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無線電能傳輸基本原理與關鍵技術

  • 作者:張獻//楊慶新//許飛//李小寧//代中余等|責編:劉星寧//章承林
  • 出版社:機械工業
  • ISBN:9787111780649
  • 出版日期:2025/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81
人民幣:RMB 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作為一項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技術,正在不斷突破現有技術瓶頸,開拓新的應用領域。本書源於作者十幾年研究成果的總結,書中系統地介紹了無線電能傳輸的基本原理、關鍵技術及其主要應用,同時還提供了多個無線電能傳輸的模擬案例,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應用發展趨勢。
    本書不僅適合高等院校電磁場與無線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等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為專業課參考教材使用,也為無線電能傳輸領域的學者和工程師提供了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的指導。

作者介紹
張獻//楊慶新//許飛//李小寧//代中余等|責編:劉星寧//章承林
    張獻,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理事,擔任中國電工技術學會、中國電源學會無線電能傳輸專委會的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天津市青年科技優秀人才,河北省燕趙青年科學家。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電工技術學報》和《中國電機工程學報》等高水平期刊發表一百余篇論文,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影響力榜單,聯合出版專著2部,獲得發明專利20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天津市自然基金項目3項,獲得基金委工材學部優秀結題項目3項,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參與8項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國家標準制定工作。擔任河北工業大學高性能智慧無線電能傳輸科研團隊負責人,圍繞無線電能傳輸科學問題及工程應用展開研究,實現陸海空天多場景下的高質高可靠智慧無線電能傳輸。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參考文獻
第2章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的基本原理
  2.1  互感模型
    2.1.1  互感模型理論基礎
    2.1.2  無線電能傳輸系統互感模型
  2.2  耦合模模型
    2.2.1  耦合模理論基礎
    2.2.2  無線電能傳輸系統耦合模模型
  2.3  二埠模型
    2.3.1  二埠模型理論基礎
    2.3.2  無線電能傳輸二埠模型
  2.4  分數階模型
    2.4.1  分數階元件的基本特性
    2.4.2  分數階電路建模理論
  2.5  宇稱時間對稱模型
  2.6  能流模型
    2.6.1  以單匝線圈為傳能載體的坡印亭矢量計算方法研究
    2.6.2  以多匝線圈為傳能載體的坡印亭矢量計算方法研究
  參考文獻
第3章  無線電能傳輸補償電路拓撲結構
  3.1  傳輸機理分析
  3.2  經典補償網路
  3.3  系統增益特性分析
  3.4  高階拓撲結構
    3.4.1  雙邊LCC
    3.4.2  LCC
  參考文獻
第4章  磁耦合機構與抗偏移方法研究
  4.1  耦合線圈抗偏移設計
    4.1.1  抗偏移新型線圈結構
    4.1.2  DDQ/DD線圈偏移特性分析
  4.2  抗偏移磁集成方法及特性研究
    4.2.1  抗偏移磁集成方法研究
    4.2.2  線圈結構磁集成抗偏移特性分析
    4.2.3  補償拓撲磁集成抗偏移特性分析
  4.3  互感疊加抗偏移磁集成方法研究
    4.3.1  磁集成耦合結構設計
    4.3.2  建模與抗偏移特性分析
    4.3.3  磁集成線圈結構優化
  4.4  雙互感差值抗偏移磁集成方法研究
    4.4.1  磁集成耦合結構設計
    4.4.2  建模與抗偏移特性分析
    4.4.3  磁集成線圈結構優化
  參考文獻
第5章  無線電能傳輸中的電力電子技術
  5.1  無線電能傳輸變換器控制策略與軟開關技術
    5.1.1  無線電能傳輸變換器系統控制策略
    5.1.2  無線電能傳輸變換器功率器件軟開關技術

  5.2  基於有源整流器的最大效率的跟蹤控制
    5.2.1  電池無線充電模式
    5.2.2  ZVS和最小循環無功功率的條件
    5.2.3  損耗分析與優化
    5.2.4  設計方法
  5.3  基於互感在線辨識的最大效率跟蹤控制策略
    5.3.1  穩態模型的構建
    5.3.2  最大效率跟蹤控制
    5.3.3  互感的動態預測
    5.3.4  實驗驗證
  5.4  AC/DC WPT變換器集成式拓撲設計與控制
    5.4.1  AC/DC WPT集成變換器簡介
    5.4.2  變換器LCC-S補償網路
    5.4.3  變換器功率損耗分析
    5.4.4  控制器設計
  參考文獻
第6章  電容式電能傳輸方法
  6.1  電容式電能傳輸技術的基本原理
    6.1.1  電容式無線充電系統工作原理簡介
    6.1.2  電場耦合機構
  6.2  電容式無線充電系統建模分析
    6.2.1  兩電容模型
    6.2.2  激勵電流源模型
    6.2.3  激勵電壓源模型
    6.2.4  耦合電容測量
    6.2.5  補償網路設計
  6.3  具有恆壓輸出特性的多負載電容式無線充電系統研究
    6.3.1  恆壓輸出模型
    6.3.2  電場耦合機構的設計
    6.3.3  功率傳輸能力分析
  6.4  具有恆流輸出特性的多負載電容式無線充電系統研究
    6.4.1  恆流輸出模型
    6.4.2  功率傳輸能力分析
    6.4.3  實驗驗證
  參考文獻
第7章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
  7.1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標準
    7.1.1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標準的術語和定義
    7.1.2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標準內容簡介
  7.2  電動汽車靜態和動態無線充電概述
  7.3  電動汽車動態無線充電
    7.3.1  無線充電系統的組成與原理
    7.3.2  動態耦合模式的分析
    7.3.3  無線充電系統動態耦合模式的模擬
  7.4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互操作性
    7.4.1  互操作性的定義
    7.4.2  補償網路互操作性的評價方法
    7.4.3  耦合線圈互操作性的評價方法
    7.4.4  互操作性的提升方法
  參考文獻

第8章  全向無線電能傳輸技術
  8.1  磁場調控方法
  8.2  輸出電壓自適應調節的全向無線電能傳輸系統
    8.2.1  系統分析
    8.2.2  模擬分析
  8.3  輸出電壓自適應調節的無線電能傳輸可重組接收端
    8.3.1  系統分析
    8.3.2  模擬分析
  8.4  集成型二維空間全向無線電能傳輸方法研究
    8.4.1  系統分析
    8.4.2  模擬與實驗
  參考文獻
第9章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電磁安全
  9.1  電磁環境安全分析
    9.1.1  電磁場與電磁暴露
    9.1.2  電磁暴露與人體健康
    9.1.3  電磁防護安全標準
  9.2  電動汽車無線電能充電空間電磁場對血液細胞生物活性的影響
    9.2.1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頻率段電磁場限值標準
    9.2.2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空間電磁場的分佈
    9.2.3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空間電磁場對人體的影響
  9.3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空間電磁場的安全分析及生物效應影響
    9.3.1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中人體電磁安全性的模擬分析
    9.3.2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空間電磁場的測量
    9.3.3  生物效應影響在電磁暴露實驗中的探究
  9.4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電磁屏蔽技術
    9.4.1  無線電能傳輸多層級被動式組合屏蔽原理與特性分析
    9.4.2  多層級被動式組合屏蔽方法模型分析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