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現代無線通信(理論技術與應用普通高等教育電子信息類專業系列教材)

  • 作者:編者:劉勁//章?//楊莘//楊永立|責編:曾珊
  • 出版社:清華大學
  • ISBN:9787302688723
  • 出版日期:2025/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97
人民幣:RMB 5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旨在幫助讀者全面掌握無線通信技術的基礎知識並將其應用於實際工程實踐中。
    本書以新技術與基礎相結合的方式,涵蓋了廣泛而深入的內容,包括無線通道、調製與抗衰落技術、OFDM、MIMO、組網技術、5G、B5G以及實驗等內容。每部分都以清晰易懂的語言呈現,配有豐富的示例和案例,幫助讀者逐步建立對無線通信系統的全面認識和深入理解。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和其他相近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為通信工程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的參考書。

作者介紹
編者:劉勁//章?//楊莘//楊永立|責編:曾珊
    劉勁:武漢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電子與信息學院副院長,中國電子學會全國高校電子信息學科建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南地區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人工智慧學會理事,湖北「名師工作室」骨幹成員,《宇航學報》首屆青年編委會委員,《深空探測學報(中英文)》青年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天文導航、智能信息處理。

目錄
第1章  無線通信概述
  1.1  無線通信的概念與內涵
    1.1.1  無線通信的定義
    1.1.2  無線通信的特點
    1.1.3  無線通信系統組成
  1.2  無線通信的發展概況
    1.2.1  Wi-Fi發展歷程
    1.2.2  蜂窩移動通信的發展簡史
    1.2.3  我國移動通信技術發展史
    1.2.4  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1.3  本章小結
第2章  無線通道
  2.1  自由空間的電波傳播
  2.2  大氣中的電磁波傳播機制
    2.2.1  反射
    2.2.2  繞射
    2.2.3  散射
    2.2.4  大氣折射
  2.3  移動通信通道中的電波傳播損耗特性
  2.4  多徑傳播特性
    2.4.1  多普勒頻移
    2.4.2  多徑接收信號的統計特性
    2.4.3  衰落信號幅度的特徵量
  2.5  描述多徑衰落通道的主要參數
    2.5.1  時延擴展和相關帶寬
    2.5.2  多普勒擴展和相干時間
    2.5.3  角度擴展和相關距離
    2.5.4  多徑衰落通道的分類
  2.6  陰影衰落
  2.7  電波傳播損耗預測模型
    2.7.1  地形環境分類
    2.7.2  室外大尺度傳播模型
    2.7.3  室內傳播模型
  2.8  本章小結
第3章  數字調製技術
  3.1  數字調製概述
    3.1.1  數字調製基本理論
    3.1.2  移動通信對數字調製的要求
    3.1.3  數字調製的性能指標
    3.1.4  常用的數字調製技術
    3.1.5  數字調製信號的矢量圖表示
  3.2  信號成形
  3.3  線性調製技術
    3.3.1  二進位相移鍵控(2PSK)
    3.3.2  正交相移鍵控(QPSK)
    3.3.3  偏移QPSK
    3.3.4  π/4-QPSK
  3.4  恆包絡調製技術
    3.4.1  相位連續的FSK
    3.4.2  最小頻移鍵控(MSK)

