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前沿科學可視化(圖像認知與敘事)

  • 作者:王國燕//徐奇智|責編:蔣芳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93560
  • 出版日期:2024/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84
人民幣:RMB 2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一圖勝千言」,前沿科學可視化是科學研究自身表達的內在需要,是促進科學成果走向大眾的重要載體,也是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交融的創新成果。本書基於作者十余年深耕於前沿科學可視化領域的130余項原創案例分析及系統研究,從電腦圖形學、認知心理學、科技哲學、視覺傳達和新聞傳播等多學科交叉角度,深入探討前沿科學可視化的理論與應用,內容涵蓋前沿科學可視化的歷史趨勢、認知理論、解釋模型、圖像敘事和傳播策略等。對於塑造科技創新的生動形象、促進公眾理解前沿科學具有重要價值,也為中國日漸湧現的世界級科技成果以及科技期刊的可視化理念轉變提供了借鑒。
    本書可供科學傳播、科技新聞、科技出版領域的研究實踐者,以及科研工作者和對科學可視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作者介紹
王國燕//徐奇智|責編:蔣芳

目錄
第一章  前沿科學可視化的概念與功能
  第一節  前沿科學可視化傳播之意義與現狀
    一、為什麼公眾需要了解前沿科學
    二、科技新聞和科普資訊是前沿科學傳播的重要載體
    三、從前沿科學成果到科技信息的轉化
    四、可視化呈現對於前沿科學傳播的促進
    五、中國前沿科學可視化之迫切需求
  第二節  科學可視化及相關概念
    一、可視化與科學可視化
    二、科學模型與可視化表徵
    三、科學圖像:可視化技術的產物
    四、視覺文化與符號學
  第三節  科學可視化的技術功能
    一、可視化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二、達成科學共識的必需工具
    三、作為證據和促進傳播的科學圖像
  第四節  前沿科學可視化的研究問題及主要觀點
    一、從黑洞照片的故事講起
    二、前沿科學研究的可視化方法案例
    三、前沿科學可視化的研究問題
    四、科學可視化的作用機制及意義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二章  前沿科學可視化的演化趨勢
  第一節  科學可視化的演變歷史
    一、科學可視化的歷史
    二、可視化技術的發展過程
    三、可視化技術演進趨勢與影響因素
    四、可視化技術帶來的科學圖像倫理變遷
  第二節  科學可視化的形式與結構變化
    一、以科學家需求為導向的圖像
    二、以公眾理解為導向的圖像
    三、科學性與美學性
    四、形式服從於傳播效能
    五、結構服從於視覺認知
  第三節  前沿科學可視化形態
    一、形態之一:學術插圖
    二、形態之二:科技期刊封面圖
    三、形態之三:科技新聞圖像
    四、形態之四:科學動畫與演示視頻
    五、形態之五:VR/AR及互動式體驗
  第四節  前沿科學可視化的應用領域
    一、科學可視化技術領域的研究
    二、科學研究中的科學可視化
    三、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視角的科學可視化
  本章參考文獻
第三章  科學可視化的認知理論
  第一節  可視化認知現象
    一、生活中的可視化認知
    二、科學史上的可視化認知
  第二節  可視化的認知哲學理論

    一、可視化認知研究的兩種哲學進路
    二、巴特萊特的圖式理論
    三、基於圖式理論的心智表徵
    四、心智表徵的多模態理論
    五、貢布里希的視覺顯著點理論
  第三節  可視化的認知科學理論
    一、圖片優勢效應與雙重編碼理論
    二、相似性假說
    三、工作記憶模型與認知負荷理論
    四、支架理論與隱喻
    五、注意力理論
  本章參考文獻
第四章  前沿科學可視化認知的解釋模型
  第一節  內部可視化認知模型
    一、大腦內部的可視化認知
    二、基於圖式理論的內部可視化認知模型
    三、內部可視化認知模型的應用案例:思想實驗
  第二節  外部可視化認知模型
    一、「相似性謬誤」
    二、外部可視化認知的解釋框架
    三、外部可視化認知模型的應用案例:網路分析
  第三節  可視化的雙向認知模型
    一、雙進路與雙過程的融合
    二、整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新模型
    三、雙向認知模型的應用案例
  第四節  可視化認知原理對可視化設計的影響
    一、影響外部認知的可視化設計特徵
    二、基於雙向模型的可視化設計干預點
    三、科學可視化設計中的視覺傳達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五章  前沿科學可視化的圖像敘事
  第一節  科學圖像與敘事
    一、敘事是人類思維的默認模式
    二、科學傳播中的敘事
    三、科學的可視化敘事
  第二節  敘事中的科學性與藝術性
    一、科學的理性表達
    二、藝術的情感張力
    三、科學可視化:科學與藝術的重逢
  第三節  科學圖像敘事的場域差異與彌合
    一、圖像敘事的學術共同體場域
    二、圖像敘事的公眾傳播場域
    三、中國文化的科學圖像敘事
    四、國際文化的科學圖像敘事
    五、科學圖像敘事的場域彌合
  第四節  前沿科學圖像敘事的典型路徑
    一、超寫實:再現科學奇妙景觀
    二、連接生活:構造科學的社會應用
    三、眼見為實:實驗成像的再加工
    四、故事講述:邏輯相似的視覺隱喻

