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移動通信(微課視頻版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系列教材)

  • 作者:編者:宮淑蘭//許鴻奎|責編:崔彤
  • 出版社:清華大學
  • ISBN:9787302626923
  • 出版日期:2023/04/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55
人民幣:RMB 5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詳細介紹移動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典型移動通信系統及無線網路的規劃和優化,較充分地反映了通信工程設計及新技術。全書共8章,內容包括移動通信概述、移動通信通道、抗衰落技術、2G/3G/4G/5G移動通信系統、無線網路規劃與優化及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本書力求將移動通信的理論知識和應用系統相結合,注重實用性,力爭做到內容全面新穎、語言通俗易懂。
    本書可作為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作者介紹
編者:宮淑蘭//許鴻奎|責編:崔彤

目錄
第1章  移動通信概述
  1.1  移動通信的特點
  1.2  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
  1.3  移動通信的基本技術
    1.3.1  信源編碼技術
    1.3.2  不同系統中的通道編碼技術
    1.3.3  調製技術
    1.3.4  基本的雙工技術
  1.4  移動通信中的雜訊與干擾
    1.4.1  雜訊
    1.4.2  干擾
  1.5  蜂窩移動通信的組網技術
    1.5.1  基本的網路結構
    1.5.2  不同的多址接入技術
    1.5.3  頻率復用技術與蜂窩小區
    1.5.4  多通道共用技術
    1.5.5  干擾和通道容量
    1.5.6  蜂窩小區容量改善方法
  本章習題
第2章  移動通信通道
  2.1  移動通信通道概述
  2.2  無線電波傳播特性
    2.2.1  直射波
    2.2.2  大氣中的無線電波傳播特性
    2.2.3  障礙物的影響與繞射損耗
    2.2.4  反射波
    2.2.5  散射波
  2.3  移動通信通道的多徑傳播特性
    2.3.1  移動環境下無線信號場強特性
    2.3.2  多徑傳輸及特性描述
    2.3.3  陰影衰落的基本特徵
  2.4  電波傳播損耗預測模型
    2.4.1  Okumura-Hata模型
    2.4.2  COST-231 Hata模型
    2.4.3  Keenan-Motley傳播模型
    2.4.4  SPM傳播模型
    2.4.5  0.5?100GHz的傳播模型
    2.4.6  室內傳播模型
    2.4.7  射線追蹤傳播模型
  2.5  MIMO通道模型
  本章習題
第3章  抗衰落技術
  3.1  分集接收技術
    3.1.1  分集接收原理
    3.1.2  分集信號的合併
  3.2  均衡技術
  3.3  基本的通道編碼技術
    3.3.1  通道編碼分類
    3.3.2  線性分組碼
    3.3.3  卷積碼

    3.3.4  Turbo碼
    3.3.5  交織編碼
    3.3.6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
    3.3.7  極化編碼
    3.3.8  網格編碼調製
  3.4  擴頻技術
    3.4.1  概述
    3.4.2  擴頻技術的分類
  3.5  多載波調製
    3.5.1  多載波傳輸系統
    3.5.2  OFDM調製
  3.6  MIMO技術
    3.6.1  概述
    3.6.2  分類
    3.6.3  空時編碼
    3.6.4  MIMO系統容量
    3.6.5  MIMO系統的增益
  本章習題
第4章  2G/3G移動通信系統
  4.1  2G/3G系統概述
    4.1.1  GSM概述
    4.1.2  3G系統概述
  4.2  GSM/WCDMA的網路結構
    4.2.1  GSM的網路結構
    4.2.2  WCDMA的網路結構
  4.3  2G/3G系統無線介面
    4.3.1  GSM的無線介面
    4.3.2  WCDMA系統的無線介面
  4.4  相關技術
    4.4.1  GSM相關技術
    4.4.2  WCDMA關鍵技術
  本章習題
第5章  4G移動通信系統
  5.1  4G系統的設計目標
  5.2  基本概念
    5.2.1  4G系統的網路結構
    5.2.2  4G系統的協議棧
    5.2.3  LTE系統消息
    5.2.4  4G網路用戶標識
    5.2.5  UE的工作模式與狀態
    5.2.6  承載
  5.3  LTE系統的無線介面
    5.3.1  無線介面協議棧功能
    5.3.2  LTE系統的無線幀結構
    5.3.3  物理資源相關概念
    5.3.4  LTE系統的物理通道
    5.3.5  LTE系統的物理信號
  5.4  EPC網路原理
    5.4.1  EPC網路
    5.4.2  EPC網路工作原理

  5.5  4G系統的關鍵技術
    5.5.1  正交多址接入技術
    5.5.2  多天線技術
    5.5.3  鏈路自適應
    5.5.4  快速分組調度
    5.5.5  HARQ
    5.5.6  小區間干擾消除技術
  5.6  LTE-Advanced系統的增強技術
    5.6.1  載波聚合技術
    5.6.2  中繼技術
    5.6.3  協作式多點傳輸技術
    5.6.4  增強型MIMO
  本章習題
第6章  5G移動通信系統
  6.1  5G概述
    6.1.1  5G演進和標準化
    6.1.2  5G應用場景和關鍵性能
    6.1.3  5GNR頻譜規劃
    6.1.4  5G網路架構及網路部署
  6.2  5G無線接入網
    6.2.1  NR無線幀結構
    6.2.2  NR物理通道和物理信號
    6.2.3  NR通道編碼
    6.2.4  5G無線接入網架構和介面協議
  6.3  5G核心網路和介面協議
    6.3.1  5GC的網路功能和介面協議
    6.3.2  5G核心網協議棧
  6.4  5G物理層過程
    6.4.1  物理層概述
    6.4.2  小區搜索
    6.4.3  小區選擇和重選
    6.4.4  隨機接入
  6.5  5G關鍵技術
    6.5.1  新型多址和波形技術
    6.5.2  5G中的雙工技術
    6.5.3  毫米波通信
    6.5.4  大規模MIMO技術
    6.5.5  SDN技術
    6.5.6  NFV技術
    6.5.7  網路切片
    6.5.8  邊緣計算
    6.5.9  超密集組網技術
  本章習題
第7章  無線網路規劃與優化
  7.1  無線網路規劃
    7.1.1  無線網路規劃流程
    7.1.2  覆蓋規劃
    7.1.3  容量規劃
    7.1.4  無線小區參數設計
  7.2  無線網路優化

    7.2.1  單站優化
    7.2.2  簇優化
    7.2.3  覆蓋優化
    7.2.4  網路結構優化
    7.2.5  4G/5G協同鄰區配置優化
    7.2.6  基於MassiveMIMO的場景化波束優化
    7.2.7  5G智能優化
  本章習題
第8章  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
  8.1  6G的發展現狀
  8.2  6G應用場景及關鍵性能
    8.2.1  6G願景與需求
    8.2.2  6G應用場景
    8.2.3  6G關鍵性能
  8.3  6G關鍵技術
    8.3.1  新型空口技術
    8.3.2  新型網路架構
  本章習題
附錄A  縮略語英漢對照表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