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本書是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勞迪婭·戈爾丁的代表作,也是戈爾丁和卡茨這對哈佛經濟學伉儷共同智慧的結晶。本書探討了教育、技術變革與收入差距三者的關係這一重大主題,帶領讀者反思20世紀美國勞動力、性別、教育、移民等社會問題背後的歷史聯繫與必然,對中國的就業和教育政策制定、勞動力技能提升,以及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也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本書的數據收集和理論論證極其嚴謹,更有對教育制度和勞動力市場的紮實歷史考察,自出版以來即被視為一部論述不平等問題的學術經典。
本書細緻考察了美國勞動力的教育水平和工資結構在20世紀的共同演變。兩位作者提出,在教育進步與技術變革之間,存在類似賽跑的關係,兩者共同決定了收入不平等的走勢。20世紀前四分之三的時間里,受過良好教育的工人供給增加,大多數美國人的收入提高,降低了美國社會中的收入不平等;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形勢發生了逆轉,美國民眾教育水平提高放緩,造成美國的貧富差距急劇惡化。基於教育和技術的賽跑理論,本書追溯了20世紀美國經濟不平等的歷史,探討了技術變革和教育的發展速度對工資結構的影響,並給出了改善美國不平等現狀的建議。
作者介紹
(美)克勞迪婭·戈爾丁//勞倫斯·F.卡茨|責編:王萌|譯者:賈擁民//傅瑞蓉
目錄
推薦序
導言
致謝
第一篇 經濟增長與分配
1 「人力資本世紀」
1.1 對世界各國的人力資本和收入的跨國比較
1.2 「人力資本世紀」中的美國
1.3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
1.4 本章小結:「人力資本世紀」結束時的美國
2 20世紀的不平等
2.1 20世紀末的焦慮
2.2 近年來美國經濟不平等的擴大
2.3 自1939年以來的工資不平等
2.4 20世紀40年代之前的不平等趨勢
2.5 教育回報
2.6 過去和現在對不平等的焦慮
2.7 本章小結:20世紀的兩個故事
3 技能偏向型技術變革
3.1 不平等與技術變革
3.2 技術變革和對技能的相對需求:1950年至今
3.3 技術變革和對技能的相對需求:1900—1950年
3.4 20世紀初的技能偏向型技術變革
3.5 1980年以後,技能偏向性是不是變得更大了?
3.6 技術一技能互補性的起源
3.7 本章小結:「重要的不只是技術,笨蛋」
第二篇 大眾教育的三次轉型
4 美國教育諸優點的起源
4.1 美國教育的優點
4.2 優點的起源: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個百年
4.3 關於19世紀教育統計數據的一個附論
4.4 公立高中之根
4.5 本章小結:平等主義
5 高中普及運動的經濟基礎
5.1 美國教育的第二次轉型
5.2 不斷變化的工作職位,不斷變化的技能需求
5.3 20世紀早期的普通白領職業
5.4 20世紀早期的體力勞動職位
5.5 高中普及運動之前的教育回報
5.6 學院:公立高中的前身
5.7 強制的作用
5.8 本章小結:從經濟必要性到教育成果
6 美國是如何「從高中畢業」的
6.1 高中普及運動
6.2 各州、各地區的入學率和畢業率
6.3 對高中畢業率的差異的解釋
6.4 義務教育法和童工法的作用
6.5 城市和高中普及運動
6.6 公立和私立學校
6.7 性別差異
6.8 現代高中的誕生
6.9 教師質量
6.10 本章小結:美國為什麼領先
7 20世紀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7.1 上大學
7.2 典型的美式高等教育
7.3 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形成
7.4 州政府支持對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影響
7.5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高等教育的擴張
7.6 本章小結:未競的轉型
第三篇 賽跑
8 教育和技術的賽跑
8.1 20世紀的兩個故事
8.2 供給、需求和制度(SDI)分析框架
8.3 為什麼技能工資溢價發生了變化:1915—2005年
8.4 非競爭性群體:1890—19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