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網路安全之道/華為網路安全技術與實踐系列

  • 作者:編者:王雨晨|責編:韋毅
  • 出版社:人民郵電
  • ISBN:9787115613004
  • 出版日期:2023/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61
人民幣:RMB 15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梳理了作者多年來在網路安全前沿技術研究和關鍵系統設計中總結的經驗與形成的觀點。本書首先通過大量實例,解釋威脅為何經常防不住;再將網路安全與其他學科類比,證明網路安全是一門科學,安全對抗中有制勝的理論基礎;隨後,從問題的角度出發,揭示安全之道是業務確定性而非威脅驅動,安全之法是OODA(觀察—判斷—決策—行動)循環而非防禦,安全之術是韌性架構而非威脅防禦體系;最後通過安全之用,介紹韌性方案的安全效果。
    本書適合行業主管領導、機構CTO/CIO/CSO、架構師、規劃專家、咨詢專家、解決方案專家、網路安全技術專家,以及其他網路安全相關專業的人員閱讀,可幫助讀者建立完整的網路安全知識體系,理解網路安全的發展規律,為與網路安全有關的趨勢分析、戰略制定、業務規劃、架構設計、運營管理等工作提供實際的理論指導和技術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王雨晨|責編:韋毅
    王雨晨,清華大學碩士,1998年起從事網路安全研究,現為華為網路安全領域解決方案首席架構師,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安全組副主席。「九五」到「十一五」期間曾任多項國家安全課題負責人,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多項獎勵。授權安全專利30余項,負責起草多項國際與國家安全標準。

目錄
第1章  安全之象:安全的問題與現象
  1.1  背景與價值
    1.1.1  至關重要的安全
    1.1.2  大國對抗的工具
    1.1.3  國家主權的體現
    1.1.4  事關個體的利益
  1.2  目標與訴求
    1.2.1  國外的安全保障目標
    1.2.2  威脅的風險強度等級
    1.2.3  我國的網路安全目標
    1.2.4  極限打擊與安全底線
  1.3  問題與現狀
    1.3.1  威脅經常防不住
    1.3.2  安全效果不確定
    1.3.3  安全產業靠不住
    1.3.4  攻防成本不對稱
    1.3.5  安全危機不可避免
    1.3.6  安全目標難以達成
  1.4  原因與癥結
    1.4.1  快速發展的威脅趨勢
    1.4.2  威脅防禦的固有缺陷
    1.4.3  需要糾正的錯誤觀念
    1.4.4  理論缺失是癥結所在
  1.5  對策與出路
    1.5.1  安全複雜性的根源
    1.5.2  探索安全之道
    1.5.3  加密演算法的啟示
    1.5.4  如何解決安全問題
第2章  安全之道:安全的理論與體系
  2.1  掌握安全的「金鑰匙」
    2.1.1  安全體系結構的概念
    2.1.2  安全技術的固有缺陷
    2.1.3  安全體系結構的目標
    2.1.4  安全體系結構的價值
    2.1.5  建立安全體系結構的前提
  2.2  理論是安全的靈魂
    2.2.1  沒有理論指導的後果
    2.2.2  安全理論與安全科學
    2.2.3  理論決定了最終結果
    2.2.4  正確的理論從何處來
    2.2.5  正確安全理論的特點
  2.3  建立安全理論體系
    2.3.1  對安全概念的再認識
    2.3.2  安全問題與本源
    2.3.3  安全問題的本質
    2.3.4  安全對抗的特點
    2.3.5  安全的第一性原理
    2.3.6  安全的對抗方法論
    2.3.7  對安全概念的再定義
    2.3.8  安全性的評價公式

