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通信抗干擾工程與實踐(第3版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新興領域十四五高等教育系列教材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教材)

  • 作者:姚富強|責編:錢維揚//張來盛
  • 出版社:電子工業
  • ISBN:9787121498480
  • 出版日期:2025/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46
人民幣:RMB 1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基於作者在通信抗干擾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本書較為系統地闡述了通信抗干擾工程與實踐中有關經典和前瞻性內容。全書共15章,經典內容主要有通信抗干擾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典型技術體制,跳頻、直擴、跳碼、差分跳頻通信工程與實踐,快速高精度位同步,典型通信裝備和無線通信網路抗干擾,跳頻通信戰場管控,通信抗干擾評估和作戰運用等,發展了擴譜通信抗干擾理論和技術;前瞻性內容主要有全數字發信機、無線通信內生抗干擾、盲源分離通信抗干擾等,提出了通信抗干擾的一些新理論、新概念、新方法與新技術。

作者介紹
姚富強|責編:錢維揚//張來盛
    姚富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通信抗干擾專家,工學博士,國防科技大學第六十三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無線通信抗干擾研究與工程實踐,在技術攻關、裝備研製、作戰運用和前沿研究等方面取得系統性成果,主要成果得到廣泛應用。獲得國際電信聯盟WSIS冠軍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等獎6項、國家級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內外授權發明專利共45項,出版專著多部,在國內外期刊等發表論文100余篇,被採納國際提案1項。

目錄
第1章  通信抗干擾概述
  1.1  通信抗干擾應用需求分析
    1.1.1  軍用通信的基本構成
    1.1.2  軍用通信與民用通信的根本區別
    1.1.3  通信抗干擾的作用和地位
  1.2  軍用通信抗干擾覆蓋範圍的擴展
    1.2.1  軍用通信抗干擾裝備範圍的擴展
    1.2.2  軍用通信抗干擾空間範圍的擴展
  1.3  通信抗干擾技術體制的定義
    1.3.1  通信抗干擾技術體制的已有定義
    1.3.2  完善的通信抗干擾技術體制定義
  1.4  通信抗干擾技術體制的分類
    1.4.1  擴譜通信抗干擾技術體制
    1.4.2  非擴譜通信抗干擾技術體制
    1.4.3  多種通信抗干擾措施之間的關係
  1.5  通信抗干擾技術體制選擇及相關概念
    1.5.1  通信抗干擾技術體制選擇的原則
    1.5.2  幾個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通信干擾與抗干擾基本理論及其局限性和價值
  2.1  通信干擾的基本理論
    2.1.1  常規最佳通信干擾理論
    2.1.2  兩種信號體積的較量
  2.2  常規最佳通信干擾理論的局限性
  2.3  常規最佳通信干擾理論的價值
  2.4  擴譜通信抗干擾的基本理論
    2.4.1  香農公式及其工程意義
    2.4.2  處理增益及其工程意義
    2.4.3  干擾容限及其工程意義
  2.5  常規擴譜通信抗干擾理論的局限性
  2.6  常規擴譜通信抗干擾理論的價值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跳頻通信工程與實踐
  3.1  跳頻通信基本知識
    3.1.1  跳頻通信基本原理
    3.1.2  單路跳頻信號特徵
    3.1.3  跳頻通信工程有關基本概念
  3.2  跳頻處理增益演算法修正
    3.2.1  跳頻處理增益已有定義存在的問題
    3.2.2  跳頻處理增益演算法修正及其統一描述
  3.3  跳頻處理增益對系統能力的影響
    3.3.1  跳頻處理增益對抗阻塞干擾能力的影響
    3.3.2  跳頻處理增益對抗跟蹤干擾能力的影響
    3.3.3  跳頻處理增益對組網能力的影響
    3.3.4  跳頻處理增益對反偵察性能的影響
  3.4  跳頻圖案的性能分析與檢驗
    3.4.1  跳頻圖案複雜度分析
    3.4.2  跳頻圖案的均勻性和隨機性檢驗

