    10.2.2  帶薪缺勤
    10.2.3  短期利潤分享計劃
  10.3  離職後福利的確認與計量
    10.3.1  設定提存計劃
    10.3.2  設定受益計劃的相關規定與對應解讀
  10.4  辭退福利的確認與計量
    10.4.1  辭退福利的規定與解讀
    10.4.2  辭退福利的應用舉例
  10.5  其他長期職工福利的確認與計量
    10.5.1  其他長期職工福利中設定提存計劃
    10.5.2  其他長期職工福利中設定受益計劃
  10.6  披露

  10.7  銜接規定
第11章  企業年金基金
  11.1  企業年金基金概述
    11.1.1  企業年金與企業年金基金
    11.1.2  企業年金基金管理各方當事人
    11.1.3  企業年金基金會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
  11.2  企業年金基金繳費
    11.2.1  企業年金基金繳費及其流程
    11.2.2  企業年金基金收到繳費時的賬務處理
  11.3  企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
    11.3.1  企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的原則和範圍
    11.3.2  企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的賬務處理
  11.4  企業年金基金收入
    11.4.1  企業年金基金收入的構成
    11.4.2  企業年金基金收入的賬務處理
  11.5  企業年金基金費用
    11.5.1  企業年金基金費用的構成
    11.5.2  企業年金基金費用的賬務處理
  11.6  企業年金待遇給付及企業年金基金凈資產
    11.6.1  企業年金待遇給付及其賬務處理
    11.6.2  企業年金基金凈資產、凈收益及其賬務處理
第12章  股份支付
  12.1  股份支付的適用範圍及相關概念
    12.1.1  股份支付的適用範圍
    12.1.2  相關概念
  12.2  可行權條件
    12.2.1  可行權條件的概念及分類
    12.2.2  可行權條件的修改
  12.3  股份支付的確認和計量原則
    12.3.1  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的確認和計量原則
    12.3.2  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的確認和計量原則
    12.3.3  權益工具公允價值的確認原則
  12.4  股份支付的會計處理
  12.5  披露
第13章  債務重組
  13.1  債務重組基礎
    13.1.1  債務重組概念
    13.1.2  關於債權和債務的範圍
    13.1.3  關於債務重組的範圍
    13.1.4  債務重組的方式
    13.1.5  用以清償債務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的計量
  13.2  債務重組的會計處理與案例分析
    13.2.1  債務人的會計處理
    13.2.2  債權人的會計處理
    13.2.3  債務重組的案例分析
  13.3  披露
第14章  或有事項
  14.1  或有事項概述
    14.1.1  或有事項的定義
    14.1.2  或有事項的基本特徵

  14.2  確認和計量
    14.2.1  或有事項的確認
    14.2.2  預計負債的計量
    14.2.3  對預計負債賬麵價值的複核
    14.2.4  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
  14.3  披露
第15章  收入
  15.1  收入的定義及核算範圍
    15.1.1  收入的定義
    15.1.2  收入的核算範圍
    15.1.3  收入的確認標準與流程
  15.2  收入的確認
    15.2.1  識別與客戶訂立的合同
    15.2.2  識別合同中的單項履約義務
    15.2.3  確定交易價格
    15.2.4  將交易價格分攤至各單項履約義務
    15.2.5  履行每一單項履約義務時確認收入
  15.3  合同成本
    15.3.1  合同履約成本
    15.3.2  合同取得成本
    15.3.3  與合同成本有關的資產的攤銷
    15.3.4  與合同成本有關的資產的減值
  15.4  關於特定交易的會計處理
    15.4.1  附有銷售退回條款的銷售
    15.4.2  附有質量保證條款的銷售
    15.4.3  主要責任人和代理人
    15.4.4  附有客戶額外購買選擇權的銷售
    15.4.5  授予知識產權許可
    15.4.6  售后回購
    15.4.7  客戶未行使的權利
    15.4.8  無需退回的初始費
第16章  政府補助
  16.1  政府補助概述
    16.1.1  政府補助的定義
    16.1.2  政府補助的特徵
    16.1.3  政府補助的分類
  16.2  政府補助的確認和計量
    16.2.1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16.2.2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16.2.3  政府補助的退回
    16.2.4  特定業務的會計處理
  16.3  政府補助的列報
    16.3.1  列報項目
    16.3.2  披露信息
第17章  借款費用
  17.1  借款費用的定義及範疇
    17.1.1  定義
    17.1.2  範疇
  17.2  借款費用的確認和計量
    17.2.1  借款費用確認的基本原則

