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形象幾可定義一切,品牌文化的擴散則創造了一切。娜奧米·克萊恩在娜奧米·克萊恩著徐詩思譯的《NO LOGO(顛覆品牌全球統治)》中舉了一個誇張的例子:(就像)「會走路會說話、跟真人一般大小的湯米娃娃,像木乃伊一樣活在湯米的品牌世界里」。她還指出,品牌標識在線上甚至更加繁榮,對於某些也許是線上最大的零售商而言,「從現實世界的倉儲和製造中解放出來之後,這些品牌可以自由飆升;與產品或服務的傳播作用相比,這更像某種集體幻覺」。
在《NO LOGO》中,克萊恩一步步地展示了品牌是如何變得無處不在,不僅僅在媒體上和街道上,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學校里。(關於廣告商贊助頻道的爭議已經是老生常談,但許多讀者也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學校的廁所里會有廣告,食堂里也會出現第一家優惠)。全球公司聲稱支持多樣性,但他們的「企業多元文化主義「只是生產更多的產品,給消費者創造出更多的購買選擇。
而在最最品牌風光營銷全球的背後,是許多不為人注意的勞工。他們其中的大多數人無法分享公司的巨額利潤。連鎖書店的店員收入達不到「生活工資」的水準,而他們還要慶幸自己的處境,至少好過亞洲血汗工廠里的勞工——為耐克生產運動鞋或是其他時尚必需品,每小時的工作收入只有幾分錢。
事實是,消費文化全球化所裨益的對象,局限在資本家、中心國家,卻造成社會與社會間經濟實力的落差日漸加大,更使得文化的創造力漸趨枯竭。所幸,反對之勢已逐漸醞釀。人們注意到工廠里被剝削的勞工,也擔憂非主流文化正逐漸消失,因而積極採取反制行動。全球化浪潮在二十世紀末淹沒世界,勢不可擋,但反全球化的能量在新世紀初正蓄勢反擊。《NO LOGO》是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全面講述,也是對抵制行動的全面介紹。
作者介紹
(加)娜奧米·克萊恩|譯者:徐詩思
娜奧米·克萊恩(Naomi Klein),屢獲殊榮的記者、專欄作家,國際暢銷書《NO LOGO》《休克主義》及《改變一切》作者,作品已被譯為超過30種語言。《改變一切》一書被拍攝為同名紀錄片,于2015年9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首映。她被《泰晤士報》譽為「可能是三十五歲以下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士」,《紐約時報》亦稱她「隱然是北美左派運動的代表」。在大衛·赫爾曼的《全球公共知識分子排行榜》中,克萊恩排行第11位,在世界公共知識分子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2017年,克萊恩以高級記者的身份加入《攔截》(The Intercept),她也是《國家》雜誌撰稿人和國家研究所普芬基金會寫作研究員,近期文章主要發表在《衛報》《紐約時報》《紐約客》《倫敦書評》和法國《世界報》上。她是環保組織350.org的董事會成員,該組織致力於通過全球草根運動解決氣候危機問題;同時她也是加拿大反化石燃料計劃「飛躍宣言」的幕後推手之一。「飛躍」已得到超過200個組織的認可,並在世界各地激發了類似舉措。2016年11月,克萊恩被授予「悉尼和平獎」,以表彰她「鼓舞我們在本土、國內與國際上發聲,提出尊重人權和平等地共享地球的新議程」。她的新書《說不還不夠》(NO is Not Enough) 2017年6月甫一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排行榜,成為國際暢銷書,已進入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入圍名單。
目錄
導言 品牌之網路
第一部 別無空間
第一章 嶄新的品牌化世界
品牌的發軔
品牌之死(謠言總是三人成虎)
品牌再現江湖
第二章 品牌向外擴張
市景(cityscape)的品牌化
媒體的品牌化
音樂的品牌化
耐克及運動的品牌化
品牌化的明星
品牌蜥蜴(brrdndasaums)的年代
第三章 一切均可變
青少年市場是救星再世
酷得讓人嫉妒
潮流間諜:讓飲水機變酷
酷感獵人:青少年文化的法定狗仔隊
嘻哈文化炒熱了品牌
湯米·希爾費格:來去貧民區
獨家訂作公司(Indie Inc.)
反諷的消費:無需解構
賣或者被賣
搖滾的首席執行官(Rock-and-Roll CEOs)
克服難關
第四章 學習的品牌化
嗨,孩子們!自己來做推銷商吧!
大學的品牌化
反對聲浪何在?
第五章 父權體制過時了
身份認同的營銷
思懷壓迫?
市場大雜燴:多元化以及全球推銷戰
全球化青少年
全球化之屋被焚毀時的混戰
第二部 別無選擇
第六章 品牌轟炸
不斷的複製
低價戰爭:沃爾瑪模式
連鎖店群組:星巴克模式
精選VS.選擇
第七章 企業併購與合作案
超級商店:深入品牌
品牌村:化身為品牌
私有化城鎮廣場上日益縮減的選擇
新托拉斯:消滅選擇
第八章 企業審查
合作案的審查制度
著作權流氓
市鎮廣場私有化
第三部 別無工作
第九章 被遺棄的工廠
輸出耐克模式
「這不是工作外流的故事」
甲米地不可承受之輕:深入自由貿易區
「羅薩里奧本該不一樣的」
在括弧內工作
還不夠低:在中國壓縮工資
「沒有工會,就沒有罷工」
發生在卡梅莉塔身上的事……
流動的工人
加工區的其他產品:新品種的工廠工人
流浪的工廠
買主出走
第十章 威脅以及臨時僱員
品牌化的職業:業餘嗜好,而非工作
打倒麥式工會(McUnion)
免費的工作:更多的假工作,由超級品惠予提供
臨時僱員:出租的員工
沒錯,不過……比爾·蓋茨不會拯救我們嗎?
「自由工作者的國度」
第十一章 培養不忠
從工作創造者到財富創造者
流失:雙向的買賣
從別無工作到拒絕品牌……
第四部 拒絕品牌
第十二章 文化反堵
「企業贊助鬧內訌」——紙老虎,1997年的標語
認同政治走向互動
廁所廣告成為政治催化劑
聆聽內在的營銷員
營銷反營銷者
商標過剩
酷感狩獵計劃的著地點
30年代的廣告破壞:「變成上流的觸摸者!」
第十三章 收復街道
玩政治
「抗議,將會和資本一樣跨越國界」
RTS的煽動宣傳
第十四章 群情激奮
「血汗工廠年」
攻擊品牌年
權力在哪裡
第十五章 品牌自作自受
設計師行動主義:商標即明星
另一種商標交流
全球行動
跟隨商標的路徑
合作案的不公平
第十六章 三個品牌的故事
飛揚符號:為良好的工作而戰
殼牌石油:為開放的空間而戰
從海底垃圾場到陸地油田
黃金拱形:為選擇而戰
三巨頭帶來的教訓:把法庭當成工具
三巨頭的教訓:使用網路來點亮麥氏聚光燈
第十七章 當地的對外政策
學生給品牌上了一課
真正的品牌大學
社區行動:推動選擇性採購
第十八章 超越品牌之外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