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 前現代社會發達的農業和商業文明
1.1 世界經濟發展和制度長期扮演的角色
1.2 發達農業經濟體的制度比較
第2章 從義大利城邦到大航海時代
2.1 歐洲公民身份的新體系
2.2 大航海時代和商業公司
第3章 英國:歐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3.1 一個例外的出現:英國的議會君主制和重商主義
3.2 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的其他解釋
3.3 工業革命的特徵
3.4 英國工業革命的區域特點
第4章 英國模式:效仿和國家的作用
4.1 效仿的原因
4.2 無差異效仿理論
4.3 差異化效仿的理論
4.4 國家的作用
第5章 歐洲的工業化
5.1 比利時
5.2 法國
5.3 德國
5.4 哈布斯堡帝國
5.5 俄羅斯
5.6 義大利
5.7 西班牙
第6章 英國的衰落和作為競爭對手的美國和日本的崛起
6.1 英國的衰落
6.2 美國的崛起
6.3 日本的經濟起飛
第7章 技術、商業和社會經濟變革
7.1 三次工業革命
7.2 公司合作社和企業集群
7.3 越來越長的壽命,越來越小的家庭
7.4 人口的遷徙
7.5 消費革命
第8章 1870—1914年的國際經濟:金本位制、金融和殖民主義
8.1 商品流動
8.2 金融體系
8.3 金本位制
8.4 殖民主義
第9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社會經濟影響
9.1 奧匈帝國的解體和歐洲版圖的重新劃分
9.2 德國戰爭賠償和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經濟
9.3 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法國和義大利
9.4 美國「奔騰的20年代」
第10章 俄羅斯(蘇聯):1917—1939年
10.1 十月革命
10.2 新經濟政策
10.3 蘇聯計劃經濟
10.4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及其後果
第11章 第一次重大國際危機
11.1 理論
11.2 事實和解釋
11.3 銀行業的影響
11.4 缺乏國際合作和其他思想的出現
第12章 20世紀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12.1 英國和金本位制
12.2 德國的通貨再膨脹和重整軍備
12.3 義大利:貧窮帝國主義
12.4 法國:從危機到失敗
12.5 美國與新政
12.6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13章 戰後重建和去殖民化
13.1 美國和戰後歐洲
13.2 「馬歇爾計劃」和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端
13.3 國際機構的設立:《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13.4 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重建
13.5 去殖民化
第14章 歐洲經濟增長的時代和不穩定的重現
14.1 經濟奇跡:事實和解釋
14.2 福利國家
14.3 20世紀70年代的政權更迭
14.4 第三次工業革命和全球化
14.5 去監管和經濟金融化
第15章 歐洲一體化進程
15.1 《羅馬條約》和關稅同盟
15.2 後續成員國的加入
15.3 共同農業政策
15.4 地區和社會政策
15.5 歐洲貨幣體系
15.6 產業政策和單一市場
15.7 《歐洲聯盟條約》和歐盟的誕生
15.8 貨幣聯盟和歐元
第16章 蘇聯的崩潰和亞洲的崛起
16.1 日本:從成功到停滯
16.2 「亞洲四小龍」
16.3 從蘇聯到俄羅斯
16.4 覺醒的巨人:中國和印度
第17章 第二次重大國際危機和增長的極限
17.1 新自由主義的崛起和美國銀行業危機
17.2 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