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管理的重新構想(運用系統生態學範式)/自然資源與生態文明譯叢
內容大鋼
本書是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自然資源生態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堅持以整體性、系統性的視角,以組織原則、基本原理、科學管理和政策一體化為基礎,以空間、時間和組織尺度為分析框架,構建了系統生態學範式。從當前面臨的環境和自然資源挑戰出發,回顧了重要的國際科學計劃以及系統生態建模歷程,闡述了生態系統科學中跨尺度的結構和功能過程,探索了運用基於社區決策的系統生態學方法,並提出了應對挑戰的最佳管理實踐,以及支撐未來創新的關鍵科學需求。本書能夠為決策者、科學家、公眾利益相關者以及土地等自然資源管理者提供一套實用有效的工具,並給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自然資源保護和管理的科學方案。
作者介紹
編者:(美)羅伯特·G.伍德曼斯//約翰·C.摩爾//丹尼斯·S.小島吉雄//勞里·理查茲|譯者:劉伯恩//宋猛
目錄
第一章 系統生態學範式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系統生態學方法的演變
第三節 系統生態學範式與生態系統科學
第四節 理想化的過程
第五節 系統生態學範式的組織原則
第六節 基本原理
第七節 問題、需求和制度
第八節 科學、管理和政策的融合
第九節 空間、時間和組織尺度
第十節 本書內容:路線圖
第二章 21世紀面臨的環境和自然資源挑戰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挑戰選擇
第三節 空間等級:分解複雜棘手的問題
第三章 21世紀生態系統科學在促進科學與社會發展方面的演進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跨學科研究的發展
第三節 向社會生態系統轉換的範式
第四章 系統生態學範式模型的50年發展歷程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國際生物學計劃模型開發階段(1968—1978)
第三節 國際生物學計劃之後的草原模型發展與研究
第四節 自然資源生態實驗室在20世紀90年代的模型開發
第五節 自然資源生態實驗室從2000年至今的模型開發
第六節 模型開發與應用的時間序列
第七節 當前和未來的研究工作
第八節 總結
第五章 技術進步對系統生態學範式的支持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個人思考
第三節 技術與生態系統空間維度
第四節 尺度推演、推斷和景觀研究的技術
第五節 地球系統中的生態系統
第六節 總結:電腦信息處理技術的作用
第六章 生態系統科學中跨尺度結構和功能化過程研究的興起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尺度和生態等級
第三節 有機體尺度
第四節 生態地境尺度
第五節 景觀尺度的相互作用
第六節 區域和全球變化的驅動因素
第七章 生態系統管理中系統生態學範式的演變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前的本地土地管理
第三節 現代土地利用管理的演變
第四節 生態系統管理的興起(1968—1980)
第五節 生態系統科學與管理的轉折(20世紀80年代初期)
第六節 農業生態系統:1968年後的農田管理
第七節 邁向21世紀的研究、管理和政策現狀
第八節 總結
第八章 土地—大氣—水相互作用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國際生物學計劃的早期工作(1967年至20世紀70年代末)
第三節 快速發展期(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
第四節 決策支持系統
第五節 全球變化
第六節 氮:全球變化的另一種主要類型
第九章 生態系統中的人類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將人類納入生態系統:南圖爾卡納生態系統項目
第三節 南圖爾卡納生態系統項目的後續工作
第四節 服務於大平原牧場主的關於生長季節產量的早期預測
第五節 生態系統服務:衣索比亞貝爾山脈的空間分佈
第六節 景觀生態學
第七節 公民參與生態系統科學
第八節 總結
第十章 基於社區決策的系統生態學方法:結構分析法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協同決策
第三節 總結:將科學知識同資源管理需求聯繫起來,一種系統生態學方法
第十一章 環境素養:系統生態學範式
第一節 生態系統科學和系統生態學素養的興起
第二節 系統生態學和模擬建模培訓
第三節 正式學術項目的興起
第四節&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