  2.4  重新認識安全現象
    2.4.1  威脅防禦是「永動機」
    2.4.2  安全保障的關鍵
    2.4.3  國內安全落後在何處
    2.4.4  確定性保障是出路
    2.4.5  木桶原理與OODA循環
    2.4.6  識別安全戰略性技術
    2.4.7  在極限打擊下確保安全
  2.5  安全理論的發展歷史
    2.5.1  發展路徑回顧
    2.5.2  系統安全階段
    2.5.3  威脅防禦階段
    2.5.4  韌性保障階段
    2.5.5  現階段的方向
  2.6  因何選擇韌性架構
    2.6.1  韌性的概念
    2.6.2  韌性架構的目標
    2.6.3  韌性架構的特點
    2.6.4  韌性架構的優勢
第3章  安全之術:韌性架構與技術
  3.1  韌性架構的組成
    3.1.1  設計原則與理論依據
    3.1.2  體系建設的國家經驗
    3.1.3  韌性架構設計參考
    3.1.4  韌性架構頂層設計
  3.2  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的建設
    3.2.1  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的目標與價值
    3.2.2  安全法律法規與標準的關係
    3.2.3  安全法律法規與標準舉例
  3.3  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
    3.3.1  安全管理體系的目標與價值
    3.3.2  安全管理體系中的ISMS與EA
    3.3.3  正向/逆向安全運營活動
    3.3.4  「雙輪驅動」的運營流程
  3.4  韌性技術體系的構成
    3.4.1  體系目標
    3.4.2  技術分類
    3.4.3  分工維度
  3.5  架構對應的原子技術
    3.5.1  可信硬體
    3.5.2  加密演算法
    3.5.3  可信開發
    3.5.4  業務建模
    3.5.5  基礎算力/演算法/知識
  3.6  信任體系基礎技術
    3.6.1  可信的目標與價值
    3.6.2  演進方向與驅動力
    3.6.3  信任體系技術沙盤
    3.6.4  可信計算
    3.6.5  內生安全與供應鏈

    3.6.6  IPv6與可信網路
    3.6.7  零信任與可信
    3.6.8  自主可控與BCM
  3.7  防禦體系基礎技術
    3.7.1  防禦的目標與價值
    3.7.2  演進方向與驅動力
    3.7.3  防禦體系技術沙盤
    3.7.4  網閘與安全網關
    3.7.5  行為分析與建模
    3.7.6  RASP與API安全
    3.7.7  網路防禦性信息欺騙技術
    3.7.8  動態目標防禦
    3.7.9  擬態防禦技術
  3.8  運營體系基礎技術
    3.8.1  運營體系的目標與價值
    3.8.2  演進方向與驅動力
    3.8.3  運營體系技術沙盤
    3.8.4  自動化攻擊模擬BAS
    3.8.5  自動化威脅判定
    3.8.6  威脅響應編排SOAR
  3.9  韌性技術體系的建設
    3.9.1  韌性架構的能力構成
    3.9.2  韌性架構的技術沙盤
    3.9.3  與等保2.0的對比
    3.9.4  對應的安全產品支撐
第4章  安全之術:安全度量與評估
  4.1  安全度量的意義
  4.2  安全量化度量的前提
    4.2.1  安全性難以量化的原因
    4.2.2  基於確定性度量安全
  4.3  安全量化度量的方法
    4.3.1  能力基線靜態度量
    4.3.2  能力基線度量參考
    4.3.3  攻防過程動態度量
    4.3.4  動態度量方法參考
  4.4  安全能力模型與能力要求
    4.4.1  安全能力模型
    4.4.2  資產管理的能力要求
    4.4.3  防禦與加固的能力要求
    4.4.4  檢測與響應的能力要求
    4.4.5  分析溯源的能力要求
    4.4.6  附加項的能力要求
  4.5  評估方法與評估過程指導
    4.5.1  評估方法
    4.5.2  場景分析與前期準備
    4.5.3  執行評估
    4.5.4  結果分析與報告
  4.6  華為韌性架構評估結果
    4.6.1  安全評估對象
    4.6.2  網路安全威脅防護能力

    4.6.3  設備的內生安全防護
    4.6.4  有效應對BCM風險
    4.6.5  韌性架構的安全強度
第5章  安全之用:韌性技術體系的應用
  5.1  安全體系結構與安全解決方案
    5.1.1  安全體系結構與安全解決方案之間的區別
    5.1.2  安全解決方案的類別
  5.2  安全解決方案架構的演進
    5.2.1  HiSec1.0:端到端安全
    5.2.2  HiSec2.0:協同化安全
    5.2.3  HiSec3.0:平台化安全
    5.2.4  HiSec4.0:自動化安全
  5.3  技術性安全解決方案架構
    5.3.1  網路安全解決方案架構
    5.3.2  數據安全解決方案架構
    5.3.3  供應鏈安全解決方案架構
  5.4  場景化安全解決方案
    5.4.1  高端製造/半導體行業安全解決方案
    5.4.2  跨網域辦公數據安全解決方案
    5.4.3  運營商「雲網安」服務化安全解決方案
  5.5  華為自身的韌性實踐
縮略語表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