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國際比較機理挖掘--ICP何以可能(精)/當代經濟統計學批判系列

  • 作者:邱東|責編:陶璇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15258
  • 出版日期:2022/06/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59
人民幣:RMB 18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國際購買力和實際GDP的比較對國勢判斷非常重要,是國民經濟統計學的主要內容。儘管「國際比較項目」已經歷50多年,但其方法論研究仍應持續。本書給出了研究格局,即「國際比較項目邏輯圖」,提出了50多個有待思考的方法論問題。重點剖析了「純價比假設」和「等價比假設」及對國際比較項目數據結果的影響。還對新近國際比較項目的重要文獻做了述評,特別指出了國際比較項目數據結果面臨「反基本事實」的測度風險。本書回溯研究了「Ryten報告」,探索了空間經濟比較原理和相應的經濟學基礎概念。
    本書適用於以下三類學者、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①願意深入、拓展和提升經濟統計學理論、方法論研究和教學的;②切實從事國際比較和經濟實證分析的;③願意將數理方法切實應用在國際比較和社會經濟領域的。

作者介紹
邱東|責編:陶璇
    邱東,江西財經大學講席教授。1993年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95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08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現任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學科評審統計學組召集人、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管理學部委員、全國統計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等。     曾任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世界銀行第8輪ICP技術咨詢組成員、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統計學科評議組(共同)召集人,國家統計局統計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情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市場信息調查業協會副會長。     擔任(或曾任)浙江工商大學、湖南工商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浙江財經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西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山西財經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河北金融學院等高校的兼職教授或兼職博士生導師。     研究成果集中於國民經濟核算、經濟測度、國際比較、中國統計改革與發展、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可持續發展、宏觀調節與區域發展等領域。

目錄
貨幣購買力國際比較研究的格局
  1  「ICP邏輯圖」
  2  為什麼要進行基礎性研究?
    2.1  學術前沿與原點
    2.2  經濟統計研究中的兩種角色
    2.3  ICP研究重心需要下移——羅伯特·希爾教授的看法
    2.4  數據結果研究和方法論機制研究
    2.5  ICP研究的兩種方法論傾向及其拓展可能性
  參考文獻
國際比較項目中「鮮被提及的疑問」
  1  50個關於ICP的「鮮被提及的疑問」
    1.1  有關「標準產品描述法」
    1.2  關於「比較單位」
    1.3  關於「基礎性問題」
    1.4  關於ICP隱含的假設
    1.5  ICP與市場匯率
    1.6  關於ICP數據
    1.7  關於ICP拓展研究的倡議
  2  「疑問清單」是開放的
  參考文獻
ICP基本類別PPP中隱含的「純價比假設」——「標準產品描述法」確認「經濟同一產品」的風險
  1  本文的緣起和主要內容
  2  ICP中「純價比要求」的必要性和工具
    2.1  ICP為什麼需要設立「純價比要求」?
    2.2  ICP實現「純價比要求」的工具——「結構產品描述法」
  3  與產品相關的四組基本概念
    3.1  實物產品與服務
    3.2  實物因素與非實物因素
    3.3  「實物同一產品」與「經濟同一產品」
    3.4  產品特徵集及其兩分
  4  確認「經濟同一產品」的微觀困難和宏觀困難
    4.1  銷售點類型差異
    4.2  市場營銷中容易忽略的產品特徵
    4.3  產品密度差異
    4.4  「組服務」的質量不確定性
    4.5  漢堡包是否存在確認同一性的困難?
    4.6  確認經濟同一產品的宏觀困難
  5  將「質量差異」混淆為「價格差異」的風險及其內在原因
    5.1  類似邊際分析的思路:例解
    5.2  標準產品描述法的缺陷——「ICP居民消費目錄」中兩種差異混淆的可能性
    5.3  標準產品描述法的產品「粗略化」容易導致采價失誤
    5.4  單位價值混同問題
    5.5  將「質量差異」混淆為「價格差異」的內在原因剖析——物量、數量的聯繫與區別
  6  純價比只能是一個假設
    6.1  空間比較的種種抗阻因素
    6.2  內生性產品偏誤
    6.3  ICP支出法的優勢與不足
    6.4  「純價比假設」可能的放大效應
  參考文獻
價格測度不確定性定理與「賓大效應」