  3.5  跳頻信號損傷及其估算
    3.5.1  跳頻信號損傷的產生原因分析
    3.5.2  跳頻信號損傷比的理論估算
    3.5.3  跳頻信號損傷比的工程測量
  3.6  自適應跳頻
    3.6.1  阻塞干擾的特性與弱點分析
    3.6.2  自適應跳頻的含義及作用
    3.6.3  頻率自適應跳頻技術
    3.6.4  頻率自適應跳頻性能分析
  3.7  跳頻通信主要干擾威脅
    3.7.1  跟蹤干擾
    3.7.2  阻塞干擾
    3.7.3  其他干擾
  3.8  跳頻通信抗干擾增效措施
    3.8.1  抗跟蹤干擾增效措施
    3.8.2  抗阻塞干擾增效措施
    3.8.3  抗多徑干擾增效措施
    3.8.4  有關共用增效措施
    3.8.5  跳頻通信增效措施小結
  3.9  跳頻體制的特點及適用範圍
    3.9.1  常規跳頻體制的特點及適用範圍
    3.9.2  改進型跳頻體制的特點及適用範圍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直擴通信工程與實踐
  4.1  直擴通信基本知識
    4.1.1  直擴通信基本原理
    4.1.2  單路直擴信號特徵
    4.1.3  直擴通信工程有關基本概念
  4.2  直擴處理增益演算法修正
    4.2.1  直擴處理增益已有定義存在的問題
    4.2.2  直擴處理增益演算法修正分析
  4.3  直擴處理增益對系統能力的影響
    4.3.1  直擴處理增益對抗干擾能力的影響
    4.3.2  直擴處理增益對組網能力的影響
    4.3.3  直擴處理增益對反偵察能力的影響
  4.4  直擴編碼和解碼
    4.4.1  直擴編碼與糾錯編碼的異同點
    4.4.2  直擴編碼方式
    4.4.3  多進位直擴編碼和解碼的實現
  4.5  直擴相關峰衰落概率分佈
    4.5.1  「直擴死區」及其出現的概率
    4.5.2  相關峰衰落概率分佈密度
  4.6  直擴多徑分集及其實現
    4.6.1  多徑分集的基本概念
    4.6.2  一種簡化的直擴多徑分集方案
    4.6.3  直擴多徑分集的效果
  4.7  直擴偽碼優選
    4.7.1  直擴偽碼優選的數學模型描述
    4.7.2  基於0-1規劃的直擴偽碼優選演算法

    4.7.3  電腦搜索
  4.8  直擴通信的主要干擾威脅
    4.8.1  非相關干擾
    4.8.2  相關干擾
    4.8.3  其他干擾
  4.9  直擴通信抗干擾增效措施
    4.9.1  抗非相關干擾增效措施
    4.9.2  抗相關干擾增效措施
    4.9.3  抗多徑干擾增效措施
    4.9.4  有關共用增效措施
    4.9.5  直擴增效措施小結
  4.10  直擴體制的特點及適用範圍
    4.10.1  常規直擴體制的特點及適用範圍
    4.10.2  改進型直擴體制的特點及適用範圍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跳碼通信工程與實踐
  5.1  跳碼通信基本知識
    5.1.1  跳碼通信研究的意義
    5.1.2  跳碼通信基本類型
    5.1.3  跳碼通信基本原理
  5.2  跳碼通信關鍵技術
    5.2.1  跳碼合成技術
    5.2.2  跳碼圖案產生技術
    5.2.3  跳碼同步技術
    5.2.4  跳碼速率的選擇
  5.3  跳碼通信體制的擴展
    5.3.1  跳碼/跳頻通信體制和系統原理
    5.3.2  跳碼/跳時通信體制和系統原理
  5.4  跳碼通信性能分析
    5.4.1  跳碼通信基本性能
    5.4.2  跳碼通信抗干擾性能
    5.4.3  跳碼通信反偵察性能
  5.5  跳碼通信指標體系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差分跳頻通信工程與實踐
  6.1  差分跳頻基本知識
    6.1.1  差分跳頻通信基本原理
    6.1.2  差分跳頻信號幀結構
    6.1.3  差分跳頻體制的特點
  6.2  短波差分跳頻最高跳速分析
    6.2.1  短波差分跳頻跳速的制約因素
    6.2.2  短波天波通道群時延對跳速的影響
  6.3  差分跳頻G函數演算法
    6.3.1  線性G函數演算法及其性能檢驗
    6.3.2  一種改進型G函數演算法及其性能檢驗
  6.4  差分跳頻通信中的誤碼擴散及其校正
    6.4.1  誤碼擴散的形成及類型
    6.4.2  無誤碼擴散差分跳頻映射的構造

