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無測試組織(測試團隊的敏捷轉型)

  • 作者:張鼎|責編:楊福川
  • 出版社:機械工業
  • ISBN:9787111730828
  • 出版日期:2023/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32
人民幣:RMB 10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這是一本從敏捷測試團隊打造、敏捷測試技術修煉兩個維度指導一線的測試團隊和質量團隊全面實現敏捷轉型的著作。
    隨著軟體研發和交付模式的變革,軟體測試不斷在向服務化、標準化、智能化和全員化的方向演進,對質量和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大量實踐表明,只有高度敏捷化的團隊和敏捷的測試方法才能做到二者兼顧。本書作者在阿里、騰訊、OPPO等知名企業從事質量和測試方面的技術和管理工作20余年,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度思考。
    本書從一線測試團隊和質量團隊的視角出發,以解決測試工作中的實際困難為宗旨,以「敏捷效果」為挑選觀點和素材的準繩,內容既不會隨著技術的發展而過時,又能引發各類角色廣泛深入地思考。
    全書核心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7章)打造敏捷測試團隊從測試團隊為什麼敏捷不起來講起,介紹敏捷測試團隊需要具備的理論認知,引出多個維度的敏捷組織要求,並對質量度量體系進行重新構建。這部分展開打造敏捷測試組織的痛點模塊,分享作者親身實施的案例,包含團隊診斷、敏捷度量、流程敏捷、文檔敏捷、外包管理敏捷、創新組織打造等,其中流程敏捷是重點介紹的模塊。在整個研發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測試團隊都有值得敏捷實踐的具體措施。
    第二部分(第8?15章)修煉敏捷測試技術主要講解敏捷測試技術的原理和實踐,按照從基礎到進階的順序,分別介紹了測試分析設計能力、自動化測試的ROI、敏捷測試的三大利器、提升用戶體驗的測試方案、面向未來的智能化測試、無測試組織的思維實驗等。其中,敏捷測試三大利器(探索式測試、眾包測試、精準測試)是非常豐富且有效的實踐知識體系。

作者介紹
張鼎|責編:楊福川
    張鼎(鼎叔)     資深軟體質量和測試技術專家,在該領域深耕20余年,現擔任阿里巴巴海外電商公司Lazada(東南亞旗艦電商平台)的執行副總裁。     經歷了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全過程,曾在多家著名科技公司從事測試技術和管理工作,擔任過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集團的質量技術委員會資深委員。在騰訊負責過多個著名產品的測試項目和團隊管理,包括手機QQ、手機QQ瀏覽器、騰訊手機管家、應用寶等;在OPPO公司作為測試總監負責過敏捷變革實踐以及測試技術規劃,在金融科技公司小贏科技(在美國紐約上市)從零開始構建過品質團隊。

目錄
序1
序2
序3
前言
第一部分  打造敏捷測試團隊
  第1章  敏捷測試團隊的自我診斷
    1.1  從測試角度理解敏捷理念
    1.2  什麼是敏捷測試
    1.3  敏捷測試為什麼會失敗
    1.4  測試團隊如何自我診斷
    1.4.1  團隊代表訪談
    1.4.2  提煉結果,召開腦暴會
    1.4.3  TOP舉措的跟進
    1.4.4  診斷腦暴會的成果示例
    1.5  本章小結
  第2章  敏捷實踐中的測試關注點
    2.1  Scrum
    2.1.1  Scrum核心知識簡介
    2.1.2  Scrum核心價值觀帶給測試的啟發
    2.1.3  Scrum角色應關注的測試活動
    2.2  極限編程
    2.3  用戶故事
    2.4  精益看板
    2.5  大規模敏捷
    2.5.1  SAFe核心知識簡介
    2.5.2  測試啟發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測試左移與右看
    3.1  左移到需求階段
    3.1.1  精益需求的產生過程
    3.1.2  明確需求價值
    3.1.3  完善用戶畫像和用戶故事場景
    3.1.4  需求評審前給出驗收測試點
    3.1.5  迭代需求拆解及合理估算任務
    3.1.6  需求評審的質量把關
    3.2  左移到開發階段
    3.2.1  開發設計評審
    3.2.2  TDD與單元測試門禁
    3.2.3  代碼評審活動
    3.2.4  代碼規範
    3.2.5  桌面評審
    3.2.6  持續測試建設
    3.3  右看發布階段
    3.3.1  參與或組織可用性測試
    3.3.2  關注持續部署和發布
    3.3.3  壓力演習與混沌工程
    3.3.4  服務質量監控
    3.3.5  用戶行為埋點與用例優化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敏捷研發的度量

