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民俗傳統與特色小鎮建設(基於口述史的研究)

  • 作者:毛巧暉//王衛華//張青仁//王文超|責編:陳佳
  • 出版社:學苑
  • ISBN:9787507768251
  • 出版日期:2023/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95
人民幣:RMB 12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系北京市文學藝術聯合會「北運河課題組」2022年的研究成果。項目組主要選取了北運河流域台湖影視小鎮、西集生態休閑小鎮、張家灣設計小鎮、宋庄藝術小鎮等四個特色小鎮,在當地展開了數年的田野調查研究。
    本書圍繞當地民俗文化資源及其創造性轉化等問題,側重於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記錄當地的人文歷史與記憶。

作者介紹
毛巧暉//王衛華//張青仁//王文超|責編:陳佳

目錄
第一章  張家灣  特色小鎮的遺產保護與價值重塑
  第一節  張家灣地域文化的多維觀照
    一、地理、場域與歷史:張家灣漕運文化的存續
    二、想象、認同與構擬:紅學文化的「博物館化」
    三、張家灣捺缽文化的挖掘
    四、通俗演繹與運河文化的重構
  第二節  張家灣工業記憶的保管與呈現
    一、張家灣工業區建設史
    二、公共記憶與個體敘事
    三、工業遺址景觀化:張家灣設計小鎮的空間營造
  第三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張家灣模式」
    一、從地域性到公共性:毛猴製作技藝的理念革新
    二、「活化」與「賦能」:花絲鑲嵌的發展新路徑
  附錄一  非遺語境中北運河流域竹馬文化的演化特徵及傳承路徑
    一、竹馬文化的嬗變與流布
    二、北運河流域竹馬文化的地方建構及公共性闡釋
    三、北運河流域竹馬文化當代傳承路徑思考
    四、結語
  附錄二  張家灣設計小鎮:工業遺產與空間藝術的「交響」
    一、工業遺產的蛻變重生
    二、公共空間的藝術營造
    三、張家灣設計小鎮的未來發展願景
  附錄三  突出特色立足根本——關於張家灣古鎮紅學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附錄四  調研日誌
    一、項目組成員赴通州圖書館調研
    二、訪談張家灣文化工作者和民間手藝人
    三、訪談張家灣博物館籌建者曹志義、里二泗小車會傳承人劉學成
    四、訪談故事創作師劉恩東、張家灣村民康德厚
    五、訪談張灣鎮村村民康氏兄弟、里二泗小車會會首韓德成
第二章  西集  「生態休閑小城鎮」的鄉村振興之路
  第一節  村落治理助推組織振興
    一、鄉村振興中的百年渡口村
    二、運河岸邊的美麗鄉村肖家林
    三、「運河岸上的甜蜜村莊」沙古堆
  第二節  文化產業引領西集鎮產業振興
    一、「三產融合」與通州巧娘
    二、西集家宴與幸福廚娘
    三、特色民宿與「新農人」
  第三節  民俗精英帶動西集鎮文化振興
    一、小鎮上的文學社
    二、中學教師的家鄉情
    三、非遺助力特色小鎮建設
第三章  台湖  演藝小鎮建設的多元主體與地方實踐
  第一節  演藝專班:行政力量參與演藝小鎮的進程、組織與實踐
    一、小鎮樞紐:演藝專班
    二、演藝專班市場化思維運轉小鎮建設
    三、演藝專班視角下「演藝小鎮」發展困境
    四、小結
  第二節  台湖演藝小鎮建設中的能人參與
    一、地方能人研究及台湖實踐

    二、文旺閣木作博物館的建設與經營過程
    三、能人參與:木作博物館發展與台湖演藝小鎮建設
    四、小結與反思
  第三節  紮根與懸浮:民眾參與與台湖演藝小鎮的在地化
    一、演藝小鎮的「特色」之基——文娛台湖
    二、紮根——台湖演藝小鎮的在地化與民眾參與
    三、懸浮——台湖演藝小鎮在地化的不足
    四、小結
  第四節  非遺傳承與台湖演藝小鎮的融合發展
    一、非遺在台湖——玉器製作技藝及其傳承人張玉成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台湖演藝小鎮的融合發展
    三、非遺傳承與演藝小鎮建設互動的經驗與教訓
    四、小結
  第五節  演藝車間的落地及其對台湖演藝小鎮的參與
    一、在外來文化和地方文化互動融合的語境中理解演藝小鎮
    二、演藝車間的引入、功能與經營
    三、演藝車間與台湖地方社會多元主體的互動關係
    四、演藝車間發展的經驗與不足
    五、結語
第四章  宋庄  藝術創意小鎮的共同體營造
  第一節  藝術小鎮與美麗鄉村融合
    一、藝術小鎮建設的專業化
    二、多元宋庄的多維度建構
    三、藝術賦能宋庄美麗鄉村
  第二節  傳統藝術融入與非遺「破圈」
    一、琺琅的跨界: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的融合
    二、雕漆的堅守:工美大師與「服務員」的傳承
    三、金器的創新:花絲鑲嵌與當代生活的相融
    四、兔子的冒險:京味文化向潮玩文化的跨越
  第三節  新群體融入與新業態發展
    一、宋庄藝術家的線上生活
    二、線上線下的宋庄畫商及市集
  第四節  城鄉融合的鄉鎮共同體建設
    一、價值引領的文化認同培育
    二、共建共享的公共生活營造
    三、以業緣為紐帶的情感維繫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