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共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需要繼承、發揚和培養。同時,共情也是兒童發展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求應具備的重要軟實力,本書以兒童共情為研究重點並探討相關影響因素。基於理論回顧和實證研究,本書提出了具有一定學術前瞻性的兒童共情的注意雙加工模型,並在分析學前期兒童共情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培養兒童共情的多條路徑,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本書適合作為發展心理學或學前教育學的教師、研究生和大學本科高年級學生的專業參考用書。
作者介紹
顏志強|責編:王琪
顏志強,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聘副教授,「世承人才計劃」青年優秀人才,心理學和學前教育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學前期兒童的社會認知發展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優秀博士論文出版項目一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已在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PsyCh Journa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等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7篇,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心理髮展與教育》《心理與行為研究》等C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12篇,在國內、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十余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共情是走向和諧社會的基石
一 共情促進人際間和諧相處
二 共情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 共情促進社會安定和諧
第二節 共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一 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共情緣起
二 當代共情研究中的概念辨析
三 共情研究中對於疼痛共情的關注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共情的理論
第一節 共情研究的經典理論
一 知覺運動模型
二 俄羅斯套娃模型
三 雙加工理論模型
四 雙系統模型
第二節 一兒童共情的注意雙加工理論模型
一 兒童模型提出的由來
二 兒童模型研究的框架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共情的畢生發展
第一節 共情的發展持續一生
一 共情的畢生發展理論模型
二 共情的畢生發展特點
第二節 共情畢生發展的元分析研究
一 文獻檢索和篩選
二 文獻編碼與數據分析
三 研究結果
四 結果分析
第三節 兒童共情處於共情發展的轉折點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共情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採用問卷法測量共情
一 單維度測量工具
二 多維度測量工具
第二節 借助行為實驗法測量共情
一 疼痛評價任務
二 眼中讀心任務
三 多維度共情測量任務
第三節 使用電生理方法測量共情
一 肌肉電位反應(EMG)
二 腦電(EEG)
三 核磁共振成像(fMRI)
第四節 兒童共情測量的特異性與研究範式
一 圖畫/視頻故事任務
二 情境模擬任務
三 疼痛評價任務
四 他人報告問卷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情境線索對兒童共情的影響
第一節 情境線索的概念及作用
一 情境線索的概念
二 情境線索的作用
三 情境線索對兒童共情的影響
第二節 物理線索對兒童共情的影響
一 實驗設計與實施
二 實驗結果及分析
三 研究總結與討論
第三節 社會線索對兒童共情的影響
一 實驗設計與實施
二 實驗結果及分析
三 研究總結與討論
第四節 不同類型線索對兒童共情的影響
一 實驗設計與實施
二 實驗結果及分析
三 研究總結與討論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執行功能對兒童共情的影響
第一節 執行功能的概念及其發展
一 執行功能的概念
二 兒童執行功能的發展
第二節 執行功能在共情反應過程中的作用
一 參與共情反應
二 調控注意過程
第三節 執行功能在物理線索對兒童共情影響中的作用
一 實驗設計與實施
二 實驗結果及分析
三 研究總結與討論
第四節 執行功能在社會線索對兒童共情影響中的作用
一 實驗設計與實施
二 實驗結果及分析
三 研究總結與討論
第五節 執行功能與共情關係的元分析研究
一 文獻檢索和篩選
二 文獻編碼與數據分析
三 研究結果
四 結果分析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培養兒童的共情能力
第一節 共情具有可塑性
一 共情能力的獲得部分源於遺傳
二 共情能力培養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第二節 培養兒童共情的路徑
一 從團體出發,以團體心理輔導提高兒童的共情能力
二 從家庭出發,以親子閱讀培養兒童的共情能力
三 從學校出發,以幼兒園思政課培養兒童的共情能力
第三節 繪本閱讀促進兒童共情發展的實證探索
一 研究設計與實施
二 研究結果及分析
三 研究總結與討論
第四節 共情的時代變遷
一 共情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二 中國大學生共情隨時代變遷產生的變化
三 共情時代變遷背後的原因及教育啟示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 兒童共情的發展特點與注意加工機制
一 共情是生物演化和遺傳的「天賦」
二 情境線索是兒童產生共情的「催化劑」
三 執行功能是兒童調控共情的認知基礎
四 兒童共情的注意雙加工理論模型
第二節 兒童共情研究的未來
一 關注兒童特質共情的影響
二 控制兒童實驗的材料屬性
三 考慮兒童自身的情緒狀態
四 調查兒童自身的疼痛經歷
五 轉向兒童積極共情的研究
六 研究社交排斥對兒童共情的影響
第三節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