    17.2.2  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計量
    17.2.3  借款費用資本化的停止
  17.3  披露
第18章  所得稅會計
  18.1  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
    18.1.1  資產的計稅基礎
    18.1.2  負債的計稅基礎
    18.1.3  特殊交易或事項中產生的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的確定
  18.2  暫時性差異
    18.2.1  暫時性差異的概念
    18.2.2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18.3  遞延所得稅負債及遞延所得稅資產
    18.3.1  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和計量
    18.3.2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18.4  所得稅費用
  18.5  合併財務報表中因抵銷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產生的遞延所得稅
  18.6  所得稅的列報
第19章  外幣折算
  19.1  記賬本位幣
    19.1.1  外幣交易的定義
    19.1.2  記賬本位幣的定義
    19.1.3  記賬本位幣的確定
    19.1.4  境外經營記賬本位幣的確定
    19.1.5  記賬本位幣的變更
  19.2  外幣交易的會計處理
    19.2.1  即期匯率和即期匯率近似匯率
    19.2.2  匯兌差額的會計處理
    19.2.3  分賬制記賬方法
  19.3  外幣財務報表的折算
    19.3.1  境外經營財務報表的折算原則
    19.3.2  惡性通貨膨脹下境外經營報表折算
    19.3.3  處置境外經營時外幣報表折算差額核算
  19.4  披露
第20章  企業合併
  20.1  企業合併概述
    20.1.1  企業合併的界定
    20.1.2  企業合併的方式
    20.1.3  企業合併類型的劃分
    20.1.4  合併日或購買日的確定
  20.2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
    20.2.1  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的定義
    20.2.2  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的處理原則
  20.3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
    20.3.1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的定義
    20.3.2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的處理原則
  20.4  不同合併方式下的會計處理
    20.4.1  控股合併的會計處理
    20.4.2  吸收合併和新設合併的會計處理
  20.5  披露
    20.5.1  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的披露

    20.5.2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的披露
  20.6  業務合併
第21章  租賃
  21.1  租賃基礎
  21.2  租賃的分類
    21.2.1  分類
    21.2.2  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的區別
  21.3  承租人的會計處理
    21.3.1  確認和初始計量
    21.3.2  後續計量
    21.3.3  短期租賃和低價值資產租賃的會計處理
    21.3.4  租賃變更的會計處理
    21.3.5  其他有關事項的會計處理
    21.3.6  租賃期屆滿時的會計處理
  21.4  出租人的會計處理
    21.4.1  出租人對融資租賃的會計處理
    21.4.2  出租人對經營租賃的會計處理
  21.5  售后租回交易的會計處理
  21.6  租賃的列報和披露
    21.6.1  承租人的列報和披露
    21.6.2  出租人的列報和披露
第22章  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22.1  金融工具概述
  22.2  金融工具的確認與終止確認
    22.2.1  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確認條件
    22.2.2  金融資產的終止確認
    22.2.3  金融負債的終止確認
  22.3  金融工具的分類
    22.3.1  金融資產的分類
    22.3.2  金融負債的分類
  22.4  嵌入衍生工具
    22.4.1  嵌入衍生工具的定義
    22.4.2  混合合同
  22.5  金融工具的重分類
    22.5.1  金融工具重分類的定義
    22.5.2  金融資產重分類的會計處理
  22.6  金融工具的計量
    22.6.1  初始計量
    22.6.2  後續計量
    22.6.3  合同變化
    22.6.4  與權益投資相關的合同
  22.7  金融工具減值
    22.7.1  計提金融工具減值準備
    22.7.2  金融資產信用減值的客觀信息
    22.7.3  預期信用損失
    22.7.4  信用損失
    22.7.5  損失準備確認方法
    22.7.6  判斷事項
    22.7.7  其他規定
  22.8  利得和損失

