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通信科學技術概論

  • 作者:編者:樊昌信|責編:韓同平
  • 出版社:電子工業
  • ISBN:9787121481468
  • 出版日期:2024/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31
人民幣:RMB 5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介紹通信科學技術的全貌,從通信的範疇開始,講述通信的發展過程,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統的主要技術,以及各種通信網的原理。特別對當前發展迅猛的移動通信網、互聯網和物聯網等給予著重闡述。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通信工程專業一年級學生的專業導論課教材,所有理工科大專院校學生的選修課教材,也可作為對通信科學技術有興趣的各界人士的參考書和業餘讀物。

作者介紹
編者:樊昌信|責編:韓同平
    樊昌信,1931年生於北京,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現代通信領域著名專家,在國內外通信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曾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綜合業務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通信學會歷屆理事、英國薩瑞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榮譽客座教授、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會士(IEE Fellow)。現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通信學會咨詢委員會委員、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終身會士(IEEE Life Fellow)、中國通信學會會士、中國電子學會會士。     50多年來發表論文110余篇,出版著譯14本,涉及電子學與通信學科中多個領域;主編的《通信原理》被500多所高校作為教材。曾獲電子部優秀教材特等獎、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國家級精品教材、陝西省優秀教材一等獎等。在科研領域有多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和三等獎。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肇始的通信
  1.2  電報通信
  1.3  電話通信
    1.3.1  人工電話
    1.3.2  自動電話
    1.3.3  電話線路
    1.3.4  光纖線路
  1.4  無線電話通信
    1.4.1  早期的無線電話
    1.4.2  蜂窩電話網
    1.4.3  手機的發展
  1.5  數字通信
    1.5.1  數字信號
    1.5.2  模擬信號
    1.5.3  數據通信網
    1.5.4  互聯網
  1.6  小結
  習題
第2章  通信科學技術的基本概念
  2.1  消息、信號和信息的概念
    2.1.1  什麼是消息、信號和信息?
    2.1.2  信息量
  2.2  信號概述
    2.2.1  模擬信號
    2.2.2  數字信號
    2.2.3  信號傳輸速率
  2.3  模擬通信和數字通信
  2.4  信號頻譜的概念
  2.5  無線電頻段的劃分
  2.6  通道的概念
    2.6.1  有線通道
    2.6.2  無線通道
    2.6.3  單工、雙工和半雙工通道
    2.6.4  通道的帶寬
  2.7  通道性對信號傳輸的影響
    2.7.1  恆參通道
    2.7.2  變參通道
    2.7.3  通道中的干擾
  2.8  通信系統的質量指標
  2.9  小結
  習題
第3章  通信系統的主要技術
  3.1  調製與解調
  3.2  模擬信號數字化
    3.2.1  常用的數字信號
    3.2.2  模擬信號數字化過程
  3.3  同步
    3.3.1  位同步
    3.3.2  群同步

    3.3.3  載波同步和網同步
  3.4  多路復用
  3.5  多址接入
  3.6  正交編碼
    3.6.1  概述
    3.6.2  正交編碼的基本概念
    3.6.3  阿達瑪矩陣
    3.6.4  沃爾什矩陣
  3.7  差錯控制和糾錯編碼
  3.8  信源壓縮編碼
3.
    3.9.1  線
    3.9.2  面
    3.9.3  的主要性能
  3.10  通信和密編碼
    3.10.1  密碼學
    3.10.2  單密鑰密碼
    3.10.3  公鑰密碼
    3.10.4  兩種簡單密碼
    3.10.5  通信的重要性
  3.11  小結
  習題
第4章  固定電信網
  4.1  電信網的發展歷程
  4.2  固定電話網
    4.2.1  概述
    4.2.2  公共交換電話網的結構
    4.2.3  公共交換電話網的交換
    4.2.4  公共交換電話網的業務
  4.3  電話網中的非話業務
    4.3.1  數據機
    4.3.2  寬頻調解器
  4.4  有線電視網
    4.4.1  概述
    4.4.2  工作原理
    4.4.3  機盒
  4.5  小結
  習題
第5章  移動通信網
  5.1  概述
    5.1.1  移動通信的概念和分類
    5.1.2  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
  5.2  無線集群通信系統
    5.2.1  無線集群通信的功能
    5.2.2  無線集群通信的點
  5.3  地面基站蜂窩網
    5.3.1  蜂窩網的小區劃分和頻率
規劃
    5.3.2  蜂窩網的組成
    5.3.3  蜂窩網的發展概況

