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什麼是財政社會學(從危機的學問到分析的學問)/財政學基礎理論譯叢

  • 作者:(日)井手英策//倉地真太郎//佐藤滋//古市將人//村松憐等|責編:李敏//呂解頤|總主編:劉守剛//王奉煒|譯者:徐一睿//劉志誠
  • 出版社:上海遠東
  • ISBN:9787547620472
  • 出版日期:2025/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26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在財政社會學、制度主義、歷史主義和比較政治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的基礎上構建理論框架,超越了傳統經濟學和財政學的研究範疇,將財政視為一個社會現象來研究。
    揭示社會價值觀和社會規範在財政決策中的作用,強調財政決策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通過實證分析,提供財政社會學理論的實證支持,併為財政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視角。

作者介紹
(日)井手英策//倉地真太郎//佐藤滋//古市將人//村松憐等|責編:李敏//呂解頤|總主編:劉守剛//王奉煒|譯者:徐一睿//劉志誠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1章  財政學和財政社會學——20世紀提出的問題
  1.1  跨學科持續受關注的「財政社會學」
    1.1.1  財政社會學是什麼?
    1.1.2  財政社會學方法論的精細化及其衰退
    1.1.3  財政社會學的復興?
    1.1.4  財政社會學的邏輯
  1.2  面對財政科學的知識傳統
    1.2.1  戰敗對德國財政科學的打擊
    1.2.2  「需求」是個人的一種可還原的能力?
    1.2.3  「共同必需」的邏輯和現實
    1.2.4  德國財政學的局限性——概念化的「共同必需」
  1.3  財政社會學的目標是什麼?
    1.3.1  與「新國家理論」的不同和相同之處是什麼?
    1.3.2  決策過程分析的重要性
    1.3.3  公共經濟學與財政社會學
    1.3.4  身為探尋活生生的人類的學問
    結語
第2章  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的對比探尋——新財政社會學的發展與成果
  2.1  關於財政決策的討論
    2.1.1  是資源配置的效率還是財政決策?
    2.1.2  基於國家與納稅人關係的整理與分類
    2.1.3  德國財政學和共同體模型
    2.1.4  最初期的財政社會學和階級國家模型
    2.1.5  維克塞爾方法和自願交換模型
    2.1.6  公共選擇論與利維坦模型
    2.1.7  財政契約模型
    2.1.8  概括近相關領域的討論
  2.2  新財政社會學的提倡及其後續研究積累
    2.2.1  新財政社會學的問題意識和分析視角
    2.2.2  對各國財政的現代特性和納稅人同意、國家形成的歷史驅動因素的理解和分析
    2.2.3  基於定量分析、實驗、訪談調查和歷史分析的研究
    2.2.4  稅收可能同時增強團結感併產生社會分裂和排斥
  2.3  新財政社會學以及後續研究的課題與發展可能性
    2.3.1  針對稅制以外的各種財政制度分析的重要性
    2.3.2  「准自願的服從」「納稅人的同意」和「對稅收的認同」的差異
    2.3.3  舊財政社會學和新財政社會學的問題意識
    2.3.4  財政學者從事財政社會學的意義
    結語
第3章  財政與歷史——重新評估財政史研究
  3.1  國家形成與財政——「新財政史」(new fiscal history)
    3.1.1  「新財政史」
    3.1.2  布魯爾的「財政一軍事國家」研究
    3.1.3  邦尼等人關於財政歷史變化的模型
    3.1.4  財政史研究的地域和時代的擴展
  3.2  國家能力(state capacity)與財政史研究
    3.2.1  制度與經濟發展
    3.2.2  國家能力
    3.2.3  國家能力、財政和經濟增長

