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短視頻平台中的身體表演與身份認同

  • 作者:郭沛沛|責編:郭峰
  • 出版社:社科文獻
  • ISBN:9787522823348
  • 出版日期:2023/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80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採用保羅·利科的敘事理論,從「自身解釋學」的角度出發,對當代青年建構身份認同的路徑進行探討,是一部關於當代青年生命敘事的淺淺嘗試。
    短視頻平台具有物質性和可供性,為當代青年在其中的表演和敘事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在短視頻平台中,當代青年以與價值符號相對的、來自生命最本真的身體和生活狀態作為其表演的原初動力與原始材料,通過「預理解」「情節化」等環節將短視頻平台變成承載他們對可能生活的想象的「文本世界」。借由敘事,當代青年完成了對主體的再認識和對自我的再把握,超越「我思」,經由「我說」,到達「我在」——一種「敘事身份」由此獲得。
    保羅·利科的敘事理論雖為當代青年獲取身份認同提供了一條可取的路徑,但作為內心自洽的一種方式,敘事身份指向主體本身,卻並不意味著抵達了主體自身,對於主體的認知和建構是一個不斷反思和接近的過程。

作者介紹
郭沛沛|責編:郭峰
    郭沛沛,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師資博士后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公共關係與戰略傳播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公共關係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研究領域為視覺文化、媒介與國家治理、國際傳播等。在《人民日報》(理論版)等報刊發表多篇論文,部分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等。獲第三屆「啟皓獎」之「學術新秀獎」。主持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獲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71批面上資助項目。     曾擔任中央網信辦《網路傳播》(現《中國網信》)雜誌「網路傳播沙龍」主持人,北京冬奧組委主媒體中心運行團隊宣傳綜合副經理,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北京電視台等主流媒體採訪並報道。

目錄
緒論  以他者重回自身
  一  問題:從一個不能忽視的文化現象說起
  二  對象:我關心青年
  三  概念:主題登場
    (一)身份認同
    (二)身體與身體表演
  四  理論:身份認同何以可能
    (一)保羅·利科的話語理論
    (二)「三重摹創」
    (三)敘事身份/認同
  五  方法:普遍觀察與重點分析
第一章  作為「文本世界」的短視頻
  一  脈絡:不是所有的「短」視頻都叫「短視頻」
  二  成因:多重耦合
    (一)技術外因
    (二)公眾動因
    (三)社會心理誘因
  三  社交:讓「間距」顯現
    (一)短視頻平台的功能性設置
    (二)以人為媒的社交關係再造
第二章  當代青年在短視頻平台中的身體表演
  一  基於真實生活的身體表演
  二  基於文化認同的身體表演
    (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傳播者
    (二)青年亞文化的參與者與推廣者
  三  基於職業認同的身體表演
    (一)知識生產的創新者與推動者
    (二)新職業形象的代言者與彰顯者
  四  基於階層認同的身體表演
    (一)消費娛樂的踐行者與引領者
    (二)「城市生活」和「農村生活」的體驗者與倡導者
第三章  當代青年在短視頻平台中的敘事與身份認同
  一  身體作為工具彰顯自身
  二  敘事作為中介縫合生命故事
    (一)個性化與圈層化標識尋找歸屬
    (二)「情節化」整合內心
  三  想象與現實中確認身份
    (一)身份再生產:社交想象增進身份認同
    (二)跟隨與模仿:他者生活照進主體行動領域
第四章  敘事身份與「我」之嬗變
  一  身份凸顯:注意力稀缺時代積累社會資本
    (一)異質性他者迅速躋身「頂流」
    (二)新一代電商挑戰階層躍遷
  二  敘事轉變:青年心理主導接受美學
    (一)主流媒體敘事話語被倒逼革新
    (二)特色化敘事深受青睞
  三  「我」之嬗變:表達的「內卷」與成名的「幻象」
結語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