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通信與網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核心課系列教材)

  • 作者:編者:陳巍//周世東//王勁濤//李勇//鍾曉峰等|責編:文怡
  • 出版社:清華大學
  • ISBN:9787302687511
  • 出版日期:2025/05/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71
人民幣:RMB 6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作者在多年來講授「通信與網路」課程的基礎上,集體分工編寫完成的,以介紹信息傳輸的基本原理、方法和關鍵技術為主要目的。本書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數字調製、通道編碼、信源編碼、局域多址通信、信息重傳與交換、網路層與傳輸層等六部分,以上六部分內容分別由陳巍、周世東、王勁濤、周盛、鍾曉峰、李勇六位作者依次完成編寫。
    本書面向電子信息類、通信工程類、電腦類、集成電路類等相關專業的學生(本科為),以及希望學習通信相關入門理論與技術的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本書可作為「通信與網路」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通信原理」「網路技術」等課程的參考書。

作者介紹
編者:陳巍//周世東//王勁濤//李勇//鍾曉峰等|責編:文怡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通信與網路的核心知識構架
  1.2  通信與網路的發展簡史與思維特徵
第2章  模擬信源的數字化
  2.1  抽樣與量化
    2.1.1  量化的基本概念和符號
    2.1.2  均勻量化
    2.1.3  最優量化
    2.1.4  非線性壓擴
    2.1.5  工程中常用的非線性壓擴
    2.1.6  連續時間信源的離散化
  2.2  無損壓縮及其極限——信源編碼與熵
    2.2.1  信息的表示
    2.2.2  前綴碼與Kraft不等式
    2.2.3  最小化平均碼長
    2.2.4  熵
    2.2.5  無損壓縮
第3章  電平通道
  3.1  實電平通道
    3.1.1  通道模型
    3.1.2  電平集合及其映射
    3.1.3  二元輸入及其最佳判決
    3.1.4  二元輸入的最大似然判決和最小距離判決
    3.1.5  二元電平通道的判決差錯概率
    3.1.6  單極性二元電平集合
    3.1.7  多元電平通道(一維)
  3.2  複電平通道與矢量電平通道
    3.2.1  加性復高斯雜訊通道與複電平通道的判決準則
    3.2.2  正方形格點上的複電平集合
    3.2.3  均勻分佈于圓上的複電平集合
    3.2.4  高維空間上的電平通道
第4章  波形通道I——傳輸單個符號
  4.1  實電平傳輸對應的波形通道
    4.1.1  最簡單的二元波形
    4.1.2  加性白高斯雜訊通道
    4.1.3  對疊加白高斯雜訊的二元波形直接抽樣
    4.1.4  面向加性白高斯雜訊通道的接收方案改進
    4.1.5  直接積分方法的局限及其改進
    4.1.6  針對一般波形的直觀改進
    4.1.7  上述直觀思路的嚴格化
    4.1.8  二元波形通道的標準形式
    4.1.9  內積處理的幾何直觀
    4.1.10  對標準二元波形通道的推廣
    4.1.11  波形通道的另一種實現——匹配濾波
    4.1.12  從變換域看成形脈衝p(t)的選擇
  4.2  複電平傳輸對應的波形通道
    4.2.1  複電平傳輸的波形實現
    4.2.2  恢復xI和xQ
    4.2.3  與複電平通道的相互等效
    4.2.4  更一般的表示複電平的波形

    4.2.5  一般波形的xI和xQ恢復
    4.2.6  一般波形通道與複電平通道等效
    4.2.7  向量電平通道的波形實現
    4.2.8  正交波形與向量電平的對應
    4.2.9  在頻域構造標準正交基
    4.2.10  一般波形通道
第5章  波形通道II——傳送符號序列
  5.1  碼間串擾及其消除
    5.1.1  一種無ISI的傳輸示例
    5.1.2  對物理實現的詳細討論
    5.1.3  討論抽樣點無失真的模型等效準備
    5.1.4  抽樣點無失真的時域約束
    5.1.5  抽樣點無失真的頻域特徵
    5.1.6  奈奎斯特準則的幾何直觀
    5.1.7  對符號速率和信號功率的進一步討論
    5.1.8  考慮雜訊的因素
    5.1.9  符號序列下的匹配濾波
    5.1.10  符號序列的等效電平通道
    5.1.11  根號奈奎斯特準則與信號帶寬
    5.1.12  幾何解釋與平移正交基
    5.1.13  符號序列的波形通道與一個符號的波形通道
    5.1.14  實用的脈衝成型濾波器——升餘弦(滾降)濾波器
  5.2  數字基帶傳輸的頻譜效率和功率譜
    5.2.1  從整體頻率響應到發收端各自的頻率響應
    5.2.2  升餘弦濾波器系統對應的收發端設計
    5.2.3  數字基帶傳輸
    5.2.4  升餘弦濾波的匹配增益
    5.2.5  數字傳輸的頻譜效率
    5.2.6  一種典型題的解法
    5.2.7  眼圖
    5.2.8  基帶通信波形的功率譜
    5.2.9  線性調製的功率譜
    5.2.10  任意波形二元調製的功率譜
第6章  帶通通道的載波傳輸
  6.1  單路載波傳輸
    6.1.1  二進位相移鍵控
    6.1.2  非帶限M元脈衝幅度調製
    6.1.3  帶限M元脈衝幅度調製——信號形式與符號能量
    6.1.4  帶限M元脈衝幅度調製——最佳接受與性能分析
    6.1.5  帶限M元脈衝幅度調製——標準正交基觀點
    6.1.6  帶限M元脈衝幅度調製——匹配濾波器觀點
    6.1.7  載波PAM的功率譜密度和頻譜效率
    6.1.8  載波通信雜訊的進一步討論
  6.2  I、Q路正交載波傳輸
    6.2.1  從隱藏正交基談起
    6.2.2  I、Q路正交載波傳輸的解調
    6.2.3  等效電平通道
    6.2.4  I、Q路載波傳輸的頻譜搬移觀點
    6.2.5  復基帶模型
    6.2.6  復基帶視角下的雜訊