  3.3  財政正當性、稅收同意以及財政歷史研究
    3.3.1  財政正當性與納稅人對稅收的同意問題日益受到重視
    3.3.2  關注納稅人的同意問題——列維、道頓等的研究
    3.3.3  稅收的「正當性危機」
    3.3.4  發展中國家中的納稅人同意與合規問題
    3.3.5  「財政社會學」與納稅者同意問題的關注
    3.3.6  小結
    結語
第4章  財政研究與比較分析——尋找問題的國際比較
  4.1  財政學的可比性和非可比性
    4.1.1  財政學的可比性
    4.1.2  財政學的非可比性
  4.2  財政學與財政社會學中的比較方法的發展軌跡
    4.2.1  比較方法在財政學中的起源
    4.2.2  日本財政的特徵
    4.2.3  福利國家財政論
    4.2.4  日本福利國家財政的替代性功能
    4.2.5  單元一致性
    4.2.6  在財政社會學中的比較研究
  4.3  比較分析的方法論
    4.3.1  比較福利制度理論
    4.3.2  比較歷史制度分析
    4.3.3  大樣本(Largo-N)與小樣本(small-N)之辯
    4.3.4  定性與定量分析的融合
  4.4  重新審視財政社會學中的比較方法
    4.4.1  重新審視財政社會學中的歷史分析和比較方法
    4.4.2  「多樣性就是多樣性」
    4.4.3  通過「理想類型」進行比較
    4.4.4  利用比較法進行問題探索
    結語
第5章  財政與制度——從財政統計分析和財政決策過程進行考察
  5.1  財政制度研究與其分析方法
    5.1.1  財政研究中制度論的意義及其分析方法
    5.1.2  關注制度的財政決策過程分析
  5.2  財政統計分析與預算研究
    5.2.1  國家預算研究與地方政府財政分析
    5.2.2  人與財政的相互作用
  5.3  財政統計與財政決策過程分析
    5.3.1  從財政統計解讀財政共識
    5.3.2  財政社會學與財政決策過程分析
  結語——關於財政社會學與制度研究
第6章  財政與「歷史哲學」——從「歷史哲學」的角度審視「財政社會學」
  6.1  財政社會學的創立與其背景
    6.1.1  葛德雪對德國正統財政學的批評
    6.1.2  葛德雪的財政社會學觀點
    6.1.3  熊彼特的社會科學「科學化」理念下的「社會學」構想
    6.1.4  以「歷史社會學一歷史哲學」形式存在的熊彼特社會學
    6.1.5  熊彼特「財政社會學」的「財政歷史考察」
    6.1.6  耶希特和茲爾坦的下口]題意識以及財政社會學的構想
    6.1.7  小結——財政社會學的問題意識和三個主要論點

  6.2  財政社會學:作為具有「科學性」的「歷史哲學」
    6.2.1  從馬赫的科學哲學角度探討「科學」的含義
    6.2.2  從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解精神科學的重要性
    6.2.3  孔德的「社會學」與「道德哲學」的「科學基礎」
    6.2.4  維柯的認識論和對「第一真理」的批判
    6.2.5  維柯的「歷史社會學一歷史哲學」的研究方法與目標
  6.3  財政社會學在歷史哲學中的價值與實效性
    6.3.1  財政社會學引入財政學中的「道德科學」維度
    6.3.2  新財政社會學出現后研究成果中的「自然科學特質」超越
    6.3.3  「主體間性」和「社會個體」的基本人性觀
  結語
第7章  社會為何被撕裂?——從通俗道德角度看日本的「勤勞國家」
  7.1  作為民族認同的通俗道德
    7.1.1  村請制度與通俗道德
    7.1.2  救濟助長惰民
    7.1.3  與歐美的分歧——作為官方國家運動的地方改良運動
    7.1.4  政策中的通俗道德動員
    7.1.5  作為連帶責任的社會連帶
    7.1.6  通俗道德升華為國民典範
  7.2  勤勞國家的誕生及其機制
    7.2.1  以生存權為前提的勤勞義務
    7.2.2  20%規則的政策判斷
    7.2.3  「勤勞國家」實現強大社會整合
    7.2.4  什麼是日本式福祉社會
  7.3  社會斷層的歷史階段
    7.3.1  經濟體系轉型與衰落的勤勞國家
    7.3.2  為貧困而工作,因貧困而死亡
    7.3.3  對低收人群體的寬容的喪失和稅痛感
    7.3.4  從「受益的分配競爭」到「削減的分配競爭」  
  結語
第8章  納稅人同意的自身利益和互惠性收人再分配政策的支持因素
  8.1  收入再分配政策中的「同意的困難」為何產生
    8.1.1  差距意識與差距矯正意識之間的距離
    8.1.2  納稅人同意中社會規範的作用
  8.2  作為支持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自身利益
    8.2.1  收入再分配政策與自身利益——中位選民定理
    8.2.2  收入再分配政策與自身利益——社會親和性假設
    8.2.3  收入再分配政策與自身利益——權力資源動員論
    8.2.4  收入再分配政策與自身利益——財政契約論
    8.2.5  收入再分配政策與自身利益——基於數據的補充
  8.3  收入再分配政策支持的互惠性因素
    8.3.1  收入再分配政策與社會偏好
    8.3.2  收入再分配政策與社會偏好——「適宜性」標準
    8.3.3  收入再分配政策與社會選擇——言論分析的成果
    8.3.4  收入再分配政策中的「剝奪」與「給予」兩個層面
  8.4  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支持與不支持的「多樣性」
    8.4.1  人們的偏好和價值觀與政策的關係
    8.4.2  制度因素對社會偏好的影響
    8.4.3  分析課題的設定
    8.4.4  備註(1)——「篩選主義」是什麼

    8.4.5  備註(2)——篩選主義給付與貧困層定位的差異
  8.5  收入再分配政策支持因素的分析
    8.5.1  分析方法與數據集
    8.5.2  分析結果
    8.5.3  英國政策過程分析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