  1  作為經濟比較邏輯節點的基本概念
  2  價格測度不確定性——一個值得深究的新命題
    2.1  質量差異與「一般價格水平」的區分及其啟示
    2.2  「質價混淆觀」——一種產品狀態的解釋
    2.3  「質價一體觀」——另一種產品狀態的解釋
    2.4  價格測度不確定性定理
  3  「賓大效應」的弱存在
    3.1  賓大效應僅僅是特定時空條件下的一種規律性現象
    3.2  人們為什麼付高價?
    3.3  發達國傢具備更多的「機會效益」
    3.4  富國窮國間比較與城鄉比較的某種相似性
    3.5  「賓大效應」至少是一種「弱存在」
  參考文獻
對基本類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隱含的價格比率相等假設的考察
  1  計算基本類別PPP所面臨的支出項目結構
  2  價格比率與「類別項目支出額」範圍的差別
  3  價格比率的幾種存在狀態
  4  「貨幣購買力」與PPP的定義域不同
  5  PPP加總估算中隱含的「等價比假設」
  6  價格比率替代的偏誤風險
  7  價格比率替代有效性的思考
  8  從正反兩個方面關注不同經濟體之間支出項目的「重合程度」
  9  研究價格比率相等假設有效性的進一步工作
  參考文獻
  國際經濟比較中的購買力平價與市場匯率之辯
深入探索ICP隱含的經濟測度問題——評《GDP、福利和健康:2017年輪ICP的若干思考》
  1  摘要與引言
  2  2017年ICP重要的新發現
    2.1  美國與中國ICP結果的比較
    2.2  主要經濟體之間2017年ICP結果的比較
    2.3  ICP結果引發的國際比較方法論思考
    2.4  ICP不同輪次之間結果的可比性
  3  ICP未包含的重要項——健康產出
    3.1  大流行病下人們的行為調整與經濟「測度悖境」的再現
    3.2  健康指標與GDP的關聯——為什麼要超越GDP?
    3.3  「GDP+」模式的拓展
  4  「國際元」計值的GDP仍可能誤導
    4.1  側重消費進行國際比較可發現國家在全球化中的真實地位
    4.2  GDP與GNI之差
    4.3  圍繞GDP的測度陷阱
  5  可否採用燈光密度之類的代理指標交叉檢查ICP數值?
    5.1  對測度指標一般性質的闡述
    5.2  如何評判和使用燈光密度等代理測度?
  6  就全球不平等而言ICP揭示了什麼?
    6.1  ICP與全球不平等的表現
    6.2  ICP最大的方法論挑戰
    6.3  如何看待ICP的國家層級結構?
  7  結論
  參考文獻
為什麼PPP還需要做重大修正?——評霍諾漢《使用PPP進行國家間比較的優勢與不足》

