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兩卷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史》是20世紀末西方學術界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發展史的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史(1883—1929)》是第一卷。
在本卷中,著重對1883年馬克思去世后直到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歷史發展作了闡述。本卷分為三篇:第一篇為德國對馬克思主義研究貢獻,包括對恩格斯和馬克思的經濟學遺產關係的分析、《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意義以及恩格斯與各種流派的經濟學家圍繞價值問題展開理論爭論的過程及其得失等;第二篇為俄國的理論貢獻,論述了馬克思經濟思想在俄國傳播的特點、普列漢諾夫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及其對俄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傳播和發展的意義等;第三篇是針對社會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中存在的重要爭議性主題而進行的論述。
作者介紹
(加拿大)M.C.霍華德//(澳)J.E.金|責編:鄧永標|譯者:顧海良//常慶欣//劉和旺//鮑金紅
目錄
譯者再版前言
譯者前言
鳴謝
導言
第一篇 德國的貢獻:1883—1914
第一章 恩格斯和馬克思的遺產:1883—1895
一、馬克思的智力遺產
二、作為編輯者和理論家的恩格斯
三、《資本論》第三卷
四、對恩格斯貢獻的評價
第二章 恩格斯和價值理論「有獎徵文競賽」
一、引言
二、競賽的性質
三、第一回合:萊克西斯、施米特和斯蒂貝林
四、第二回合:沃爾弗、洛里亞、弗里曼和萊爾
五、恩格斯的裁決
第三章 價值理論的第一次爭論:1895—1914年
一、《資本論》第三卷
二、對《資本論》第三卷的早期反應
三、龐巴維克和希法亭
四、米爾普福特和德米特里耶夫
五、馮·博特凱維茨的解決方法
第四章 伯恩施坦、考茨基和修正主義論戰
一、德國社會主義的興起
二、正統馬克思主義和《愛爾福特綱領》
三、伯恩施坦對正統的挑戰
四、盧森堡和考茨基的回應
五、評價
第五章 金融資本與帝國主義:考茨基和希法亭
一、引言
二、伯恩施坦和考茨基論帝國主義
三、希法亭論金融資本
四、對希法亭的反應
第六章 資本積累、帝國主義與戰爭:盧森堡和鮑威爾
一、羅莎·盧森堡和資本積累
二、對盧森堡的批判
三、奧托·鮑威爾的積累模型
四、盧森堡的《反批判》
五、考茨基對帝國主義的第二次思考
第二篇 俄國到1917年的貢獻
第七章 俄國馬克思主義的遺產
一、引言
二、俄國專制主義的本質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論俄國
四、俄國的民粹主義
五、「晚年馬克思」
六、結論
第八章 普列漢諾夫的政治經濟學
一、引言
二、普列漢諾夫體系、第二國際的正統和俄國馬克思主義
三、普列漢諾夫對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說明
四、革命的結構
五、結論
第九章 19世紀90年代民粹主義和正統馬克思主義
一、引言
二、民粹主義的俄國資本主義理論
三、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論擴大再生產
四、列寧論擴大商品生產的實現問題
五、《19世紀的俄國工廠》
六、俄國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七、馬克思主義觀點中面臨的難題
第十章 俄國的修正主義
一、19世紀90年代俄國馬克思主義的三個派別
二、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
三、消費不足和管理資本主義
四、利潤率下降和無產階級的貧困化
五、價值和分配理論
六、農業經濟學
七、俄國修正主義的重要意義
第十一章 列寧的政治經濟學:1905—1914
一、列寧經濟思想的分期
二、俄國馬克思主義的土地綱領
三、布爾什維克的政治經濟學
四、俄國歷史和「普魯士道路」
五、布爾什維克的策略和「美國式道路」
六、列寧主義的力量
七、列寧政治經濟學中的矛盾和難題
第十二章 托洛茨基論不平衡和綜合發展
一、引言
二、俄國不斷革命的政治學
三、俄國的不平衡和綜合發展
四、托洛茨基的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遺產
五、帝國主義與世界經濟
六、托洛茨基的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七、托洛茨基馬克思主義的不足
第十三章 帝國主義和戰爭:布哈林和列寧論壟斷資本主義,1914—1917
一、戰爭對俄國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二、布哈林論世界經濟和帝國主義國家
三、布哈林、托洛茨基和列寧
四、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和朝布哈林的轉向
五、列寧和「不斷革命論」
六、對布爾什維克政治經濟學的評價
第三篇 社會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1917—1929
第十四章 修正主義的復興
一、引言
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和新修正主義
三、弗里茨·斯滕伯格論帝國主義
四、對斯滕伯格的評論
五、評價
第十五章 向社會主義過渡:1917—1929年的共產主義經濟學
一、引言
二、作為過渡模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和公社國家
三、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戰時共產主義
四、工農聯盟的政治經濟學:布哈林的間接過渡理論
五、蘇維埃關於西方和過渡問題的觀點
六、社會主義原始積累:普列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