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移動通信(支持AR+H5交互微課版新一代通信技術新興領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精品系列

  • 作者:編者:王文博//趙龍|責編:劉博
  • 出版社:人民郵電
  • ISBN:9787115653338
  • 出版日期:2024/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06
人民幣:RMB 7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系統且深入地介紹了移動通信系統與網路的基本原理與設計方法。全書共分為8章,內容包括移動通信概述、無線電波傳播與通道模型、現代編碼與調製技術、抗衰落與鏈路增強技術、移動通信組網技術、5G移動通信系統、5G關鍵技術,以及移動通信的未來發展。
    本書內容全面、由淺入深,敘述清楚,力求兼顧移動通信的基本理論和應用系統。本書為新形態教材,配有大量插圖、微課視頻、H5交互頁面、AR立體展示、擴展閱讀文本等,以幫助讀者理解書中內容;每章后附有一定的習題,便於讀者複習和鍛煉工程把握能力。
    本書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通信、電子和信息類高年級本科生或研究生,其可將本書用作教材或參考用書,從事移動通信工程或技術工作的人員也可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王文博//趙龍|責編:劉博
    王文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通信學會會士。1992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北京郵電大學電信工程學院院長、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副校長;現任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長。     長期從事無線移動通信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曾主持完成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部「973」課題、科技部「863」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重要科研項目,在無線移動通信協同組網理論與應用方向取得了突出成果。另外,主持完成了國家首批高校特色專業「通信工程」建設及多項省部級教改項目,在學校專業建設、教育教學改革和移動通信課程教學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目錄
第1章  移動通信概述
  1.1  移動通信的發展歷史
  1.2  移動通信的特點
  1.3  移動通信的工作頻段
  1.4  移動通信的工作方式
  1.5  移動通信的分類及應用系統
  1.6  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
  習題
第2章  無線電波傳播與通道模型
  2.1  無線電波傳播與通道概述
    2.1.1  無線電波傳播的特性及通道模型
    2.1.2  無線通道的研究
  2.2  無線電波傳播
    2.2.1  無線電波傳播基本機制
    2.2.2  多普勒頻移
  2.3  衰落通道模型
    2.3.1  大尺度衰落通道模型
    2.3.2  小尺度多徑衰落通道模型
  2.4  多徑通道分析
    2.4.1  多徑通道的特性參數
    2.4.2  多徑通道的統計分析
    2.4.3  衰落特性的特徵量
  2.5  衰落通道建模與校正
    2.5.1  SISO通道建模模擬
    2.5.2  MIMO通道建模模擬
    2.5.3  無線通道模型實測與校正
  習題
第3章  現代編碼與調製技術
  3.1  現代編碼與調製技術概述
  3.2  信源編碼
    3.2.1  信源編碼概述
    3.2.2  移動通信中的信源編碼
  3.3  通道編碼
    3.3.1  通道編碼概述
    3.3.2  分組碼
    3.3.3  LDPC碼
    3.3.4  Polar碼
    3.3.5  交織技術
  3.4  數字調製技術
    3.4.1  數字調製概述
    3.4.2  低階MPSK
    3.4.3  高階MQAM
    3.4.4  軟解調
  3.5  OFDM技術
    3.5.1  OFDM概述
    3.5.2  OFDM的原理
    3.5.3  OFDM的DFT實現
    3.5.4  OFDM的通道估計
    3.5.5  OFDM的工程問題
    3.5.6  OFDM的優缺點

  習題
第4章  抗衰落與鏈路增強技術
  4.1  抗衰落技術概述
  4.2  分集技術
    4.2.1  分集技術概述
    4.2.2  獨立衰落信號的獲取
    4.2.3  分集合併方式
    4.2.4  分集合併的性能比較
  4.3  均衡技術
    4.3.1  均衡技術概述
    4.3.2  線性均衡器
    4.3.3  非線性均衡器
    4.3.4  自適應均衡器
  4.4  擴頻技術
    4.4.1  擴頻通信基礎
    4.4.2  擴頻碼
    4.4.3  直接序列擴頻
    4.4.4  跳頻與跳時擴頻
  4.5  MIMO技術
    4.5.1  MIMO技術概述
    4.5.2  空間復用與檢測技術
    4.5.3  空間分集技術
    4.5.4  預編碼或波束賦形技術
    4.5.5  進階MIMO技術
  4.6  鏈路自適應技術
    4.6.1  自適應調製編碼
    4.6.2  混合自動重傳
  習題
第5章  移動通信組網技術
  5.1  移動通信網概述
  5.2  頻率復用和蜂窩小區
  5.3  多址接入技術
    5.3.1  正交多址接入技術
    5.3.2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
    5.3.3  隨機接入多址技術
  5.4  切換與位置更新
    5.4.1  切換
    5.4.2  位置更新
  5.5  無線資源管理
    5.5.1  無線資源管理概述
    5.5.2  接入控制
    5.5.3  通道分配
    5.5.4  負載控制
    5.5.5  功率控制
    5.5.6  分組調度
  5.6  移動通信的網路架構
  5.7  移動通信的網路安全
  習題
第6章  5G移動通信系統
  6.1  5G移動通信系統架構

    6.1.1  用戶終端
    6.1.2  空口協議棧
    6.1.3  無線接入網
    6.1.4  核心網
  6.2  5G新空口
    6.2.1  空口關鍵物理特性
    6.2.2  空口基礎參數
    6.2.3  空口無線幀結構
    6.2.4  下行鏈路
    6.2.5  上行鏈路
  6.3  基本管理流程
    6.3.1  註冊與移動性管理
    6.3.2  可達性管理
    6.3.3  QoS管理
    6.3.4  會話管理
  6.4  基本通信流程
    6.4.1  信令流程概述
    6.4.2  PLMN選擇
    6.4.3  小區搜索
    6.4.4  系統信息接收
    6.4.5  小區選擇與駐留
    6.4.6  隨機接入
    6.4.7  RRC連接管理
    6.4.8  尋呼接收
    6.4.9  會話建立
    6.4.10  接入控制流程
  6.5  5G安全機制
    6.5.1  5G網路安全域
    6.5.2  5G網路認證機制
    6.5.3  5G網路密鑰架構和推衍機制
    6.5.4  5G網路用戶隱私保護機制
  習題
第7章  5G關鍵技術
  7.1  5G無線接入技術
    7.1.1  大規模MIMO技術
    7.1.2  毫米波波束賦形技術
    7.1.3  靈活空口技術
    7.1.4  大帶寬技術
    7.1.5  輔助上行技術
    7.1.6  頻譜共享技術
  7.2  5G網路技術
    7.2.1  邊緣計算技術
    7.2.2  網路切片技術
    7.2.3  D2D通信技術
    7.2.4  非公共網路技術
    7.2.5  時延確定性網路
    7.2.6  高精度定位
  習題
第8章  移動通信的未來發展
  8.1  發展願景

    8.1.1  移動通信的演進
    8.1.2  業務需求
    8.1.3  能力需求
  8.2  技術展望
    8.2.1  極致MIMO
    8.2.2  頻譜擴展與靈活使用
    8.2.3  通信感知融合
    8.2.4  內生智能
    8.2.5  空天地海一體化網路
  習題
附錄  術語表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