  5.4  基站蜂窩網
    5.4.1  早期的基站蜂窩網
    5.4.2  近期的基站蜂窩網
  5.5  小結
  習題
第6章  光纖通信
  6.1  概述
    6.1.1  光纖通信的發展歷程
    6.1.2  光纖通信的點
  6.2  光纖通信技術
    6.2.1  光發射器
    6.2.2  光纖和光纜
    6.2.3  光放大器
    6.2.4  光接收器
  6.3  光纖通信的技術性能
    6.3.1  系統指標
    6.3.2  工作波段
    6.3.3  光纖的傳輸容量
  6.4  小結
  習題
第7章  數據通信網綜述
  7.1  概述
  7.2  數據通信網的發展
    7.2.1  數據通信網的誕生
    7.2.2  遠程端網
    7.2.3  電腦網
    7.2.4  電腦網互連
    7.2.5  高速互聯網
  7.3  互聯網
    7.3.1  概述
    7.3.2  互聯網的
    7.3.3  互聯網的管理
    7.3.4  互聯網的基礎設施
  7.4  小結
  習題
第8章  互聯網的體系結構
  8.1  體系結構概念
    8.1.1  數據通信過程和協議
    8.1.2  體系結構的層次概念
    8.1.3  OSI和TCP/IP
  8.2  體系結構各層功能
    8.2.1  應用層
    8.2.2  運輸層
    8.2.3  網路層
    8.2.4  數據鏈路層
    8.2.5  物理層
    8.2.6  類比
  8.3  小結
  習題
第9章  互聯網TCP/IP體系

結構協議I
  9.1  應用層
    9.1.1  域名系統
    9.1.2  文件傳送協議
    9.1.3  萬維網的協議
    9.1.4  電子郵件
    9.1.5  基於萬維網的電子郵件
  9.2  運輸層
    9.2.1  運輸層協議
    9.2.2  運輸層的主要功能
  9.3  網路層
    9.3.1  網路層的功能
    9.3.2  虛擬IP網
    9.3.3  國際協議IP
  9.4  小結
  習題
第10章  互聯網TCP/IP體系
結構協議II
  10.1  數據鏈路層及區域網
    10.1.1  點對點通道的數據鏈路層
    10.1.2  點對點協議
    10.1.3  廣播通道的數據鏈路層
  10.2  物理層
    10.2.1  物理層協議規定的內容
    10.2.2  RS-232C標準
  10.3  小結
  習題
第11章  個人網
  11.1  概述
    11.1.1  個人網的種類
    11.1.2  無線個人網的點
    11.1.3  藍牙
    11.1.4  紅外
  11.2  藍牙通信
    11.2.1  起源和名稱
    11.2.2  性能
    11.2.3  應用
    11.2.4  設備
  11.3  紅外通信
    11.3.1  概述
    11.3.2  性能
    11.3.3  應用
  11.4  體域網
    11.4.1  概述
    11.4.2  原理
    11.4.3  應用
  11.5  小結
  習題
第12章  物聯網
  12.1  概述

  12.2  物聯網的發展
  12.3  物聯網的體系結構
    12.3.1  感測層
    12.3.2  網路層
    12.3.3  應用層
  12.4  人工智慧物聯網
  12.5  物聯網的應用
  12.6  物聯網的性
  12.7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12.7.1  條形碼
    12.7.2  射頻識別技術
    12.7.3  近場通信
    12.7.4  感測器
  12.8  小結
  習題
第13章  全球定位系統
  13.1  概述
  13.2  基本定位原理
    13.2.1  二維空間中的定位
    13.2.2  三維空間中的定位
  13.3  差分定位原理
    13.3.1  位置差分原理
    13.3.2  偽距差分原理
    13.3.3  載波相位差分原理
  13.4  北斗導航系統
    13.4.1  系統組成
    13.4.2  系統點
    13.4.3  系統服務
    13.4.4  系統應用領域
  13.5  小結
  習題
第14章  區塊鏈
  14.1  區塊鏈的起源和發展
  14.2  比幣
  14.3  區塊鏈的組成
  14.4  哈希
  14.5  哈希樹
  14.6  區塊鏈的加密
    14.6.1  拜占庭將軍問題
    14.6.2  拜占庭將軍問題的解決方案
  14.7  區塊鏈的性能和應用
  14.8  區塊鏈的類型
  14.9  小結
  習題
第15章  多輸入多輸出原理
  15.1  概述
    15.1.1  單輸入多輸出無線通信系統
    15.1.2  多輸入單輸出無線通信系統
    15.1.3  多輸入多輸出無線通信系統
  15.2  分集接收信號的合併方法

  15.3  MIMO的基本原理
    15.3.1  簡明MIMO通信系統模型
    15.3.2  MIMO系統的性能
    15.3.3  通道衰減矩陣H的變換和
預編碼
  15.4  MIMO系統的工作模式
    15.4.1  空間復用
    15.4.2  空間分集
  15.5  空時編碼技術
    15.5.1  空時分組碼
    15.5.2  貝爾分層空時結構
    15.5.3  空時網格碼
    15.5.4  循環延時分集
    15.5.5  時間切換髮射分集
  15.6  小結
  習題
附錄1  英文縮略詞英漢對照表
附錄2  糾錯編碼基本原理
附錄3  戚繼光
附錄4  池步州
附錄5  ADSL
附錄6  無繩電話系統
附錄7  無線尋呼系統
附錄8  集群通信
附錄9  第二代蜂窩網
附錄10  第三代蜂窩網
附錄11  第四代蜂窩網
附錄12  國際海事通信Inmarsat系統
附錄13  孤子
附錄14  路由器
附錄15  點分十進位
附錄16  文本標記語言HTML
附錄17  循環冗余檢驗CRC檢錯技術
附錄18  CSMA/CD協議
附錄19  物理層
附錄20  求矩陣H的征矩陣V和U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