  6.5  短波差分跳頻信號的頻率檢測方法
    6.5.1  影響短波差分跳頻信號頻率檢測的因素
    6.5.2  基於STFT的頻率檢測方法
    6.5.3  基於STFT與G函數相結合的頻率檢測方法
    6.5.4  基於小波分析的頻率檢測方法
    6.5.5  基於修正周期圖的頻率檢測方法
    6.5.6  基於Viterbi解碼演算法的頻率檢測方法
  6.6  差分跳頻通信抗干擾能力
    6.6.1  抗阻塞干擾能力
    6.6.2  抗跟蹤干擾能力
    6.6.3  抗多徑干擾能力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快速高精度位同步技術與實踐
  7.1  位同步的作用機理
  7.2  常規位同步技術及其存在的問題
  7.3  一種新型快速位同步技術方案
    7.3.1  設計思想
    7.3.2  快速捕獲問題
    7.3.3  環路濾波問題
    7.3.4  環路切換問題
  7.4  位同步性能分析
    7.4.1  基帶脈衝的相位抖動
    7.4.2  一階環性能分析
    7.4.3  二階環性能分析
    7.4.4  自動切換電路性能分析
    7.4.5  自動變階數字鎖相環整體性能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典型通信裝備抗干擾技術體制與實踐
  8.1  典型擴譜體制的抗干擾性能比較
    8.1.1  對典型擴譜體制的幾點認識
    8.1.2  典型擴譜體制特性的綜合比較
    8.1.3  典型多址方式及其與抗干擾的關係
  8.2  短波通信及其抗干擾體制
    8.2.1  短波通信的戰術使用特點
    8.2.2  短波通信的發展及需求
    8.2.3  典型短波模擬通信抗干擾體制及其關鍵技術
    8.2.4  典型短波數字通信抗干擾體制及其關鍵技術
    8.2.5  短波跳頻非對稱跳頻頻率表技術
  8.3  超短波通信及其抗干擾體制
    8.3.1  超短波通信的戰術使用特點
    8.3.2  超短波通信的發展及需求
    8.3.3  典型超短波通信抗干擾體制及其關鍵技術
  8.4  微波通信及其抗干擾體制
    8.4.1  微波接力通信的戰術使用特點
    8.4.2  微波接力通信的發展及需求
    8.4.3  典型微波接力通信抗干擾體制及其關鍵技術
  8.5  末端通信及其抗干擾體制
    8.5.1  末端通信的戰術使用特點