  1  霍諾漢論文的背景和概要
  2  ICP基於對市場匯率法的否定
  3  各輪ICP間的「動態一致性」
  4  基於生產率因素對ICP結果的修正
  5  注重ICP的比較機理和現實意義
  6  基於全球化影響因素對ICP的修正
  7  ICP需要拓展研究的若干課題
  參考文獻
關注ICP中產品劃分的測度基礎——兼評兩項ICP分解性研究
  1  赫斯頓教授和勞教授論文的創新之處
  2  現實國際購買力關係、ICP實踐方法與ICP結果三者間關係
    2.1  「可辨識的更新」與「形式一致性」
    2.2  「形式一致性」與「內容一致性」
    2.3  國際比較「內容一致性」將對「形式一致性」產生壓力
  3  參比國範圍大小與國際比較質量的關係
  4  Zhang Qi論文的主要觀點
    4.1  Zhang Qi在文中給出的有關收入分配的三個命題
    4.2  Zhang Qi在文中給出的主要結論
  5  從ICP方法論視角看Zhang Qi論文的優點
    5.1  重視經濟學直覺和公理性思維
    5.2  重視經濟關係內涵和機制的挖掘與解釋
    5.3  分析聚焦于「產品質量」
    5.4  特別關注收入不平等對國家價格水平的影響
    5.5  用「分解性」研究深入探討國際經濟關係
  6  Zhang Qi的論文中包含或隱含的基本假設
    6.1  「觀察價格」即「實際價格」
    6.2  服務和實物產品具備可分性
    6.3  「國際可貿易品」與「不可貿易品」絕對可分
    6.4  同質品與異質品的可分性
  7  Zhang Qi的論文中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7.1  應該避免用對部分服務的理解來替代理解全部服務
    7.2  產品和質量不宜用「水平」來標示
    7.3  「quality goods」究竟是指特質品還是優質品
    7.4  Zhang Qi的論文中其他需要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
ICP中PPP匯總方法的譜系梳理:比較機理與經濟意義的追問
  1  國際比較的「公理化性質」和檢驗
    1.1  如何構建國際比較「公理化性質」體系?
    1.2  不同PPP匯總方法的檢驗及其思考
  2  國際比較所涉及的一般計算問題
    2.1  平均法優劣能否事先確定?
    2.2  實證未必確證
  3  PPP匯總方法對基礎數據的要求
    3.1  ICP對數據的性質要求
    3.2  構建數據基礎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3.3  數據基礎與PPP估算的兩層次劃分
    3.4  ICP驗證核實方法可能存在的局限
  4  PPP匯總方法的一般性概括
    4.1  PPP匯總方法的譜系分析
    4.2  梳理ICP中PPP匯總方法演變及其原因

  5  GK系方法
    5.1  GK法比較原理
    5.2  GK法的改進形成GK系方法
    5.3  GK法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6  GEKS系方法(鏈式方法系)
    6.1  GEKS比較原理
    6.2  運用GEKS法需要深思的問題
    6.3  GEKS法的改進及其思考
  7  CPD系方法
    7.1  CPD法的比較機理
    7.2  CPD系方法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方法論問題
  8  其他PPP匯總方法
    8.1  經濟指數方法
    8.2  鏈式方法:MST法和MD法(SP法)
  參考文獻
如何深入解讀Ryten的ICP評估報告和世界銀行對之的觀察報告
  1  應該如何對待Ryten的ICP評估報告?
    1.1  注意「Ryten報告」的由來和背景
    1.2  避免ICP原理研究已經完結的誤解
    1.3  可比性研究未有窮期
    1.4  Ryten風格的經濟統計學研究
  2  ICP作為經濟統計項目的特殊性
    2.1  ICP僅僅屬於SNA,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統計領域?
    2.2  梳理ICP作為經濟統計項目的特殊性
    2.3  空間比較不同於時間比較的特性
  3  ICP面臨的核心矛盾與若干悖境及其社會意義
    3.1  特徵性與可比性的核心矛盾對ICP究竟意味著什麼?
    3.2  由可比性與特徵性的核心矛盾所造成的若干比較悖境
  4  「原理型方法論」研究的必要性
    4.1  ICP方法論的兩層次劃分與注重比較原理思考
    4.2  以總量函數為例說明「原理型」方法論研究的必要性
    4.3  ICP「原理型」方法論研究任重道遠
  5  現實關係(對象)、比較方法(工具)與數據結果(產品)三者關係
    5.1  數據「可解釋性」與「反直覺詫異」
    5.2  國際購買力比較領域中對象、工具和產品三者之間的關係
  6  「Ryten報告」關於ICP與市場匯率的議題
    6.1  國際購買力關係分析能夠全然放棄MER數據嗎?
    6.2  市場匯率和ICP的PPP都是「貨幣轉換因子」
    6.3  用ICP制定官方匯率所暴露的邏輯缺陷
  7  如何理解世界銀行對「Ryten ICP評估」的觀察報告?
    7.1  三大關鍵因素之一:「概念相關性」
    7.2  三大關鍵因素之一:方法論框架
    7.3  三大關鍵因素之一:數據管理過程
    7.4  世界銀行對ICP的評價
  參考文獻
空間經濟比較原理若干問題的探究——接續並拓展「Ryten報告」的研究議題
  1  經濟學基礎性概念對購買力國際比較的潛在影響
    1.1  PPP與價格
    1.2  支付價格的廣義解讀
    1.3  確認產品質量差異時的信息成本和時間成本

