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資源型地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與固碳增匯(環境與資源類專業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作者:編者:楊永剛|責編:劉小峰//劉思岐|總主編:程芳琴
  • 出版社:冶金工業
  • ISBN:9787502497811
  • 出版日期:2024/04/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01
人民幣:RMB 5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立足恢復生態學、生態水文學和水文土壤學等學科前沿,依托野外試驗站和示範區,分方法、分區、分層次地系統闡釋了資源型地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與固碳增匯。
    本書可為政府管理部門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同時可供生態學、地理學、土壤學、水文學、環境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科研人員、高等院校師生等參考使用。

作者介紹
編者:楊永剛|責編:劉小峰//劉思岐|總主編:程芳琴

目錄
1  資源型地區土壤水文演變與重構
  1.1  不同重構模式下的土壤水演變及影響因素
    1.1.1  新構土壤含水量演變研究
    1.1.2  不同重構因子對土壤飽和含水量的影響
    1.1.3  不同重構因子對土壤毛管含水量的影響
    1.1.4  不同重構因子對土壤田間持水量的影響
  1.2  不同生態修復區的土壤水動力學特性
    1.2.1  不同生態修復區非飽和帶土壤水動力學特性分析
    1.2.2  不同煤矸石質量含量下新構土壤水分入滲特性
    1.2.3  不同煤矸石質量含量土壤水分入滲速率變化
  1.3  不同重構方式下的土壤持水性及有效水性
    1.3.1  不同重構方式下土壤水分特徵曲線
    1.3.2  不同重構方式下土壤比水容量
    1.3.3  不同重構方式下土壤水分有效性
    1.3.4  重構因子與土壤持水性間關係表徵
  1.4  不同保水劑施加量下土壤水文性質
    1.4.1  施加保水劑對新構土壤有效水的影響
    1.4.2  施加保水劑對新構土壤蒸發過程的影響
    1.4.3  不同保水劑施加量下土壤水文性質變化規律
  1.5  不同重構模式下的土壤結構穩定性和抗侵蝕性
    1.5.1  不同重構模式下土壤團聚體特徵
    1.5.2  不同重構方式下土壤水穩性團聚體變化特徵
    1.5.3  不同重構模式下新構土壤團聚體穩定性特徵
    1.5.4  不同重構因子對土壤團聚體各參數間的影響
  1.6  不同生態修復區土壤水文修復效應
    1.6.1  不同生態修復區土壤導水率分析
    1.6.2  不同生態修復區土壤持水能力
    1.6.3  不同生態修復區土壤供水性和有效水分析
    1.6.4  不同生態修復區土壤養分特徵
    1.6.5  各因子間關係表徵
  1.7  不同生態修復方式下土壤水文的植物響應
    1.7.1  不同重構方式下植物生長態勢差異性
    1.7.2  不同重構方式下植物生長態勢
  本章小結
  習題
2  資源型地區受損礦山生態修復
  2.1  受損礦山生態修復基礎理論
    2.1.1  恢復生態學原理
    2.1.2  系統修復理論
    2.1.3  景觀生態學原理
    2.1.4  生態位理論
    2.1.5  群落演替理論
    2.1.6  生態系統穩定性理論
    2.1.7  群落構建理論
    2.1.8  可持續發展理論
  2.2  礦山生態修復模式
    2.2.1  自然恢復
    2.2.2  輔助修復
    2.2.3  生態重塑
    2.2.4  保育保護

  2.3  受損礦山生態修復治理
    2.3.1  地貌重塑
    2.3.2  景觀重塑
    2.3.3  土壤修復
    2.3.4  植被修復
    2.3.5  微生物修復
  2.4  受損礦山修復工程措施
    2.4.1  采場生態修復
    2.4.2  地裂縫生態修復
    2.4.3  排土場生態修復
    2.4.4  廢石堆生態修復
    2.4.5  矸石堆生態修復
    2.4.6  工業場地生態修復
  2.5  受損礦山生態修復材料
    2.5.1  生態修復材料的原料
    2.5.2  多源固廢堆肥發酵製備生態修復材料
  2.6  矸石山滅火一防復燃
    2.6.1  矸石山自燃的原因
    2.6.2  矸石山分區
    2.6.3  矸石山滅火的原理
    2.6.4  矸石山滅火方法及使用材料
  2.7  固廢基滅火一防復燃材料
  2.8  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2.8.1  山西王莊煤礦矸石山生態修復
    2.8.2  山西平朔礦區生態修復
    2.8.3  太原西山杜兒坪礦區生態修復
  本章小結
  習題
3  資源型地區污染土壤修復
  3.1  土壤中溶質運移過程
    3.1.1  不同修復模式下溶質運移過程
    3.1.2  土壤中溶質運移模擬預測
  3.2  電阻加熱耦合化學氧化對土壤中多環芳烴的去除效果
    3.2.1  電阻加熱耦合過氧化氫對土壤中多環芳烴的去除
    3.2.2  電阻加熱耦合過硫酸鈉對土壤中多環芳烴的去除
    3.2.3  電阻加熱耦合化學氧化對土壤性質及微生物群落影響
  3.3  污染土壤修復
    3.3.1  物理修復
    3.3.2  化學修復
    3.3.3  生物修復
    3.3.4  熱脫附
    3.3.5  原位污染物修復
  本章小結
  習題
4  資源型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
  4.1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理論
    4.1.1  山體生態修復
    4.1.2  水生態系統修復
    4.1.3  森林生態修復
    4.1.4  農田生態修復