    8.5.2  末端通信的發展及需求
    8.5.3  典型末端通信抗干擾體制及其關鍵技術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無線通信網路抗干擾基礎與實踐
  9.1  通信網路抗干擾的基本知識
    9.1.1  通信網路抗干擾的基本概念
    9.1.2  通信網路抗干擾應用的需求
    9.1.3  通信網路抗干擾的研究內容
  9.2  跳頻組網方式及其性能分析
    9.2.1  跳頻組網方式分類及存在的問題
    9.2.2  跳頻同步組網及其性能分析
    9.2.3  跳頻非同步組網及其性能分析
    9.2.4  跳頻正交組網與跳頻非正交組網
    9.2.5  幾種組網方式之間的關係
  9.3  跳頻電台有效反偵察組網與運用
    9.3.1  跳頻電台反偵察組網的意義
    9.3.2  跳頻網分選概率與跟蹤干擾概率
    9.3.3  跳頻電台有效反偵察組網數量
    9.3.4  高密度跳頻非同步組網方法及性能分析
  9.4  跳頻電台的組網狀態及其轉換
    9.4.1  組網狀態及其劃分
    9.4.2  典型組網狀態的轉換及其條件
  9.5  跳頻電台協同互通及其運用
    9.5.1  跳頻電台的定頻互通
    9.5.2  跳頻電台的跳頻互通
  9.6  干擾橢圓分析及其運用
    9.6.1  干擾橢圓及其意義
    9.6.2  干擾橢圓的形成機理
    9.6.3  干擾橢圓的特點分析
    9.6.4  干擾橢圓的運用
    9.6.5  干擾橢圓與差分跳頻的關係
  9.7  短波通信組網及其運用
    9.7.1  對短波通信組網能力的要求
    9.7.2  短波通信組網的複雜性
    9.7.3  短波通信網的網路結構
    9.7.4  短波通信網的協同點及其分佈
    9.7.5  短波跳頻組網運用
  9.8  戰術電台互聯網及其運用
    9.8.1  戰術電台互聯網與戰術互聯網的關係
    9.8.2  戰術電台互聯網及其組網要求
    9.8.3  戰術電台互聯網的基本組網形式
  9.9  微波接力機組網及其運用
    9.9.1  微波接力機與野戰地域通信網的關係
    9.9.2  微波接力機組網要求
    9.9.3  微波跳頻接力機組網
    9.9.4  微波直擴接力機組網
  9.10  跳碼通信組網及其運用
    9.10.1  跳碼同步組網
    9.10.2  跳碼非同步組網

  9.11  差分跳頻組網及其運用
    9.11.1  差分跳頻組網參數種類分析
    9.11.2  差分跳頻同步組網特性分析
    9.11.3  差分跳頻非同步組網特性分析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0章  跳頻通信戰場管控工程與實踐
  10.1  跳頻通信戰場管控的需求
    10.1.1  海灣戰爭的教訓及原因分析
    10.1.2  跳頻通信設備使用特點分析
    10.1.3  跳頻通信戰場管控目的
  10.2  跳頻通信戰場管控體制
    10.2.1  統一跳頻通信戰場管控體制
    10.2.2  戰場電磁頻譜管控
    10.2.3  跳頻通信設備管控
    10.2.4  跳頻通信參數管控
    10.2.5  幾種管控之間的關係
    10.2.6  跳頻參數的種類和內涵
  10.3  跳頻通信戰場管控運用
    10.3.1  管控要素及基本步驟
    10.3.2  無縫管控的需求及原理
    10.3.3  遠程管控的需求及原理
    10.3.4  實時管控的需求及原理
    10.3.5  短波跳頻參數管控的特殊問題
  10.4  跳頻通信管控對跳頻信號特徵的影響
    10.4.1  對跳頻信號頻域特徵的影響
    10.4.2  對跳頻信號時域特徵的影響
    10.4.3  對跳頻信號空間域特徵的影響
    10.4.4  對跳頻信號網域特徵的影響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1章  通信抗干擾評估方法與實踐
  11.1  通信抗干擾評估的基本知識
    11.1.1  評估的基本概念
    11.1.2  評估方法分類
  11.2  通信抗干擾評估指標體系
    11.2.1  層次分析法原理
    11.2.2  通信抗干擾評估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11.2.3  通信抗干擾評估指標體系的內容和結構
  11.3  效能評估法
    11.3.1  基本概念
    11.3.2  評估模型及演算法
    11.3.3  評估範例
  11.4  灰關聯評估法
    11.4.1  基本概念
    11.4.2  評估模型及演算法
    11.4.3  評估範例
  11.5  模糊綜合評估法
    11.5.1  基本概念
    11.5.2  評估模型及演算法

