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軟體調試(第2版卷1硬體基礎)

  • 作者:張銀奎
  • 出版社:人民郵電
  • ISBN:9787115492500
  • 出版日期:2018/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85
人民幣:RMB 11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張銀奎著的《軟體調試(第2版卷1硬體基礎)》堪稱是軟體調試的「百科全書」。作者圍繞軟體調試的「生態」系統(ecosystem)、異常(exception)和調試器3條主線,介紹軟體調試的相關原理和機制,探討可調試性(debuggability)的內涵、意義以及實現軟體可調試性的原則和方法,總結軟體調試的方法和技巧。
    第1卷主要圍繞硬體技術展開介紹。全書分為4篇,共16章。第一篇「緒論」(第1章),介紹了軟體調試的概念、基本過程、分類和簡要歷史,並綜述了本書後面將詳細介紹的主要調試技術。第二篇「CPU及其調試設施」(第2?7章),以英特爾和ARM架構的CPU為例系統描述了CPU的調試支持。第三篇「GPU及其調試設施」(第8?14章),深入探討了Nvidia、AMD、英特爾、ARM和Imagination這五大廠商的GPU。第四篇「可調試性」(第15?16章),介紹了提高軟體可調試性的意義、基本原則、實例和需要注意的問題,並討論了如何在軟體開發實踐中實現可調試性。
    本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既涵蓋了相關的技術背景知識,又針對大量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的技術細節進行了討論,是學習軟體調試技術的寶貴資料。本書適合所有從事軟體開發工作的讀者閱讀,特別適合從事軟體開發、測試、支持的技術人員,從事反病毒、網路安全、版權保護等工作的技術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學習參考。

作者介紹
張銀奎
    張銀奎,國內知名的調試技術專家。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系,長期從事軟體開發和研究工作,曾在英特爾工作13年,對IA-32架構、操作系統內核、驅動程序,尤其是對軟體調試有較深入的研究。著有《軟體調試》《格蠹彙編》等暢銷、常銷技術圖書,格蠹科技(xedge.ai)創始人,高端調試網站(advdbg.org)創建者。翻譯(合譯)作品有《二十一世紀機器人》《觀止——微軟創建NT和未來的奪命狂奔》《數據挖掘原理》《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複雜問題求解的結構和策略》等。

目錄
第一篇  緒論
  第1章  軟體調試基礎
    1.1  簡介
    1.2  基本特徵
    1.3  簡要歷史
    1.4  分類
    1.5  調試技術概覽
    1.6  錯誤與缺欠
    1.7  重要性
    1.8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二篇  CPU及其調試設施
  第2章  CPU基礎
    2.1  指令和指令集
    2.2  英特爾架構處理器
    2.3  CPU的操作模式
    2.4  寄存器
    2.5  理解保護模式
    2.6  段機制
    2.7  分頁機制
    2.8  PC系統概貌
    2.9  ARM架構基礎
    2.10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3章  中斷和異常
    3.1  概念和差異
    3.2  異常的分類
    3.3  異常例析
    3.4  中斷/異常的優先順序
    3.5  中斷/異常處理
    3.6  ARM架構中的異常機制
    3.7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4章  斷點和單步執行
    4.1  軟體斷點
    4.2  硬體斷點
    4.3  陷阱標誌
    4.4  實模式調試器例析
    4.5  反調試示例
    4.6  ARM架構的斷點支持
    4.7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5章  分支記錄和性能監視
    5.1  分支監視概覽
    5.2  使用寄存器的分支記錄
    5.3  使用內存的分支記錄
    5.4  DS示例:CpuWhere
    5.5  性能監視
    5.6  實時指令追蹤
    5.7  ARM架構的性能監視設施

    5.8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6章  機器檢查架構
    6.1  奔騰處理器的機器檢查機制
    6.2  MCA
    6.3  編寫MCA軟體
    6.4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7章  JTAG調試
    7.1  簡介
    7.2  JTAG原理
    7.3  JTAG應用
    7.4  IA處理器的JTAG支持
    7.5  ARM處理器的JTAG支持
    7.6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三篇  GPU及其調試設施
  第8章  GPU基礎
    8.1  GPU簡史
    8.2  設備身份
    8.3  軟體介面
    8.4  GPU驅動模型
    8.5  編程技術
    8.6  調試設施
    8.7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9章  NvidiaGPU及其調試設施
    9.1  概要
    9.2  微架構
    9.3  硬體指令集
    9.4  PTX指令集
    9.5  CUDA
    9.6  異常和陷阱
    9.7  系統調用
    9.8  斷點指令
    9.9  Nsight的斷點功能
    9.10  數據斷點
    9.11  調試符號
    9.12  CUDAGDB
    9.13  CUDA調試器API
    9.14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10章  AMDGPU及其調試設施
    10.1  演進簡史
    10.2  Terascale微架構
    10.3  GCN微架構
    10.4  GCN指令集
    10.5  編程模型
    10.6  異常和陷阱
    10.7  控制波陣的調試介面

    10.8  地址監視
    10.9  單步調試支持
    10.10  根據調試條件實現分支跳轉的指令
    10.11  代碼斷點
    10.12  GPU調試模型和開發套件
    10.13  ROCm-GDB
    10.14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11章  英特爾GPU及其調試設施
    11.1  演進簡史
    11.2  GEN微架構
    11.3  寄存器介面
    11.4  命令流和環形緩衝區
    11.5  邏輯環上下文和執行列表
    11.6  GuC和通過GuC提交任務
    11.7  媒體流水線
    11.8  EU指令集
    11.9  內存管理
    11.10  異常
    11.11  斷點支持
    11.12  單步執行
    11.13  GT調試器
    11.14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12章  MaliGPU及其調試設施
    12.1  概況
    12.2  Midgard微架構
    12.3  Bifrost微架構
    12.4  Mali圖形調試器
    12.5  Gator
    12.6  Kbase驅動的調試設施
    12.7  其他調試設施
    12.8  缺少的調試設施
    12.9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13章  PowerVRGPU及其調試設施
    13.1  概要
    13.2  Rogue微架構
    13.3  參考指令集
    13.4  軟體模型和微內核
    13.5  斷點支持
    13.6  離線編譯和反彙編
    13.7  PVR-GDB
    13.8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14章  GPU綜述
    14.1  比較
    14.2  主要矛盾
    14.3  發展趨勢
    14.4  其他GPU

    14.5  學習資料和工具
    14.6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四篇  可調試性
  第15章  可調試性概覽
    15.1  簡介
    15.2  觀止和未雨綢繆
    15.3  基本原則
    15.4  不可調試代碼
    15.5  可調試性例析
      15.5.1  健康性檢查和BSOD
    15.6  與安全、商業秘密和性能的關係
    15.7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第16章  可調試性的實現
    16.1  角色和職責
    16.2  可調試架構
    16.3  通過棧回溯實現可追溯性
    16.4  數據的可追溯性
    16.5  可觀察性的實現
      16.5.1  狀態查詢
    16.6  自檢和自動報告
    16.7  本章小結
    參考資料
平淡天真·代跋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