    3.4.3  高斯最小頻移鍵控(GMSK)
  3.5  多進位調製技術
    3.5.1  M進位相移鍵控(MPSK)
    3.5.2  正交振幅調製(QAM)
  3.6  本章小結
第4章  抗衰落技術
  4.1  分集技術
    4.1.1  分集的基本原理、概念及分類
    4.1.2  微分集
    4.1.3  宏分集
  4.2  均衡技術
    4.2.1  基本原理與分類
    4.2.2  線性均衡
    4.2.3  自適應均衡
  4.3  交織技術
    4.3.1  分組交織與去交織
    4.3.2  卷積交織與去交織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正交頻分復用技術
  5.1  引言
  5.2  OFDM技術基本原理
  5.3  循環前綴
  5.4  OFDM同步技術
    5.4.1  定時同步
    5.4.2  載波頻率同步
  5.5  通道估計
    5.5.1  基於導頻的通道估計
    5.5.2  基於最小均方誤差的通道估計
    5.5.3  基於深度學習的通道估計
  5.6  OFDM峰均功率比抑制技術
    5.6.1  峰均功率比定義
    5.6.2  典型的PAPR抑制技術
  5.7  OFDM技術應用及演進
    5.7.1  OFDMA
    5.7.2  SC-FDMA
  5.8  本章小結
第6章  MIMO無線通信系統基本原理
  6.1  確定性通道容量
    6.1.1  SISO通道及其容量分析
    6.1.2  SIMO通道及其容量分析
    6.1.3  MISO通道及其容量分析
    6.1.4  MIMO通道及其容量分析
  6.2  衰落通道及相關容量
    6.2.1  多徑衰落通道
    6.2.2  中斷容量
    6.2.3  遍歷容量
    6.2.4  自由空間視距通信
    6.2.5  通道狀態信息的獲取
  6.3  多用戶MIMO和大規模MIMO
  6.4  MIMO-OFDM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組網技術基礎
  7.1  移動通信網路的基本概念
    7.1.1  空中網路
    7.1.2  地面網路
  7.2  移動通信環境下的干擾
    7.2.1  同頻干擾
    7.2.2  鄰頻干擾
    7.2.3  互調干擾
    7.2.4  阻塞干擾
    7.2.5  遠近效應
  7.3  區域覆蓋和通道配置
    7.3.1  區域覆蓋
    7.3.2  通道分配
  7.4  蜂窩系統容量提升方法
    7.4.1  頻率復用
    7.4.2  小區分裂
    7.4.3  小區扇區化
    7.4.4  覆蓋區域逼近方法
  7.5  多通道共用技術
    7.5.1  話務量與呼損
    7.5.2  多通道共用的容量和通道利用率
  7.6  基本網路結構
  7.7  移動性管理
    7.7.1  系統的位置更新過程
    7.7.2  越區切換
    7.7.3  5G通信網路中的移動性管理策略
  7.8  本章小結
第8章  5G、B5G關鍵技術
  8.1  5G概念、願景需求
    8.1.1  5G典型應用場景
    8.1.2  5G關鍵性能指標
    8.1.3  5G頻譜規劃
  8.2  5G NR系統物理層關鍵技術
    8.2.1  NR幀結構
    8.2.2  毫米波技術
    8.2.3  大規模MIMO技術
  8.3  5G網路架構及部署
    8.3.1  基於服務的5G網路架構
    8.3.2  5G網路部署
  8.4  5G技術的應用
    8.4.1  雲VR/AR
    8.4.2  車聯網V2X
    8.4.4  智慧城市
  8.5  B5G技術展望
    8.5.1  同頻同時全雙工技術
    8.5.2  非正交多址技術
    8.5.3  智能超表面
    8.5.4  通信感知一體化
    8.5.5  空天地海一體化組網技術

  8.6  本章小結
第9章  無線通信系統開發平台及實驗教程
  9.1  XSRP軟體無線電設備
    9.1.1  數字基帶部分
    9.1.2  寬頻射頻部分
    9.1.3  集成開發軟體
  9.2  衰落通道實驗
    9.2.1  實驗目的
    9.2.2  實驗設備
    9.2.3  實驗步驟
    9.2.4  實驗記錄
    9.2.5  實驗結果分析
  9.3  GMSK調製解調實驗
    9.3.1  實驗目的
    9.3.2  實驗設備
    9.3.3  實驗步驟
    9.3.4  實驗記錄
  9.4  AT指令及其應用實驗
    9.4.1  實驗目的
    9.4.2  實驗設備
    9.4.3  實驗原理
    9.4.4  實驗步驟
    9.4.5  實驗記錄
  9.5  4G移動終端入網與上網實驗
    9.5.1  實驗目的
    9.5.2  實驗設備
    9.5.3  實驗原理
    9.5.4  實驗步驟
    9.5.5  實驗記錄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