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力量(地理政治與城市發展第3版)/當代經濟學文庫/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
內容大鋼
是什麼影響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如何才能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經濟的集聚和區域間的平衡發展之間是否真的難以平衡?要回答以上這些問題,首先要考慮「空間」這一因素。
與前兩版一樣,本書沿襲了作者一貫的研究思路,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制度背景和空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相結合,深入梳理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空間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進路,展現了中國區域經濟的「雙重中心—外圍」格局,並指出了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實現路徑和政策建議。
作者介紹
陸銘|責編:鄭竹青//程倩|總主編:陳昕
陸銘,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曾工作于復旦大學,作為富布萊特學者工作於美國哈佛大學和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曾擔任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咨詢專家。著有專著《大國治理》和《空間的力量》等,以及學術科普著作《大國大城》《向心城市》。現擔任Asian Economic Papers(MIT出版社)編輯和《世界經濟》等期刊編委。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勞動經濟學。近年來的研究主要是對城市和區域發展政策進行評估,併為城市可持續發展、促進國內市場一體化和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來自空間政治經濟學的戰略思考。
目錄
1 總論:地理、政治與全球化
1.1 關於城市的三個故事
1.2 地理:凹凸不平的中國
1.3 開放:面朝大海的中國
1.4 政治:市場分割的中國
1.5 本書的視角、結構和主要發現
2 中國城市發展的效率與扭曲
2.1 地理、集聚與「中心—外圍」的城市體系
2.2 中國的城市體系
2.3 經濟開放與中國城市體系的演化
2.4 扭曲的城市化和經濟的結構性矛盾
2.5 小結
3 中國區域發展的集聚與平衡
3.1 平衡區域發展的路徑與成效
3.2 大轉折:2003年以來的區域平衡政策
3.3 區域發展水平收斂的伴生後果——生產率增長的拐點
3.4 配置效率的惡化
3.5 小結
4 為什麼城市間出現人力資本的分化?
4.1 城市、人力資本外部性與教育回報
4.2 高技能勞動力促進城市發展
4.3 城市發展中的技能互補與戶籍制約
4.4 小結
5 為什麼后工業化時期城市化相關改革更緊迫?
5.1 城市學習效應的理論假說
5.2 數據與模型
5.3 實證研究
5.4 機制檢驗
5.5 結論與政策含義
6 為什麼限制城市規模將損失就業與公平?
6.1 規模經濟對就業和收入的提升
6.2 數據與模型
6.3 城市規模與就業:實證結果
6.4 城市規模對就業效應的異質性
6.5 小結
7 為什麼限制大城市不利於中小城市?
7.1 地理與城市群發展
7.2 模型設定和數據
7.3 內需是否會使城市體系分散化?
7.4 小結
8 為什麼扭曲土地供應不利於經濟競爭力?
8.1 影響中國經濟活動空間分佈的政策背景
8.2 中國的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效率比較
8.3 城市土地利率效率的決定及跨時比較
8.4 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應如何推升了東部工資
8.5 小結
9 為什麼經濟增長方式難以轉變?
9.1 地理、政策與經濟增長
9.2 數據和研究方法
9.3 實證分析
9.4 小結
10 為什麼「扭曲之手」不利於增進福祉?
10.1 資本深化與就業彈性的下降
10.2 為什麼政府干預會降低就業彈性:背景與機制
10.3 數據與模型
10.4 實證結果
10.5 小結
11 為什麼「遠、大」的新城導致債務風險?
11.1 新城建設:我們知道了什麼?
11.2 中國的新城建設
11.3 新城融資模式和債務風險
11.4 小結
12 為什麼轉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債務相關?
12.1 央地關係與政府債務
12.2 研究設計與數據說明
12.3 實證結果與分析
12.4 小結
13 邁向分工與協調:「雙重中心—外圍」模式下的中國區域發展
13.1 新發展階段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13.2 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新理論
13.3 暢通國內大循環與央地關係
13.4 分工與協調並重的區域經濟發展新路徑
13.A 附錄:中國區域經濟「雙重中心—外圍」結構的實證依據
14 再論「在集聚中走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