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 網路安全概述
1.1 網路安全定義
1.1.1 網路安全發展歷史
1.1.2 常見的網路安全威脅
1.2 網路安全發展趨勢
1.3 網路/信息安全標準與規範
1.3.1 網路/信息安全原則
1.3.2 網路安全設計指導方針
1.3.3 安全策略
1.4 網路安全威脅防禦方法
1.4.1 接入層與分佈層
1.4.2 核心層
1.4.3 數據中心
1.4.4 Internet邊緣
第2章 網路基礎知識
2.1 網路參考模型
2.1.1 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
2.1.2 應用層
2.1.3 表示層
2.1.4 會話層
2.1.5 傳輸層
2.1.6 網路層
2.1.7 數據鏈路層
2.1.8 物理層
2.2 常見的網路設備
2.2.1 路由器
2.2.2 交換機
2.2.3 防火牆
2.2.4 入侵防禦及檢測系統
2.2.5 AntiDDoS網關
2.2.6 無線接入點
第3章 常見的網路安全威脅及防範
3.1 企業網路安全威脅概覽
3.2 通信網路安全需求與方案
3.3 區域邊界安全威脅與防護
3.3.1 典型組網
3.3.2 數據規劃表
3.3.3 配置思路
3.3.4 操作步驟
3.4 計算環境安全威脅與防護
3.4.1 計算環境安全脆弱性分析
3.4.2 計算環境設備安全風險評估
3.4.3 計算環境安全威脅與防護原則
第4章 防火牆安全策略
4.1 防火牆簡介
4.1.1 包過濾防火牆
4.1.2 狀態監測防火牆
4.1.3 代理防火牆
4.1.4 自適應代理防火牆
4.1.5 下一代防火牆
4.2 防火牆基礎原理
4.2.1 安全區域
4.2.2 安全策略
4.2.3 狀態檢測和會話機制
4.2.4 ASPF/ALG技術
4.3 防火牆在網路安全方案中的應用場景
4.3.1 防火牆在校園出口安全方案中的應用
4.3.2 防火牆在企業園區出口安全方案中的應用
第5章 防火牆網路地址轉換技術
5.1 NAT概述
5.1.1 NAT類型
5.1.2 NAT策略
5.1.3 NAT處理流程
5.2 源NAT技術
5.2.1 NAT No-PAT技術
5.2.2 NAPT技術
5.2.3 Smart NAT技術
5.2.4 Easy IP技術
5.2.5 三元組NAT技術
5.2.6 源NAT配置要點
5.3 目的NAT技術
5.3.1 靜態目的NAT技術
5.3.2 動態目的NAT技術
5.3.3 目的NAT配置要點
5.4 雙向NAT技術
5.4.1 公網用戶通過雙向NAT訪問內部伺服器
5.4.2 公網用戶通過NAT Server訪問內部伺服器
第6章 防火牆雙機熱備技術
6.1 雙機熱備技術原理
6.1.1 雙機熱備的系統要求
6.1.2 雙機熱備工作模式
6.1.3 VGMP組
6.2 VRRP備份
6.2.1 VGMP組控制VRRP備份組狀態
6.2.2 基於VRRP實現主備備份雙機熱備
6.2.3 基於VRRP實現負載分擔雙機熱備
6.2.4 基於動態路由的雙機熱備
6.2.5 透明模式雙機熱備
6.3 雙機熱備基本組網與配置
第7章 防火牆用戶管理技術
7.1 AAA的基本原理
7.1.1 身份認證、授權和記賬
7.1.2 AAA的部署方式
7.2 本地AAA
7.3 基於伺服器的AAA
7.3.1 RADIUS
7.3.2 TACACS+
7.3.3 LDAP
7.4 防火牆用戶認證及應用
7.4.1 用戶組織架構及分類
7.4.2 用戶身份認證流程
7.4.3 用戶認證策略
7.4.4 用戶認證配置
第8章 防火牆入侵防禦與反病毒
8.1 入侵防禦概述
8.2 入侵防禦
8.2.1 應用場景
8.2.2 入侵防禦實現機制
8.2.3 簽名
8.2.4 入侵防禦對數據流的處理
8.2.5 命令行界面配置入侵防禦功能
8.3 反病毒
8.3.1 應用場景
8.3.2 原理描述
第9章 加解密技術原理
9.1 加解密技術的發展
9.2 加解密技術的原理
9.2.1 密碼的產生
9.2.2 維吉尼亞密碼
9.3 常見的加解密演算法
9.3.1 對稱密鑰加密演算法
9.3.2 DH演算法
9.3.3 非對稱密鑰加密演算法
9.3.4 哈希演算法
第10章 PKI證書體系
10.1 數據安全通信技術
10.1.1 使用非對稱密鑰加密演算法進行數字簽名
10.1.2 哈希函數
10.1.3 使用哈希函數和非對稱密鑰加密演算法進行數字簽名
10.2 PKI證書體系架構
10.3 PKI證書體系工作機制
第11章 VPN技術與應用
11.1 加密學的應用
11.2 VPN簡介
11.3 GRE VPN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