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旅遊人類學/學術風華系列

  • 作者:彭兆榮
  • 出版社:民族
  • ISBN:9787105067121
  • 出版日期:2004/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03
人民幣:RMB 3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旅遊人類學》是由中國人類學者彭兆榮為本國的旅遊研究和遊客所撰寫的第一部旅遊人類學學術專著,集編譯、評介、分析、獨立見解為一體,是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的新成果。《旅遊人類學》不僅全面地介紹了旅遊人類學的知識譜系,而且選錄了一些經典案例,被國際著名旅遊人類學家譽為「開拓性著作」。《旅遊人類學》為政府決策部門制定旅遊發展戰略提供一種借鑒依據,是旅遊人類學研究的參考資料,大學相關科系的教學材料或輔導材料,也可以成為廣大遊客擴大視野、增強現代旅遊意識、吸納旅遊知識等方面的良師益友。

作者介紹
彭兆榮
    彭兆榮,1956年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兼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旅遊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類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藝術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比較文學理事,文化部非物質遺產專家組成員。曾到法國尼斯大學人類學系、法國國家科學院「華南及印支半島人類學研究中心」從事學習和研究。法國巴黎大學(十大)客座教授,巴黎大學(索邦)高級訪問學者,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人類學系高級訪問教授。     主持過國際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教育部等各類科研項目十余項。主持和參與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申報等工作。主編《文化人類學筆記叢書》、《人類與遺產叢書》、《旅遊人類學譯叢》等。代表著作有:《文學與儀式》、《旅遊人類學》、《人類學關鍵詞》(合作)、《擺貝:一個西南邊陲的苗族村寨》、《邊際族群:遠離帝國庇佑的客人》、《寂靜與躁動》、《生存于漂泊之中》、《西南舅權論》、《文化特例》等。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百余篇。目前主要研究領域:遺產批評、族群理論、旅遊人類學。

目錄
前言/1
第一部分  旅遊與人類學
  一、當代旅遊與旅遊研究概貌/1
  二、旅遊產業的背景描述/8
  三、旅遊與遊客的定義/14
  四、旅遊人類學的背景描述/19
  五、旅遊人類學的學科特點與優勢/24
  六、旅遊人類學的方法論/31
  七、旅遊民族志所關注的問題及範式變革/37
  八、「旅遊文化」:當代歷史人類學的一種討論/42
  九、深度旅遊:「田野作業」的一個啟示/50
  十、旅遊對民族志寫作範式的影響/55
第二部分  旅遊、社會與權力
  一、現代社會的「全球化」影響/62
  二、現代社會的「地方性」吸引力/68
  三、「后現代主義」語境下的「鄉村」/73
  四、旅遊中的社會生產與商品交換/79
  五、現代旅遊中的權力問題/87
  六、「他者」中的「我者」影像與「我者」中的「他者」影像/95
  七、旅遊中的社會性別/99
  八、旅遊時間與「他者」時間/107
  九、旅遊中的社會空間與場域/115
  十、「懷舊」與「超現實」/122
第三部分  旅遊經驗與真實性
  一、旅遊的發生因素及對遊客的影響/129
  二、旅遊動機與遊客的分類/135
  三、旅遊與經驗/141
  四、旅遊與休閑概念/145
  五、休閑時間與休閑形態/151
  六、有關「真實」的問題及討論/154
  七、旅遊行為中的真實性/161
  八、旅遊展演的「前後兩分制」與真實性/166
  九、視野:主觀抑或客觀/171
  十、「心眼」:旅遊中的攝影行為/175
第四部分  旅遊的符號和結構
  一、旅遊景觀的符號價值/181
  二、旅遊標示物的符號系統與吸引力的關係/187
  三、旅遊景物符號的社會化敘事/192
  四、天堂的誘惑/196
  五、HOTEL及其分類的符號價值/200
  六、「第四世界」:藝術品的價值符號與「物」的交換/204
  七、旅遊研究的結構分析/213
  八、旅遊景點的空間結構/219
  九、作為一種社會超級結構的旅遊/224
第五部分  旅遊、閾限與認同
  一、人類學儀式理論引介/230
  二、作為現代旅遊的儀式性指喻/237
  三、旅遊的儀式性進程/244
  四、閾限中的個人經驗/249
  五、旅遊中不同文化價值認同的互動/254

  六、民族旅遊中的「族群認同」/261
  七、旅遊紀念品以及用「族群」裝點的紀念品/267
  八、旅遊、博物館與人類遺產/274
第六部分  應和、涵化與文化邊界
  一、「主/客」間的文化遭遇與「中介者」/280
  二、旅遊人類學的應用目標/285
  三、旅遊行為中的「涵化」/289
  四、人類學對待旅遊的態度/294
  五、「遊客(客人)—東道主(主人)」之間的模糊邊界/297
第七部分  發展、實踐與案例
  一、旅遊與旅遊產業的「多稜鏡」現象/311
  二、關於SD——可持續性發展的討論/316
  三、旅遊中「建設/破壞」間的矛盾關係/322
  四、旅遊社會結構案例分析:日本國內旅遊/330
  五、巴厘島旅遊的可持續性發展計劃/335
  六、夏威夷在開展休閑旅遊中對資源的配置、整合與保護/340
  七、「戰地遺產」、「露天博物館」、「生態博物館」及案例/347
  八、生態旅遊作為一種選擇/353
  九、「背包旅遊」的模式分析/359
代結語/365
參考文獻/371
後記/402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