    1.4  效用與產品籃子相同的必要性
    1.5  「域理性」還是「點理性」
    1.6  支出法中是否可以考慮「生產者視角」的添加
    1.7  多元文化差異對國際購買力比較的影響
  2  對貨幣三種相對能力的思考
    2.1  貨幣的購買力是貨幣與商品(貨物與服務)相對的能力
    2.2  貨幣購買力功能與貨幣其他功能相對的能力
    2.3  某種貨幣與其他貨幣相對的能力
  3  時間空間因素的混同與分解問題
  4  ICP的基本悖境和「操作性悖境」
    4.1  ICP的基本悖境
    4.2  ICP的操作性悖境
  5  空間結構與空間經濟比較單位
    5.1  全球生產鏈對國際比較的影響
    5.2  ICP區域分組的標誌問題
    5.3  在現有區域劃分的前提下,需進一步思考的若干操作問題
  6  系統比較匯率法與ICP法的思路
    6.1  為什麼在「原理型」方法論研究中還應該探討匯率法
    6.2  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與市場匯率的關係
    6.3  匯率與PPP一致性的例證與思考
    6.4  結果的奇異值與匯率波動性
    6.5  sub-national PPP的法理性
    6.6  匯率法與ICP法——觀察值與構造值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國際經濟比較方法論問題的再思考——ICP的RAQs
  1  比較同質性前提的設定
    1.1  支出項目的同質性
    1.2  所比較經濟體的同質性
  2  ICP法與匯率法比較的再思考
    2.1  國際比較結果真實性的指向
    2.2  如何看待所謂匯率的政治扭曲
    2.3  精細方法有效空間的局限
    2.4  ICP和匯率法的綜合比較
  3  空間結構及其測度比較
    3.1  參與比較經濟體的範圍
    3.2  參與比較經濟體的分組
    3.3  參與比較經濟體的規模及其內部結構影響
    3.4  參與比較經濟體的統計能力
    3.5  不同類別經濟體測度和比較方法的選用
  4  國際經濟比較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和建議
    4.1  「發展中方法」與慎用結論
    4.2  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4.3  對進一步拓展國際比較研究的補充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二  PPP同質度指數的設計
  1  從「定義概念」到「計算概念」:PPP的計算過程
  2  可比性缺失的根源:購買力與購買力平價的定義域不同
  3  計算指標的「經濟性要求」掩蓋了「比價子集」為空的困難
  4  「可比性原則」與「代表性原則」的博弈
  5  PPP的「核心同質度指數」

  6  PPP的「可靠性增量指數」
  7  「可靠性指數」系列
  參考文獻
附錄三  偏差測度悖論與方法改進陷阱
  1  問題的提起
  2  「偏差測度悖論」
    2.1  悖論1(行為意義悖論)
    2.2  悖論2(比較對象悖論)
    2.3  悖論3(測度結果悖論)
  3  方法改進陷阱
    3.1  方法改進通常隱含的陷阱
    3.2  「方法萬能論」對測度的影響
    3.3  從統計效益看測度方法的選擇
  4  科學麥田守望者的責任與價值
    4.1  「回到基本問題」
    4.2  經濟周期測度中的基準問題
    4.3  在學習新方法時應該重視批判體驗
    4.4  學者的價值
  參考文獻
附錄四  對國際經濟比較方法的若干思考
  1  不能完全否定匯率法
    1.1  「匯率法」結果有其積極的一面
    1.2  「匯率法」有其內在的理論基礎
    1.3  「匯率法」結果不是名義收入
    1.4  對「匯率法」發展前景的展望
  2  關於「購買力平價法」(ICP)的前提
    2.1  「購買力平價法」中代表性商品選取的兩難處境
    2.2  綜合方法對比較性質的滿足狀況影響其可靠性
    2.3  ICP的「實物原則」對其結果可靠性的影響
  3  關於「購買力平價法」(ICP)的結果
    3.1  ICP結果也有令人存疑之處
    3.2  ICP中存在著一系列產生偏差的誘因
    3.3  ICP不是國際經濟比較的絕對標準
    3.4  「方法萬能論」對ICP的影響
    3.5  從統計效益來看ICP的結果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