    4.1  傳統質量度量與敏捷質量度量
    4.1.1  從QA的鬱悶說起
    4.1.2  傳統質量觀與敏捷質量觀
    4.1.3  度量作弊背後的經濟學
    4.1.4  度量的誤區
    4.2  基於敏捷的度量指標設計
    4.2.1  敏捷度量的特質和分層
    4.2.2  軟體生命周期中的敏捷指標
    4.3  團隊敏捷成熟度度量
    4.3.1  管理視角
    4.3.2  產品視角
    4.3.3  技術視角
    4.3.4  不同成熟度發展階段的目標達成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敏捷文檔與溝通
    5.1  敏捷文檔的高價值
    5.2  敏捷文檔優化實踐
    5.2.1  文檔描述簡化
    5.2.2  交叉二維表的妙用
    5.2.3  思維導圖設計用例
    5.2.4  讓文檔更生動
    5.3  沉澱知識圖譜
    5.4  測試溝通中的熱門概念
    5.5  提升質量彙報的效果
    5.6  構建敏捷研發質量體系文檔
    5.7  本章小結
  第6章  團隊能力培養與創新氛圍
    6.1  技術戰略規劃—識別核心能力
    6.2  測試工程師能力模型
    6.2.1  測試核心專業能力
    6.2.2  測試核心素質能力
    6.2.3  職級晉陞輔導
    6.3  創新氛圍建設
    6.3.1  健康的創新機制
    6.3.2  培養創新思維
    6.3.3  創新案例:自製400元的硬體電量儀
    6.3.4  測試專利申請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外包測試的高效管理
    7.1  外包的分類和價值
    7.2  測試外包團隊的組建
    7.3  外包管理的提效實踐
    7.3.1  關鍵角色與風險控制
    7.3.2  內外部團隊適合的測試類型
    7.3.3  外包管理系統與度量
    7.3.4  交付對接模式和高效運作
    7.4  ODC建設與遠程管理
    7.4.1  敏捷建設思路
    7.4.2  高效ODC建設的真實案例
    7.4.3  多地聯合研發的建議

    7.5  本章小結
第二部分  修煉敏捷測試技術
  第8章  測試分析與設計基礎
    8.1  測試分析,重中之重
    8.2  需求可測性分析
    8.2.1  需求可測性澄清
    8.2.2  深入需求的技術設計方案
    8.3  制定測試策略
    8.3.1  測試策略的內容
    8.3.2  不同階段的測試策略
    8.3.3  測試策略案例:機型兼容測試
    8.3.4  測試策略的全局設計
    8.4  測試用例設計基礎
    8.5  風險分析和管理
    8.6  策略執行的復盤與調整
    8.6.1  測試活動應該何時結束
    8.6.2  確認測試結論
    8.7  缺陷根因分析
    8.7.15  W根因分析法
    8.7.2  偵探分析法
    8.7.3  經典缺陷分析大獎
    8.7.4  正交缺陷分析法
    8.7.5  反饋漏斗與輿情分析
    8.8  本章小結
  第9章  自動化測試的ROI
    9.1  深入理解自動化測試的ROI
    9.1.1  自動化測試的誤區
    9.1.2  自動化測試分層模型
    9.1.3  自動化測試的ROI公式
    9.1.4  隱含的ROI影響因子
    9.2  ROI提升實戰心得
    9.2.1  移動端性能自動化測試
    9.2.2  移動端UI自動化測試
    9.2.3  真機雲測試平台
    9.3  DevOps持續測試的ROI
    9.4  其他自動化工具的ROI
    9.5  本章小結
  第10章  探索式測試
    10.1  什麼是探索式測試
    10.1.1  探索式測試的由來
    10.1.2  探索式測試的發展階段
    10.1.3  對探索式測試的誤解
    10.1.4  探索式測試與計劃式測試
    10.2  局部探索和全局探索
    10.2.1  局部探索
    10.2.2  全局探索
    10.2.3  探索式測試方法的選取和衍生
    10.2.4  在探索過程中引入變化
    10.3  探索式測試實踐過程
    10.3.1  探索前期準備

