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高速鐵路運輸能力設計(精)/高速鐵路工程技術創新叢書

  • 作者:編者:聶英傑|責編:劉鋼//黃筱
  • 出版社:中國鐵道
  • ISBN:9787113278830
  • 出版日期:2021/06/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00
人民幣:RMB 8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高速鐵路工程技術創新叢書之一,由國家鐵路局組織編寫。全書在總結我國高速鐵路設計、建設、運營經驗的基礎上,把高速鐵路線路各組成系統作為研究對象,論述高速鐵路各子系統與運輸能力的關係。
    全書分為7章,分別從高速鐵路客流特徵與需求預測、高速鐵路運輸組織設計、高速鐵路線路設計、高速鐵路樞紐與車站設計、高速鐵路信號設計、高速鐵路牽引供電設計、高速鐵路動車組設計等方面對高速鐵路的設計與運輸能力的關係進行研究,同時探討設計中進一步提升高速鐵路運輸能力的措施。
    本書可供高速鐵路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等各專業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學習參考,同時也可作為高等院校交通運輸專業學生的教材及廣大鐵路愛好者了解高速鐵路發展的科技圖書。

作者介紹
編者:聶英傑|責編:劉鋼//黃筱
    聶英傑,1970年2月出生,畢業於北方交通大學鐵道運輸專業,本科學歷,現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運輸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中國鐵道學會經濟規劃委員會副秘書長、運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鐵道學會標準化(系統設計)專業技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鐵路網規劃、鐵路運輸組織、建設項目財務分析。承擔《高速鐵路列車追蹤間隔關鍵技術深化研究》等多項國鐵集團重大科研課題。獲得鐵道學會科技獎特等獎1次、一等獎2次、二等獎6次;獲得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5次。參編《鐵路網規劃理論與實踐》等專著;發表《京滬高速鐵路北京南站發車追蹤間隔研究》等多篇學術論文。

目錄
1  緒論
  1.1  國內外高速鐵路運輸能力發展現狀
    1.1.1  國外高速鐵路行車量和列車追蹤間隔時間
    1.1.2  中國高速鐵路行車量和列車追蹤間隔時間
  1.2  高速鐵路運輸能力及分類
    1.2.1  高速鐵路運輸能力
    1.2.2  高速鐵路需要能力
    1.2.3  高速鐵路通過能力
    1.2.4  高速鐵路輸送能力
  1.3  高速鐵路通過能力的計算
    1.3.1  通過能力的計算方法
    1.3.2  通過能力計算
  1.4  高速鐵路列車追蹤間隔時間計算
    1.4.1  列車區間追蹤間隔時間
    1.4.2  列車出發追蹤間隔時間
    1.4.3  列車到達追蹤間隔時間
    1.4.4  列車通過追蹤間隔時間
    1.4.5  敵對進路相對方向列車不同時到發間隔時間
    1.4.6  敵對進路相對方向列車不同時發到間隔時間
  1.5  各子系統設計與高速鐵路運輸能力的關係
    1.5.1  設施設備設計對運輸能力的影響
    1.5.2  運輸組織對運輸能力的影響
  1.6  高速鐵路運輸能力設計原則
    1.6.1  滿足運輸需求
    1.6.2  各設施設備能力協調,避免能力「短板」
    1.6.3  設施設備處於合理的負荷水平
    1.6.4  運營方案合理
    1.6.5  留有一定富餘,適應需求波動
    1.6.6  路網協調,資源共享
2  高速鐵路需求預測及運輸組織設計
  2.1  高速鐵路客流分類及特徵
    2.1.1  高速鐵路客流分類
    2.1.2  高速鐵路客流特徵
  2.2  高速鐵路客流主要影響因素
    2.2.1  旅行速度
    2.2.2  交通銜接
    2.2.3  列車時刻
    2.2.4  發車頻率
    2.2.5  車站選址
    2.2.6  售票服務
    2.2.7  列車准點率
    2.2.8  車站旅客服務系統設計
  2.3  高速鐵路需求預測
    2.3.1  預測方法
    2.3.2  預測思路
    2.3.3  預測步驟
    2.3.4  客運需求預測結果的延伸設計
  2.4  高速鐵路運輸組織設計
    2.4.1  高速鐵路列車開行方案
    2.4.2  高速鐵路運輸組織方案優化