    11.5.3  評估範例
  11.6  能力指數評估法
    11.6.1  基本概念
    11.6.2  評估模型及演算法
    11.6.3  評估範例
  11.7  德爾菲法
    11.7.1  基本概念
    11.7.2  評估模型及演算法
  11.8  通信對抗演習效果評估方法
    11.8.1  通信對抗演習效果評估的意義
    11.8.2  蘭切斯特評估法
    11.8.3  平均時效評估法
  11.9  幾種典型的評估方法比較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2章  通信電磁進攻與電磁防禦作戰運用
  12.1  常用通信干擾類型劃分
    12.1.1  通信干擾來源劃分
    12.1.2  通信干擾方式劃分
    12.1.3  通信干擾樣式劃分
  12.2  通信電磁進攻作戰運用
    12.2.1  通信電磁進攻的一般作戰策略
    12.2.2  通信電磁進攻的一般作戰程序
  12.3  通信電磁防禦作戰運用
    12.3.1  通信電磁防禦作戰運用模型
    12.3.2  通信電磁防禦一般作戰策略
    12.3.3  通信電磁防禦一般戰術方法
  12.4  現代通信電磁欺騙及其運用
    12.4.1  現代通信電磁欺騙的作用和意義
    12.4.2  無線電佯動的一般戰術方法
    12.4.3  跳頻佯動的一般戰術方法
  12.5  複雜電磁環境與通信抗干擾訓練
    12.5.1  複雜電磁環境的實質
    12.5.2  電磁環境對無線通信的影響
    12.5.3  複雜電磁環境下的通信抗干擾訓練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3章  全數字發信機技術與實踐
  13.1  研究背景
  13.2  射頻技術的發展需求
  13.3  國內外研究進展
  13.4  射頻功放對發信機系統性能的影響
    13.4.1  模擬射頻功放主要指標相互矛盾的機理
    13.4.2  模擬射頻功放對發信機系統性能的制約
    13.4.3  數字射頻功放提高發信機系統性能的機理
  13.5  數字射頻功放及全數字發信機的基本原理
    13.5.1  數字射頻功放的基本原理
    13.5.2  全數字發信機的基本原理
  13.6  全數字發信機主要關鍵技術
    13.6.1  寬頻段直接數字射頻調製技術

    13.6.2  高效低帶外無用發射的脈衝編碼技術
    13.6.3  多電平射頻開關功放及其脈衝驅動技術
    13.6.4  非線性抑制與補償技術
    13.6.5  射頻成形濾波技術
  13.7  下一步發展重點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4章  無線通信內生抗干擾理論與技術
  14.1  研究背景
  14.2  內生通信抗干擾的內涵
    14.2.1  內生的含義
    14.2.2  已有典型通信抗干擾技術的統一描述
    14.2.3  內生通信抗干擾的基本概念及統一描述
  14.3  「N+1維」內生通信抗干擾構想
    14.3.1  「N+1維」內生通信抗干擾方法
    14.3.2  「通道維」內生通信抗干擾方法
  14.4  內生通信抗干擾的關鍵技術
    14.4.1  多維通信抗干擾空間構造
    14.4.2  基於RIS的「通道維」通信抗干擾
  14.5  下一步發展重點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5章  盲源分離通信抗干擾技術與實踐
  15.1  研究背景
  15.2  盲源分離通信抗干擾基本原理
  15.3  盲源分離通信抗干擾主要關鍵技術
    15.3.1  多通道盲源分離抗干擾技術
    15.3.2  單通道盲源分離抗干擾技術
  15.4  盲源分離通信抗干擾技術的主要特點
  15.5  下一步發展重點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縮略語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