    4.1.5  草地生態修復
  4.2  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修復治理體系
    4.2.1  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空間治理體系
    4.2.2  創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協同治理體系
    4.2.3  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政策制度體系
  4.3  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修復
    4.3.1  背景意義
    4.3.2  重要性和必要性
    4.3.3  基本原則
    4.3.4  理念
    4.3.5  布局
  本章小結
  習題
5  生態脆弱區人工植被恢復及其生態效應
  5.1  天然封育對植被和土壤的影響
    5.1.1  植被和土壤特徵變化
    5.1.2  封育對天然固沙植被的影響
  5.2  不同林齡人工檸條生長與繁殖動態特徵
    5.2.1  不同林齡檸條土壤水分變化
    5.2.2  不同林齡檸條生物量
    5.2.3  不同林齡檸條形態特徵
    5.2.4  不同林齡檸條生長特徵變化
  5.3  草本植物群落組成和種群生態位變化特徵
    5.3.1  不同種植年限林下植物群落的組成
    5.3.2  不同種植年限林下植物種群生態位寬度變化特徵
    5.3.3  不同種植年限林下植物不同種群生態位及生態位重疊特徵
  本章小結
  習題
6  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6.1  丘陵溝壑區土壤侵蝕定量模擬
    6.1.1  模型描述
    6.1.2  資料庫的建立
    6.1.3  模型檢驗
    6.1.4  土壤侵蝕特徵及空間分析
  6.2  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其效益分析
    6.2.1  治理水土流失的技術措施
    6.2.2  治理效益分析
  6.3  植被NDVI時空變化及驅動力
    6.3.1  數據分析與方法
    6.3.2  植被NDVI時空變化及驅動力
  本章小結
  習題
7  黃土高原生物多樣性格局與保育
  7.1  黃土高原生物多樣性
    7.1.1  黃土高原生物多樣性
    7.1.2  系統發育分析與系統發育樹構建
    7.1.3  多樣性測度指數
  7.2  黃土高原生物多樣性格局
    7.2.1  物種豐富度、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及環境解釋
    7.2.2  特有性格局分析

  7.3  黃土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育網路構建
    7.3.1  黃土高原自然保護區現狀
    7.3.2  系統保護規劃
    7.3.3  保護網路識別與現存自然保護區評估
  本章小結
  習題
8  國土空間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8.1  背景意義
    8.1.1  形勢與要求
    8.1.2  機遇與挑戰
    8.1.3  目的與意義
    8.1.4  目標與任務
  8.2  全域綜合整治適宜性評價
    8.2.1  土地適宜性評價
    8.2.2  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
    8.2.3  農業生產適宜性評價與承載規模
    8.2.4  城鎮建設適宜性評價與承載規模
  8.3  可行性分析
    8.3.1  農用地整理潛力分析
    8.3.2  建設用地整理潛力分析
    8.3.3  生態修復能力分析
  8.4  優化布局與目標
    8.4.1  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
    8.4.2  村莊發展及農村住房布局目標
    8.4.3  生態保護修複目標
    8.4.4  產業發展空間布局
  本章小結
  習題
9  資源型地區生態系統碳密度和碳儲量變化
  9.1  生態系統固碳增匯基礎原理
    9.1.1  碳通量的觀測
    9.1.2  模型估算總初級生產力
    9.1.3  生態系統碳通量的模型估算
    9.1.4  基於渦度相關法的森林生態系統CO2研究
    9.1.5  植被光合模型及參數演算法
    9.1.6  凈初級生產力估算模型
    9.1.7  碳密度和碳儲量的估算
  9.2  碳通量時間變化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9.2.1  碳通量的季節變化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9.2.2  月尺度上碳通量對環境因子的響應
    9.2.3  季節尺度上碳通量對環境因子的響應
  9.3  總初級生產力的年際變化特徵及驅動因子
    9.3.1  總初級生產力估算結果與驗證
    9.3.2  總初級生產力和環境因子的年際變化
    9.3.3  總初級生產力的年際變化與環境因子的關係
  9.4  天然林碳密度動態變化與環境因子關係
    9.4.1  估算結果對比
    9.4.2  碳密度與環境因子的關係
  9.5  天然林和人工林碳密度和碳儲量對比
    9.5.1  碳密度和碳儲量差異特徵

    9.5.2  空間異質性與空間分佈模式
    9.5.3  碳密度和碳儲量的影響因素
  9.6  植被重建過程中土壤剖面CO2變化機制
    9.6.1  土壤CO2通量模擬及其驅動因子分析
    9.6.2  基於BRT模型分析各因子對土壤CO2通量的邊際效應
    9.6.3  基於RDA綜合分析土壤CO2通量內在驅動機制
  本章小結
  習題
10  山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與固碳增匯
  10.1  山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
    10.1.1  生態問題和風險
    10.1.2  基本原則
    10.1.3  生態修復格局
    10.1.4  生態修復分區
  10.2  山西省自然資源碳源/匯時空變化分析
    10.2.1  山西省固碳速率年際變化
    10.2.2  山西省不同自然資源固碳速率年際變化
    10.2.3  山西省自然資源碳源/匯年際變化與環境因子的關係
    10.2.4  山西省自然資源碳源/匯空間格局與環境因子的關係
  10.3  山西省自然資源固碳增匯技術
    10.3.1  森林固碳增匯技術
    10.3.2  草地固碳增匯技術
    10.3.3  農田固碳增匯技術
    10.3.4  濕地固碳增匯技術
    10.3.5  礦山固碳增匯技術
  10.4  生態修復工程固碳增匯途徑
    10.4.1  國土綠化工程固碳效應
    lO.4.2  國土綠化工程固碳增匯途徑
    10.4.3  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固碳效應及增匯途徑
  10.5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工程固碳效應及增匯途徑
    10.5.1  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概況
    10.5.2  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固碳效應
    10.5.3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固碳增匯途徑
  本章小結
  習題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