    6.2.7  典型載波傳輸——正交幅度調製、相移鍵控和頻移鍵控
第7章  差錯控制編碼
  7.1  差錯控制的基本概念
    7.1.1  有錯通道的建模
    7.1.2  差錯控制的基本機制
    7.1.3  通道編碼的本質
    7.1.4  可靠性的度量
    7.1.5  離散通道的檢錯與糾錯
  7.2  線性分組碼
    7.2.1  線性分組碼的引出
    7.2.2  線性分組碼的最小碼距
    7.2.3  生成矩陣
    7.2.4  系統碼
    7.2.5  線性分組碼的陪集解碼或標準陣列解碼
    7.2.6  校驗矩陣
    7.2.7  用校驗矩陣進行解碼
  7.3  循環碼
    7.3.1  循環碼的定義
    7.3.2  生成多項式與生成矩陣
    7.3.3  循環碼的檢錯與糾錯解碼
    7.3.4  循環冗余校驗
  7.4  卷積碼
    7.4.1  面向比特流的編碼
    7.4.2  卷積碼的表示方式
    7.4.3  維特比解碼
  7.5  差錯控制編碼知識總結和擴展
    7.5.1  差錯控制編碼在通信系統中的定位
    7.5.2  差錯控制編碼相關概念梳理
    7.5.3  逼近通道容量的分組碼簡介
第8章  差錯控制II
  8.1  停止-等待ARQ
  8.2  後退N幀ARQ
  8.3  選擇重傳ARQ
  8.4  混合ARQ機制
第9章  交換原理
  9.1  交換的概念
  9.2  交換結構
    9.2.1  空分交換單元
    9.2.2  時分交換單元
  9.3  交換設備的部署
第10章  多址接入
  10.1  固定分配
    10.1.1  頻分多址
    10.1.2  時分多址
    10.1.3  頻分多址和時分多址系統的容量分析
    10.1.4  碼分多址
    10.1.5  碼分多址系統的容量分析
  10.2  隨機接入
    10.2.1  ALOHA協議
    10.2.2  時隙ALOHA協議

    10.2.3  CSMA協議
    10.2.4  CSMA/CD協議
    10.2.5  CSMA/CA協議
    10.2.6  案例:IEEE 802.11 DCF的飽和性能分析
  10.3  受控接入
    10.3.1  輪詢
    10.3.2  令牌傳遞
第11章  網路路由
  11.1  網路模型
  11.2  路由演算法
    11.2.1  鏈路狀態路由演算法
    11.2.2  距離向量路由演算法
    11.2.3  兩種路由演算法比較
  11.3  路由協議
    11.3.1  網路自治域
    11.3.2  域內路由
    11.3.3  域間路由
    11.3.4  域內和域間路由比較
第12章  擁塞控制
  12.1  網路擁塞
  12.2  擁塞控制方法
    12.2.1  以路由器為中心和以主機為中心的控制方法
    12.2.2  基於預定方式和基於反饋方式的控制方法
    12.2.3  基於窗口方式和基於速率方式的控制方法
    12.2.4  擁塞控制方法分類小結
  12.3  TCP擁塞控制
    12.3.1  傳輸層協議
    12.3.2  TCP連接管理機制
    12.3.3  TCP的報文段結構
    12.3.4  TCP的滑窗協議
第13章  通信與網路的前沿案例
  13.1  低時延通信與網路
  13.2  礦區無人機械協同中的通信網
  13.3  車聯網通信
  13.4  可見光通信
    13.4.1  概述
    13.4.2  光通信技術中的調製
    13.4.3  多輸入多輸出技術
    13.4.4  光通信應用
  13.5  智能通信與網路前沿介紹
附錄A  互信息與通道容量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