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6G之道(解碼未來通信的底層邏輯)

  • 作者:編者:王振世|責編:李馨馨//王榮
  • 出版社:機械工業
  • ISBN:9787111780533
  • 出版日期:2025/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91
人民幣:RMB 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6G將實現通信、感知一體化,延伸人類的多種感知,助力整個世界的數字孿生,並結合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智慧泛在、賦能萬事萬物。感官外延的通信開始步入快車道,全面解放了人類自我的通信感受和體驗,最終實現「萬物智聯、數字孿生」的美好願景。
    本書採用從總體到細節的順序,提綱挈領地介紹了移動通信工程師需要掌握的6G基本概念和關鍵技術。從6G和5G的對比中,本書梳理出技術發展的脈絡,幫助讀者了解技術繼承點在哪裡,技術突破點在哪裡。本書盡量以圖表的方式來闡述技術,觀點清晰、行文信息密度高。在闡述6G的技術底層原理和演進趨勢時,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簡潔活潑的語言,使讀者閱讀起來輕鬆愉快。
    本書是6G技術的科普讀物,適合移動通信的項目管理者、營銷人員、售前支持人員、工程服務人員、管理人員和在校大學生等。本書也可以作為各類院校通信工程、網路工程、物聯網工程和電腦等專業的6G技術教材(建議在60學時以上)或參考讀物。

作者介紹
編者:王振世|責編:李馨馨//王榮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6G總覽
  第1章  萬物智聯、性能倍增——6G需求、願景和指標
    1.1  6G發展的五大驅動力
    1.2  6G總體願景
      1.2.1  通信需求的五個層次
      1.2.2  萬物智聯、數字孿生的願景
      1.2.3  願景支撐關鍵詞:一體化、融合、內生、泛在
    1.3  6G的需求和場景
      1.3.1  6G的需求特徵
      1.3.2  6G的需求場景
    1.4  從5G到6G指標演變
      1.4.1  增強5G指標
      1.4.2  6G新關注的指標
  第2章  既一脈相承,又創新突破——從3GPP協議發展脈絡看6G
    2.1  3GPP協議5G/6G版本演進
      2.1.1  5G第一階段協議版本主要技術特徵
      2.1.2  5G第二階段協議版本技術特徵
      2.1.3  6G協議版本的技術趨勢
    2.2  典型技術3GPP協議版本演進
      2.2.1  頻率和帶寬的演進
      2.2.2  調製階數的演進
      2.2.3  MIMO階數的演進
      2.2.4  載波聚合的演進
      2.2.5  網路切片能力的增強
      2.2.6  網路AI能力的演進
    2.3  6G協議關鍵技術特性的突破
      2.3.1  空天海地一體
      2.3.2  DOICT融合
      2.3.3  網路可重構
      2.3.4  感知、通信、計算一體化
      2.3.5  無線使能技術標準化
  第3章  沉浸智能、通感一體、立體泛在——6G應用場景
    3.1  6G應用方案框架
      3.1.1  6G基礎業務類型
      3.1.2  雲網、算網融合的端管雲架構
      3.1.3  行業方案設計思路
    3.2  新場景、新應用
      3.2.1  極致沉浸式多媒體業務
      3.2.2  全功能工業4.0類應用
      3.2.3  智能軌道交通應用
      3.2.4  感知、定位類應用
      3.2.5  通感一體化應用
      3.2.6  移動服務全球覆蓋
第二篇  6G無線技術
  第4章  不適應環境,就改變環境——智能超表面
    4.1  RIS原理
      4.1.1  可重配智能表面
      4.1.2  信息超材料
      4.1.3  智能超表面的核心特徵

