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精)

  • 作者:(美)彭慕蘭|責編:盧丹丹|譯者:黃中憲
  • 出版社:北京日報
  • ISBN:9787547737750
  • 出版日期:2021/04/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79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彭慕蘭認為,1750年,英格蘭和中國的經濟核心區,在人均預期壽命、農產品市場、勞動體系、土地利用、資本的積累和技術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國和日本核心地區的生態環境也並不比西歐差,整個18世紀舊世界的核心地區都面臨著土地密集型產品的局部短缺。東西方走在大體相近的經濟發展道路上,西方並無明顯優勢。
    歐洲在19世紀與舊大陸的分道揚鑣,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歐洲在煤炭資源方面享有地利,煤炭替代了木材,有利於能源密集型產業的增長。同時,由於跨大西洋貿易的展開,新世界(美洲)比任何亞洲周邊地區都更能為歐洲提供發展所需的初級產品。大量輸入的外部資源使西北歐克服了自身的生態限制,人口急劇增長,製造業進一步專業化。煤炭、新世界和全球形勢相結合,共同讓歐洲沿著資源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節省勞動力的道路往前走。與此同時,亞洲的經濟發展卻陷入停滯。東亞經濟核心地區被迫走上了勞動密集型、資源節約型的道路。

作者介紹
(美)彭慕蘭|責編:盧丹丹|譯者:黃中憲

目錄
導論  歐洲經濟發展的比較、關聯與敘事
第一部分  有著驚人相似之處的世界
  第一章  歐洲領先亞洲?——從人口、資本積累與技術解釋歐洲發展
  第二章  歐洲與亞洲的市場經濟體
第二部分  從新風氣到新經濟?——消費、投資與資本主義
  導論
  第三章  奢侈性消費與資本主義的興起
  第四章  看得見的手——歐洲與亞洲境內的商行結構、社會政治結構和「資本主義」
第三部分  超越亞當·斯密與馬爾薩斯——從生態限制到持續性工業成長
  第五章  共有的限制——生態不堪負荷的西歐與東亞
  第六章  廢除來自土地的限制——美洲這個新型邊陲地區
附錄
  附錄A  對1800年左右德意志與北印度的人均 陸路載運量的估計與比較
  附錄B  對18世紀晚期用在華北與歐洲農田之糞肥的估計,以及對因此產生之氮流量的比較
  附錄C  對法國、嶺南與華北部分地區之森林覆蓋率與燃料供給量的估計(1700—1850)
  附錄D  對多種進口品為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初期的英國所提供之「幽靈地」面積的估計
  附錄E  對長江下游地區鄉村紡織工人收益能力 的估計(1750—1840)
  附錄F  對1750年及其後長江下游地區和整個中國棉花、絲產量的估計——與聯合王國、法國和德意志比較
致謝
註釋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