    2.4.3  高速鐵路基本生產計劃的制定
    2.4.4  運輸組織與工程設計的關係
  2.5  需求預測和運輸組織設計展望
    2.5.1  需求預測設計展望
    2.5.2  運輸組織設計展望
3  線路能力設計
  3.1  車站分佈設計
    3.1.1  國內外高速鐵路車站分佈
    3.1.2  車站分佈對區間通過能力的影響
  3.2  線路平面設計
    3.2.1  線路平面曲線半徑設計標準
    3.2.2  線路限速與列車追蹤間隔時間的關係
  3.3  線路縱斷面設計
    3.3.1  最大坡度設計標準
    3.3.2  線路長大坡道設計標準
    3.3.3  線路坡道與動車組列車制動距離關係
    3.3.4  線路坡道與列車追蹤間隔時間的關係
    3.3.5  長大坡道列車追蹤間隔時間計算案例
    3.3.6  線路長大坡道設計與列車追蹤間隔時間關係總結
  3.4  區間線路所設計
    3.4.1  區間接軌及其線路所設置的一般規定
    3.4.2  線路所設置對列車追蹤間隔時間的影響
  3.5  維修天窗與檢修能力設計
    3.5.1  維修天窗的開設形式
    3.5.2  國外高速鐵路天窗開設形式
    3.5.3  綜合維修天窗對通過能力的影響
    3.5.4  維修天窗與維修系統能力設計
    3.5.5  維修能力設計展望
4  樞紐及車站能力設計
  4.1  樞紐布局與客站分工
    4.1.1  樞紐總圖布局
    4.1.2  樞紐客站分工
  4.2  車站到發線設置
    4.2.1  車站分類
    4.2.2  中間站、越行站到發線設置
    4.2.3  始發站到發線設置
    4.2.4  到發線通過能力計算方法
    4.2.5  車站到發線設置與車站通過能力的關係平衡
  4.3  車站平面布置
    4.3.1  越行站平面布置
    4.3.2  中間站平面布置
    4.3.3  始發站平面布置
  4.4  咽喉區設計
    4.4.1  咽喉設計與系統能力
    4.4.2  平行進路設置
    4.4.3  立折車通路設置
    4.4.4  咽喉區長度控制設計
  4.5  車站兩端平面設計及進出站縱坡設計
    4.5.1  車站兩端平面設計
    4.5.2  進出站縱坡設計

  4.6  提升車站通過能力的措施展望
    4.6.1  改變客運作業模式,縮短動車組在到發線停靠時間
    4.6.2  研發18號交叉渡線縮短咽喉區長度
    4.6.3  設置預到(發)線
    4.6.4  在到發線上實現動車組的重聯和分解
5  信號能力設計
  5.1  附加作業時間
    5.1.1  CTCS-2級列控系統作業流程及作業時間
    5.1.2  CTCS-3級列控系統作業流程及作業時間
    5.1.3  附加作業時間匯總
  5.2  調度集中與通過能力的關係
    5.2.1  CTC系統自動觸發進路原理
    5.2.2  站內組合進路的自動觸發
    5.2.3  跨場進路的自動觸發
  5.3  列控地面設備設計
    5.3.1  站內發碼原則對通過能力的影響
    5.3.2  場間聯絡線列車與調車辦理對通過能力影響
    5.3.3  場間聯絡線無法設置信號點對通過能力的影響
  5.4  列控車載設備設計
    5.4.1  列控車載設備制動距離計算原理
    5.4.2  列控車載設備監控制動距離
    5.4.3  列控與裸車條件下列車追蹤間隔時間
    5.4.4  列控車載設備改進措施探討
  5.5  聯鎖設備能力設計
    5.5.1  進路信號機和總出站信號機的設置原則
    5.5.2  進路信號機和總出站信號機的運用
  5.6  通過信號系統設計提升運輸能力展望
    5.6.1  現有規範的適當調整
    5.6.2  移動閉塞在站內接發車進路的應用
    5.6.3  列控系統的改進
6  牽引供電能力設計
  6.1  牽引供電系統與系統能力的關係
    6.1.1  牽引供電系統組成
    6.1.2  牽引供電系統設計原則
    6.1.3  系統能力與牽引供電系統設計的關係
  6.2  牽引供電系統設計
    6.2.1  牽引變電所外部電源等級
    6.2.2  牽引供電方式
    6.2.3  牽引供電系統的能力計算
    6.2.4  特殊工況下供電能力分析及說明
    6.2.5  牽引供電系統設計與實際運營對照
  6.3  接觸網電分相設計
    6.3.1  電分相類型與動車組列車過分相原理
    6.3.2  電分相與列車追蹤間隔時間的關係
    6.3.3  電分相設置位置建議
  6.4  通過牽引供電系統設計提升運輸能力展望
  6.5  設計案例
    6.5.1  案例一:供電能力不足影響通過能力
    6.5.2  案例二:一離去設置電分相對列車出發追蹤間隔時間的影響
7  動車組設備能力設計

  7.1  動車組設備與系統能力的關係
  7.2  動車組配屬數量
    7.2.1  運用車數量的確定
    7.2.2  檢修及備用車數量的確定
    7.2.3  配屬車數量的確定
    7.2.4  動車組配屬原則
  7.3  動車組設備布局
    7.3.1  動車組修程修制
    7.3.2  動車組設備布局原則
  7.4  動車組設備規模的確定
    7.4.1  檢修工作量計算
    7.4.2  運用設施規模確定
    7.4.3  檢修設施規模確定
  7.5  通過動車組設備能力設計提升系統能力展望
    7.5.1  動車組運用及檢修計劃編製
    7.5.2  根據運行圖開展設計的流程
  7.6  設計案例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