    22.8.1  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
    22.8.2  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工具
    22.8.3  其他規定
    22.8.4  股利收入
第23章  金融資產轉移
  23.1  金融資產的終止確認
    23.1.1  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的定義
    23.1.2  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的條件
  23.2  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的判斷流程
  23.3  金融資產轉移的確認和計量
    23.3.1  滿足終止確認條件的金融資產轉移
    23.3.2  繼續確認被轉移金融資產
    23.3.3  繼續涉入被轉移金融資產
    23.3.4  向轉入方提供非現金擔保物
第24章  套期會計
  24.1  套期會計概述
    24.1.1  套期的定義
    24.1.2  套期的分類
    24.1.3  套期會計方法
  24.2  套期工具
    24.2.1  套期工具的定義與範圍
    24.2.2  指定套期工具
  24.3  被套期項目
    24.3.1  符合條件的被套期項目
    24.3.2  確定被套期項目的注意事項
    24.3.3  項目組成部分作為被套期項目的規定和要求
    24.3.4  匯總風險敞口作為被套期項目的規定和要求
    24.3.5  項目組成部分與項目總現金流量之間的關係
    24.3.6  被套期項目的組合
  24.4  套期關係評估與套期會計
    24.4.1  運用套期會計的條件
    24.4.2  套期有效性的定義與要求
    24.4.3  套期有效性的評價方法
    24.4.4  套期關係再平衡
    24.4.5  套期關係的終止
  24.5  套期保值的確認與計量
    24.5.1  公允價值套期
    24.5.2  現金流量套期
    24.5.3  境外經營凈投資的套期
    24.5.4  套期關係再平衡
    24.5.5  一組項目套期
    24.5.6  期權時間價值的會計處理
  24.6  關於信用風險敞口的公允價值選擇權
    24.6.1  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的條件
    24.6.2  相關會計處理
第25章  保險合同
  25.1  保險合同概述
    25.1.1  保險合同定義
    25.1.2  保險合同適用範圍
  25.2  保險合同識別、合併和分拆

  25.3  保險合同分組
  25.4  保險合同計量
    25.4.1  一般規定
    25.4.2  具有直接參与分紅特徵的保險合同組計量
    25.4.3  虧損保險合同組計量
    25.4.4  保險合同組計量的簡化處理規定
    25.4.5  分出的再保險合同組的確認和計量
  25.5  保險合同的修改和終止確認
  25.6  列報
    25.6.1  資產負債表列報
    25.6.2  利潤表列報
    25.6.3  附註中披露項目
  25.7  銜接規定
第26章  石油天然氣開採
  26.1  石油天然氣開採概述
    26.1.1  核算範圍
    26.1.2  油氣資產概述
  26.2  礦區權益的會計處理
    26.2.1  初始計量
    26.2.2  礦區權益的折耗
    26.2.3  礦區權益的減值
    26.2.4  礦區權益的處置
  26.3  油氣勘探的會計處理
    26.3.1  基本原則
    26.3.2  會計處理
  26.4  油氣開發的會計處理
  26.5  油氣生產的會計處理
    26.5.1  定義及核算範圍
    26.5.2  井及相關設備的折耗計提
    26.5.3  其他經濟事項的會計處理適用準則
  26.6  油氣資產的確認及計量
    26.6.1  油氣資產的相關定義
    26.6.2  油氣資產的折耗方法
    26.6.3  油氣資產減值處理
  26.7  棄置義務
  26.8  披露
第27章  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
  27.1  會計政策及其變更
    27.1.1  會計政策概述
    27.1.2  會計政策變更
    27.1.3  會計政策變更的會計處理
    27.1.4  會計政策變更的披露
  27.2  會計估計及其變更
    27.2.1  會計估計與會計估計變更
    27.2.2  會計政策變更與會計估計變更的劃分
    27.2.3  會計估計變更的會計處理
    27.2.4  會計估計變更的披露
  27.3  前期差錯及其更正
    27.3.1  前期差錯概述
    27.3.2  前期差錯更正的會計處理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