    4.2  RIS關鍵技術
      4.2.1  RIS硬體結構與調控
      4.2.2  RIS基帶演算法
      4.2.3  RIS系統與網路部署
    4.3  RIS應用場景
      4.3.1  消除覆蓋盲區
      4.3.2  物理層輔助安全通信
      4.3.3  多流傳輸增強
      4.3.4  邊緣覆蓋增強
      4.3.5  大規模D2D通信
      4.3.6  物聯網中功率和信息同時傳輸
      4.3.7  室內覆蓋
  第5章  中低頻不足,高頻出彩——太赫茲技術
    5.1  太赫茲頻段技術特徵
      5.1.1  太赫茲頻段
      5.1.2  太赫茲波的內在特徵
      5.1.3  太赫茲的大氣衰減特性
    5.2  太赫茲通信核心技術
      5.2.1  太赫茲信號的產生
      5.2.2  太赫茲信號的接收
      5.2.3  太赫茲天線
    5.3  太赫茲技術應用場景
      5.3.1  太赫茲通信能力應用
      5.3.2  太赫茲探測感知應用
  第6章  地面不足,衛星來補——6G衛星通信系統
    6.1  6G衛星通信的概述
      6.1.1  衛星通信和地面蜂窩通信的比較
      6.1.2  衛星通信系統的分類
      6.1.3  6G和衛星通信系統結合
    6.2  非地面通信與地面一體化架構
      6.2.1  衛星透明轉發與再生轉發
      6.2.2  NTN下的多連接
      6.2.3  衛星與6G一體化組網
    6.3  6G衛星通信關鍵技術
      6.3.1  按需確定性服務
      6.3.2  極簡接入技術
      6.3.3  時序關係增強技術
      6.3.4  移動性管理和會話管理
      6.3.5  高效天基計算技術
第三篇  6G組網架構
  第7章  內生這個,AI那個——6G網路架構技術基礎
    7.1  6G網路架構總體變革方向
      7.1.1  從單一的網路集中化向網路節點分佈化的方向轉變
      7.1.2  從堆疊增量式設計向智簡一體化設計轉變
      7.1.3  從外掛式設計向內生設計的轉變
      7.1.4  從網元專用到端到端網路服務化的轉變
      7.1.5  從人工運維到網路智能自治的轉變
    7.2  算網一體
      7.2.1  算力網路的發展
      7.2.2  6G算力網路的架構

      7.2.3  6G算力網路關鍵技術
    7.3  6G網路架構使能類技術
      7.3.1  可編程網路
      7.3.2  輕量化信令方案
      7.3.3  確定性數據傳輸
      7.3.4  可信數據服務
      7.3.5  語義通信、語義驅動
      7.3.6  數字孿生技術
  第8章  獨立構建、獨立擴展——6G RAN功能服務化架構
    8.1  RAN功能服務化原理
      8.1.1  服務化架構
      8.1.2  基於雲原生的服務化技術
      8.1.3  RAN服務化的應用
      8.1.4  RAN服務化功能重構
    8.2  RAN服務化架構設計與演進
      8.2.1  6G服務化RAN設計原則
      8.2.2  服務化RAN架構分層演進
    8.3  服務化RAN關鍵技術能力圖譜
      8.3.1  基礎設施層關鍵技術
      8.3.2  網路功能層關鍵技術
      8.3.3  編排管理層關鍵技術
  第9章  AI增強網路、網路賦能AI——內生AI
    9.1  6G的AI基礎概念
      9.1.1  AI的基礎知識
      9.1.2  AI及其三要素
      9.1.3  AI與機器學習
    9.2  網路的AI和AI的網路
      9.2.1  AI促進網路架構的轉變
      9.2.2  人工智慧和6G網路的關係
      9.2.3  人工智慧AI的部署方式
      9.2.4  AI服務提供
      9.2.5  網路AI的QoS:QoAIS
    9.3  網路AI分級定義
      9.3.1  AI4NET類別
      9.3.2  連接4AI類別
      9.3.3  算力融合類別
      9.3.4  數據服務類別
      9.3.5  演算法融合類別
      9.3.6  編管服務類別
  第10章  要想有個性,必先有智慧——AI使能個性化空口
    10.1  內生RAN AI
      10.1.1  AI的空口傳輸技術
      10.1.2  空口控制面AI
      10.1.3  物理層AI
    10.2  發射機/接收機AI技術
      10.2.1  端到端無線鏈路AI設計
      10.2.2  發射機/接收機模塊AI演算法設計
    10.3  大規模MIMO的AI技術
      10.3.1  從集中走向分佈
      10.3.2  基於AI的CSI反饋

      10.3.3  基於AI的通道估計
      10.3.4  基於AI的CSI預測
    10.4  無線AI演算法的好壞問題
      10.4.1  無線AI方案的評估指標
      10.4.2  數據集的建立準則
      10.4.3  泛化性提升技術
    10.5  無線AI演進方向
      10.5.1  無線網路資源管理的AI技術
      10.5.2  物理層AI技術主要挑戰
      10.5.3  物理層AI技術標準化演進進程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