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與大國之治--對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優化的思考/新時代老齡金融研究叢書
內容大鋼
本書首先通過對相關理論的梳理和歸納,從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和國家治理兩個命題出發,從理論上分析了其作用機制的影響途徑。其次,本書對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演變歷程進行梳理,立足於我國經濟社會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優化與國家治理模式的協同關係,同時總結出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融入經濟社會治理的經驗規律以及制度優化應遵循的一般性原則。為了進一步深入分析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優化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影響的內在機理,本書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和制度建設中重點的強調的「人民性」即制度要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和制度要「成熟而持久」的要求,將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優化分解為制度保障水平和制度可持續性兩個方面,並結合理論分析結果和實際情況,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體化為與養老保險制度關係最為密切的經濟社會治理能力,並以此為基礎,利用計量分析的方法,採用省級面板數據,對養老保險制度保障水平對經濟社會治理能力的內在邏輯進行了論證。同時,本書建立協同治理框架,深入透析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內部,分析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金的可持續性以及一、二、三層次的互動發展對於國家治理能力的影響,並通過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主要參數的敏感性分析,以期尋求化解長壽風險等突出問題並助力提升我國經濟社會治理能力進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路徑和政策。最後,本書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的政策創新和路徑優化建議。
作者介紹
劉斌|責編:林伶
劉斌,經濟學博士,先後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現任東方電氣北方分公司黨支部書記、常務副總經理。研究領域為養老金融、能源經濟和政策分析。先後在《財經科學》《經濟體制改革》《西北大學學報》等CSSCI學術期刊以及《國資報告》等省部級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參與出版專著《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優化研究》,主持或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世界銀行、四川省社科規劃重點以及民政部、國務院國資委、老齡委等科研項目10余項,多次獲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央企智庫聯盟)課題研究特等獎,研究成果多次被民政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老齡委等部委採納。
目錄
1 導論
1.1 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
1.1.1 選題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相關文獻綜述
1.2.1 對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設計及運行規律的研究
1.2.2 對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與治理體系互動關係的研究
1.2.3 對治理水平和制度優化水平測度的研究
1.2.4 國內外相關研究評述
1.3 研究思路、內容及方法
1.3.1 總體思路和技術路線
1.3.2 研究內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書的創新點與不足
1.4.1 創新點
1.4.2 不足及有待進一步研究之處
2 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論演化
2.1 政府、市場的爭論和第三條道路的彌合:邏輯起點
2.1.1 市場失靈
2.1.2 政府失靈
2.1.3 第三條道路
2.2 公共選擇和福利多元主義的引入:視野拓展
2.2.1 公共選擇理論
2.2.2 福利多元主義
2.3 社會資本與國家安全:制度基礎
2.3.1 社會資本理論
2.3.2 國家安全理論
2.4 風險社會和現代治理:改革背景
2.4.1 風險社會理論
2.4.2 現代治理理論
2.5 共建共享共治和以人民為中心:現實路徑
2.5.1 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
2.5.2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2.5.3 對長壽時代可持續發展的不懈追求
2.6 理論評述和理論框架
2.6.1 理論評述
2.6.2 理論框架
2.7 基本概念界定
3 多層次養老保險融入經濟社會治理的制度變遷
3.1 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演進歷程
3.1.1 計劃經濟時期的國家保障型養老保險制度
3.1.2 改革開放以來的「統賬結合」型養老保險制度
3.1.3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
3.1.4 基於演進歷程的若干啟示
3.2 制度變遷與治理模式的協同關係
3.2.1 當前多層次養老保險的制度框架
3.2.2 三維視角的協同關係透析
3.3 制度變遷融人經濟社會治理的經驗總結
3.3.1 制度建設從國家治理的邊緣走向中心
3.3.2 制度改革順應了老齡社會的系統性變遷
3.3.3 制度完善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政策工具
3.4 制度優化應遵循的一般性原則
3.4.1 法治和公平原則
3.4.2 長期可持續發展原則
3.4.3 權責對等和保障適度原則
3.4.4 國家能力和善治原則
4 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保障水平對經濟社會治理影響的實證分析
4.1 問題的提出
4.2 理論模型、研究假設和實證策略
4.2.1 理論模型
4.2.2 研究假設和實證策略
4.3 模型設定、變數選擇和數據來源
4.3.1 模型設定和變數選擇
4.3.2 數據來源和變數說明
4.3.3 內生性問題討論
4.4 實證結果分析
4.4.1 描述性統計結果
4.4.2 基準回歸結果
4.4.3 影響機制檢驗——基於中介效應模型
4.4.4 異質性分析
4.4.5 進一步拓展
4.4.6 穩健性檢驗
4.5 主要結論
5 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對經濟社會治理影響的評估分析
5.1 問題的提出
5.2 分析框架
5.2.1 傳導邏輯
5.2.2 研究方法
5.3 模型建立和缺口測算——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為例
5.3.1 實際收支情況
5.3.2 測算過程及結果
5.4 關鍵變數對養老金缺口的敏感性及財政負擔分析
5.4.1 制度框架內的參量調整的敏感性分析
5.4.2 制度框架外的財政負擔和中央調劑金的作用分析
5.5 二、三層次養老保險發展情況評估
5.5.1 第二層次年金髮展現狀評估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5.5.2 第三層次個人養老金髮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評估
5.6 主要結論
5.6.1 制度可持續性情況
5.6.2 作用機制及作用結果
6 作為治理手段的典型西方國家養老保險制度鏡鑒
6.1 作為治理手段介入經濟社會生活的歷史背景
6.2 從濟貧到全民福利進而融人治理過程的制度形成
6.2.1 維護社會穩定的濟貧式養老保險制度構建
6.2.2 現代養老保險體系建立並拓展為全民福利的制度
形成
6.3 福利危機下養老保險作為治理手段的政策轉型
6.3.1 養老保險供給主體的多元化
6.3.2 養老保險制度層次的豐富化
6.3.3 政策轉型失敗的反思和總結
6.4 後福利國家時代的治理邏輯
6.4.1 從中央管理到地方治理的轉變
6.4.2 治理主體角色的轉變
6.5 制度設計和運行模式的顯著特點
6.5.1 持續完善制度體系並推動多目標協同
6.5.2 不斷凸顯國家責任
6.5.3 注重因地制宜和綜合平衡
6.5.4 構建了多元共治的治理體系
7 主要發現及政策建議
7.1 主要發現
7.2 制度優化的理念拓展
7.2.1 堅持以國家治理的理論高度審視制度的創新
7.2.2 堅持從完善治理體系的視角統籌制度的改革
7.2.3 堅持從社會經濟治理的全局考慮制度的優化
7.2.4 堅持從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推動制度的拓展
7.2.5 堅持以開放的胸懷借鑒全球制度變革的經驗
7.3 制度優化的整體構想
7.3.1 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