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品牌通識(科學系統的品牌全景)(精)

  • 作者:謝俏//丁亦思|責編:高雪靜
  •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
  • ISBN:9787523604113
  • 出版日期:2024/03/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54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這是一本幫助企業家和品牌管理者勾勒品牌圖景、理清品牌工作範圍,以及輔助品牌決策的工作手冊,是國內專家17年實踐與理論總結的結晶。
    全書分為品牌本質、品牌作用、品牌體系和工序、品牌策略與邊界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梳理了幾十個錯誤但廣為人知的品牌定義,並梳理了國內外品牌發展歷史,明確了品牌的準確定義。
    第二部分提出了品牌作用於消費者心智的三大規律及18個標準,以及品牌的作用力及價值生長的邏輯。
    第三部分提出了構建一軸三層的品牌體系的理論,包括戰略定位、品牌創建層、品牌運營層、品牌管理層的具體操作方法。
    第四部分是企業實操方法論,介紹了品牌工作的9個層級,梳理了處於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品牌工作重點。

作者介紹
謝俏//丁亦思|責編:高雪靜

目錄
第一部分  品牌本質:品牌到底是什麼
  CHAPTER 1  什麼不是品牌
    幾十個眾說紛紜的品牌定義
    被隨意割裂的品牌系統
  CHAPTER 2  品牌定義的歷史演繹
    品牌發展原始階段:標記與商標
    品牌發展1.0階段:產品感知和促銷工具
    品牌發展2.0階段:附加價值和無形資產
    品牌發展3.0階段:情感和體驗的關係構成
    品牌發展4.0階段:特定群體的特定價值共識
    中國品牌的發展階段
    中國品牌發展趨勢:商業與人的關係映射
  CHAPTER 3  聚焦品牌定義的本質
    品牌的本質:價值認知
    品牌的定義:處理價值和心智認知關係的機制
第二部分  品牌作用:品牌能幫我們做什麼
  CHAPTER 4  品牌作用於消費者:理解和滿足心智
    心智,以及心智如何判斷價值
    心智規律1:大腦節能——品牌賦予認知與決策坐標
    心智規律2:確定性——品牌幫助消費者規避風險
    心智規律3:自我敘事——品牌為心智世界賦予意義
    心智判斷品牌的18個標準
  CHAPTER 5  品牌作用於企業:獲得價值認知優勢
    企業價值閉環=價值創造價值實現
    品牌作用力:讓企業創造的價值得以實現
    價值生長的邏輯:紮根、成長、締造
    紮根:「價值錨定和旗幟」帶來的7個優勢
    成長:「價值連接和共識」帶來的6個優勢
    締造:「品牌資產及再增值」帶來的7個優勢
第三部分  品牌體系和工序:如何構建一軸三層的品牌體系
  CHAPTER 6  戰略定位:核心價值軸如何聚焦
    什麼是品牌定位?——企業內外協同的聚焦點
    品牌戰略定位的本質和作用——聚焦核心價值
    品牌戰略定位方法論:尋找4個關鍵領域的動態平衡點
    戰略定位機會分析——關鍵領域:企業基因
    戰略定位機會分析——關鍵領域:能力優勢
    戰略定位機會分析——關鍵領域:客戶心智
    戰略定位機會分析——關鍵領域:競爭區隔
    品牌戰略定位方向聚焦和決策
    調研設計與洞察:提升決策智識的標準
  CHAPTER 7  品牌創建層——識別表達:建設一套具有差異化、可被識別的品牌元素體系
    身份識別系統:願景、使命、價值觀、價值主張等元素
    視覺識別系統:標識、標準色和字體等元素
    語詞識別系統:命名、標識語、故事、聲音、關鍵信息等元素
  CHAPTER 8  品牌運營層——交互界面:品牌如何在市場互動中成長,形成勢能
    業務式傳播與品牌式溝通
    品牌觸點管理
    品牌體驗塑造或優化
    關鍵信息的傳播規劃
  CHAPTER 9  品牌管理層——資產管理:品牌工作的量化和管理,有序沉澱品牌資產

    品牌資產測量和品牌價值評估
    品牌表現評測
    品牌延伸和品牌架構
    品牌管理職能
第四部分  品牌策略與邊界:針對自身情況,企業應該採取哪些行動
  CHAPTER 10  品牌工作的9個層級
    L1:視覺區隔
    L2:價值利益
    L3:精神意義
    L4:觸達
    L5:溝通
    L6:體驗(六識)
    L7:驅動商業
    L8:社會符號
    L9:時間資產
    層級圈定:我的企業落在哪層
  CHAPTER 11  企業發展階段對應的品牌工作重點
    0?1生存期
    1?10加速成長期
    10?100行業生態期
    100?N社會生態期
    參考文獻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