    10.3.2  探索式測試的測程和章程
    10.3.3  章程設計案例:雲盤上傳下載功能
    10.3.4  開始探索
    10.4  實踐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10.4.1  面對的問題
    10.4.2  如何衡量探索式測試的收益
    10.4.3  實踐技巧總結
    10.4.4  誰會成為探索式測試高手
    10.5  集體冒煙探索式測試(缺陷大掃除)
    10.5.1  缺陷大掃除流程
    10.5.2  收穫和啟示
    10.6  探索式測試進階工具箱
    10.6.1  噩夢頭條腦暴遊戲
    10.6.2  原創模型和原創方法
    10.6.3  與眾包平台合作:參與探索挑戰
    10.6.4  原創撲克牌遊戲
    10.7  本章小結
  第11章  眾包測試
    11.1  眾包行業知識
    11.1.1  為什麼要眾包
    11.1.2  眾包的五種模式
    11.1.3  知名眾包平台案例
    11.1.4  眾包管理的注意事項
    11.2  走進移動眾測
    11.2.1  眾測行業介紹
    11.2.2  移動眾測的價值
    11.3  眾測平台建設實戰
    11.3.1  眾測平台組成
    11.3.2  從一鍵反饋專業Bug說起
    11.3.3  從反饋工具到閉環的眾測平台
    11.3.4  眾測SDK:嵌入產品線上反饋閉環
    11.4  眾測平台商業化運營
    11.4.1  運營關注指標
    11.4.2  眾測商業畫布
    11.4.3  眾測支持的任務場景
    11.4.4  眾測任務管理
    11.4.5  眾測社區的氛圍運營
    11.5  眾測依賴的各種技術
    11.6  本章小結
  第12章  精準測試
    12.1  重新定義精準測試
    12.1.1  精準測試為何興起
    12.1.2  關於精準測試的困惑
    12.2  精準測試分析之路
    12.2.1  精準測試分析如何開展
    12.2.2  對需求的精準分析
    12.2.3  對開發設計的精準分析
    12.2.4  代碼與用例關聯的知識庫
    12.2.5  案例:精準分析和測試過程
    12.3  精準測試工具設計之路

    12.3.1  代碼覆蓋率工具
    12.3.2  精準用例推薦系統
    12.3.3  精準測試工具的能力拓展
    12.4  測試建模:輔助精準用例設計
    12.5  精準測試的收益
    12.6  本章小結
  第13章  提升用戶體驗的測試方案
    13.1  用戶體驗與測試工作
    13.1.1  體驗類測試的現狀
    13.1.2  用戶體驗定義的模型
    13.1.3  用戶體驗問題與常規缺陷的異同
    13.1.4  研究用戶,提升共情能力
    13.2  NPS變革,測試可以做什麼
    13.2.1  常見用戶體驗調查指標
    13.2.2  企業提升NPS的體系化打法
    13.2.3  針對NPS,測試應該做什麼
    13.3  成為產品/設計的好幫手
    13.3.1  驗收測試:體驗型交付
    13.3.2  利用基礎設計規範
    13.3.3  支持產品提供體驗分級服務
    13.3.4  眾包平台支撐用戶體驗挖掘
    13.4  基於ACC模型做測試設計
    13.5  競品體驗對比評測
    13.5.1  KANO模型
    13.5.2  競品對比測試核心指標設計
    13.5.3  案例:手機瀏覽器頁面載入速度測試
    13.5.4  案例:地圖導航App測試
    13.5.5  競品體驗對比評測專題報告
    13.6  提升用戶體驗的探索式測試方法
    13.6.1  角色扮演測試法
    13.6.2  肥皂劇探索模型
    13.6.3  用戶旅程觸點測試法
    13.6.4  不良利潤分析法
    13.6.5  差評分析法/博客測試法
    13.6.6  交互規範測評法/放大縮小測試法
    13.7  本章小結
  第14章  邁向智能化測試
    14.1  測試人員為何要修煉AI能力
    14.2  相關領域基本功學習
    14.2.1  大數據開發知識
    14.2.2  資訊理論和數學相關知識
    14.2.3  機器學習經典知識
    14.2.4  人工智慧的進一步學習
    14.3  成為智能產品測試專家
    14.3.1  圖像識別類產品評測
    14.3.2  智能語音類產品評測
    14.3.3  智能對話系統評測
    14.3.4  推薦演算法評測
    14.4  成為智能化測試提效專家
    14.4.1  智能化測試簡述

    14.4.2  大數據測試和錄製回放
    14.4.3  案例:AI引入UI自動化測試
    14.4.4  案例:AI引入安全評測
    14.5  本章小結
  第15章  思維實驗:無測試組織
    15.1  無測試組織的定義
    15.2  跨越十年的思維實驗
    15.3  敏捷時代,質量人員如何轉型
    15.3.1  QA工程師的轉型
    15.3.2  傳統測試經理的轉型
    15.3.3  轉型的持續保障工具
    15.4  本章小結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