    五、大國重器:大科學裝置的創新呈現
  本章參考文獻
第六章  從認知到敘事的圖像表達
  第一節  認知邏輯:科學要素的可視性
    一、實體的可視性
    二、屬性的可視性
    三、關係的可視性
  第二節  認知界面:敘事的可視性轉化
    一、研究對象的可視性
    二、研究工具方法的可視性
    三、數據、信息與理念的可視性
    四、可傳播性與可表達性
    五、可視性與可視化的轉換
  第三節  敘事塔:前沿科學的圖像層級模型
    一、層級一:學科與領域屬性
    二、層級二:研究特定對象
    三、層級三:實驗與數據可視化
    四、層級四:科學問題的可視化
    五、層級五:科學思想的可視化
  第四節  敘事策略:消除科學與公眾的鴻溝
    一、減少學術符號:消除受眾畏懼心理
    二、增強藝術表現力:讓科學更好看
    三、比喻和類比:增進認知理解
    四、故事化構建:讓科學更生動
  第五節  圖像構建:科學可視化方案的生產流程
    一、精簡繁雜的科學信息
    二、闡明主要科學問題
    三、構建生動的邏輯故事
    四、共識領域的視覺元素
    五、銳意提升藝術表現力
  本章參考文獻
第七章  前沿科學可視化的量化分析與應用對策
  第一節  封面圖像的引文膨脹效應
    一、CNS的封面圖像遴選機制
    二、一百年來Nature的科學圖像
    三、計量學揭示封面故事論文的引用率差異
    四、封面圖像引文膨脹效應的解釋與討論
    五、引文膨脹效應的學術意義及社會價值
  第二節  基於影響因子及學科差異的圖像分佈規律
    一、高影響因子期刊更傾向於採用圖像作封面
    二、實證揭示不同學科圖像分佈基本規律
    三、科學之美暗示商業美學
  第三節  科技新聞中的可視化應用
    一、科技新聞圖片的作用
    二、世界科技進展新聞圖像調研分析
    三、中外頂級前沿科技成果新聞圖片的對比
  第四節  前沿科學可視化的領軍創作者
    一、世界綜合圖像庫的領軍巨頭
    二、微付圖庫的先鋒機構
    三、自然與生命攝影專家

    四、中國的科學可視化業界
  第五節  國際科技期刊的增強出版趨勢
    一、內容增強型
    二、增強型摘要
    三、科普展示型
    四、增強內容的傳播渠道
  第六節  前沿科學可視化的啟示與建議
    一、學術平台的可視化機制改進
    二、學術平台的數字化傳播策略
    三、對學術平台增強出版能力的啟示
    四、對中國科技新聞配圖的建議
    五、對科學傳播研究與教育的建議
  本章參考文獻
附錄  前沿科學可視化的公開演講與其他原創案例
  附錄A  其他原創案例
    一、生命科學
    二、醫學健康
    三、物理
    四、化學與材料
    五、天文、地理與交叉學科
  附錄B  公開視頻演講及媒體報道
    一、CCTV-2《未來架構師》演講:科學與藝術的重逢
    二、中國科協《我是科學家》演講:用視覺藝術捕捉前沿科學的精彩瞬間
    三、果殼網演講:雜誌封面上的科學之美
    四、「賽先生說」蘇州科學文化講壇:從微觀到宇宙,科學新「視」界
    五、《新安晚報》:給前沿科學「畫像」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