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LTE\LTE-Advanced關鍵技術與系統性能/4G叢書

  • 作者:袁戈非
  • 出版社:人民郵電
  • ISBN:9787115311283
  • 出版日期:2013/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52
人民幣:RMB 6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袁戈非編著的《LTE\LTE-Advanced關鍵技術與系統性能》主要介紹LTE/LTE-Advanced空中介面的關鍵技術和系統性能。全書共10章,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4章對LTE的基本設計、系統架構、系統模擬模型和性能進行了描述,對應著LTE標準版本8的內容(多天線技術除外);后6章對LTE/LTE-Advanced的主要先進技術和系統性能分章節進行展開介紹,包括MIMO、CoMP、載波聚合、異構網、無線中繼、增強的物理下行控制通道等,涵蓋了LTE版本8中的多天線技術和版本9到版本11的內容。
    《LTE\LTE-Advanced關鍵技術與系統性能》適合從事無線蜂窩通信的研究開發人員和通信類專業的師生閱讀參考。

作者介紹
袁戈非

目錄
第1章 背景介紹 1
  1.1 前幾代蜂窩通信的演進 1
  1.2 第四代蜂窩通信的系統要求 2
  1.2.1 系統性能的要求 3
  1.2.2 第四代蜂窩通信標準的發展 5
  1.2.3 性能評估方法 6
  1.3 4G空口關鍵技術 8
  1.3.1 OFDM/OFDMA/SC-FDMA 8
  1.3.2 多進多出(MIMO)和協同多點處理(CoMP) 8
  1.3.3 載波聚合 9
  1.3.4 同頻小區間干擾協調 9
  1.3.5 天線中繼 9
  1.3.6 ePDCCH 10
  1.4 本書的目的和篇章結構 10
  參考文獻 11
第2章 應用場景及系統性能評估模型 12
  2.1 同構網場景及模型 12
  2.1.1 3GPP大尺度衰落模型 14
  2.1.2 ITU大尺度衰落模型 16
  2.1.3 LTE-Advanced同構網下的CoMP場景 18
  2.1.4 LTE MBSFN場景 20
  2.2 異構網場景及大尺度通道模型 21
  2.2.1 接入鏈路的大尺度通道模型 21
  2.2.2 回傳鏈路的大尺度通道模型 24
  2.3 通道快衰落特性 25
  2.3.1 通道的時頻特性 26
  2.3.2 通道的空間特性 29
  2.3.3 空間通道的簡化模型 34
  2.4 系統模擬中的鏈路簡化模型 35
  2.4.1 鏈路框圖描述 35
  2.4.2 業務通道 38
  2.4.3 控制通道 39
  參考文獻 39
第3章 基本LTE的通道結構和性能 40
  3.1 OFDM原理和在LTE中的參數 40
  3.1.1 OFDM原理 40
  3.1.2 LTE中OFDM有關的通用參數設計 41
  3.1.3 LTE上行的SC-FDMA 43
  3.1.4 LTE時頻資源的劃分單位 45
  3.2 下行通道的設計原理和結構 46
  3.2.1 設計的一般原理 46
  3.2.2 物理通道結構 47
  3.3 下行物理共享通道 49
  3.3.1 通道結構 49
  3.3.2 Turbo碼的基本原理 50
  3.3.3 LTE Turbo碼交織器 53
  3.3.4 傳輸塊尺寸 53
  3.3.5 速率匹配 55
  3.3.6 性能分析 55
  3.4 下行物理控制類通道 57

  3.4.1 PCFICH通道結構 57
  3.4.2 PHICH通道結構 58
  3.4.3 PDCCH通道結構 59
  3.4.4 性能分析 62
  3.5 公共類信號和通道 64
  3.5.1 小區公共參考信號(CRS) 64
  3.5.2 多播參考信號(MBMS RS) 66
  3.5.3 系統同步信號及性能 67
  3.5.4 廣播通道及性能 69
  3.6 上行通道的設計原理和結構 71
  3.6.1 設計的一般原理 71
  3.6.2 物理通道結構 72
  3.7 上行物理共享通道 73
  3.7.1 通道結構 73
  3.7.2 性能分析 76
  3.8 上行物理控制通道 77
  3.8.1 通道結構 77
  3.8.2 性能分析 79
  3.9 上行參考信號 80
  3.9.1 解調參考信號 80
  3.9.2 探測參考信號 81
  3.10 隨機接入通道 82
  3.11 TDD系統 84
  3.11.1 無線幀結構 84
  3.11.2 同步信號 86
  3.11.3 上行探測參考信號的配置 86
  3.11.4 隨機接入通道 86
  參考文獻 87
第4章 LTE系統及基本性能 89
  4.1 LTE系統簡介 89
  4.1.1 系統架構 89
  4.1.2 協議層通道的映射 92
  4.1.3 LTE控制面的基本過程 94
  4.2 資源動態調度 97
  4.2.1 調度的基本原理 97
  4.2.2 Full buffer的調度原理 99
  4.2.3 VoIP的調度原理 101
  4.2.4 協議的支持 102
  4.3 鏈路自適應 106
  4.3.1 基本概念 106
  4.3.2 標準協議的支持 107
  4.4 功率控制 108
  4.4.1 標準協議的支持 108
  4.4.2 性能 110
  4.5 下行系統性能 111
  4.5.1 開銷和峰值速率 111
  4.5.2 Full buffer性能估算 112
  4.5.3 Full buffer性能模擬 113
  4.6 上行系統性能 114
  4.6.1 開銷和峰值速率 114

  4.6.2 Full buffer性能模擬 115
  4.6.3 VoIP性能模擬 119
  4.7 MBSFN的性能 122
  參考文獻 123
第5章 先進多天線和協同多點處理技術 124
  5.1 系統模型和理論性能 124
  5.1.1 天線配置和適用場景 124
  5.1.2 MIMO系統的一般模型 125
  5.1.3 時/頻空編碼的理論性能 127
  5.1.4 非預編碼多天線技術的理論性能 127
  5.1.5 單用戶預編碼技術的理論性能 132
  5.1.6 多用戶多天線技術的理論性能 134
  5.1.7 交叉極化8天線的特性 138
  5.2 下行單小區多天線技術和標準化 139
  5.2.1 基礎類傳輸模式 141
  5.2.2 基於小區公共參考信號的傳輸模式 142
  5.2.3 基於解調參考信號的傳輸模式 153
  5.3 上行單小區多天線技術和標準化 172
  5.3.1 上行數據通道單用戶MIMO 172
  5.3.2 上行控制通道發射分集 177
  5.3.3 上行MIMO的接收器 178
  5.4 下行協同多點處理技術和標準化 179
  5.4.1 下行CoMP的分類 179
  5.4.2 下行CoMP的性能評估 181
  5.4.3 下行CoMP標準中的關鍵技術 188
  5.5 上行協同多點處理技術和標準化 194
  5.5.1 上行CoMP的性能評估 195
  5.5.2 上行CoMP的關鍵技術 196
  參考文獻 199
第6章 載波聚合 202
  6.1 載波聚合類型、部署場景和架構 202
  6.1.1 載波聚合類型 202
  6.1.2 典型部署場景 204
  6.1.3 基本設計思想和協議架構 205
  6.2 載波聚合的高層關鍵技術 207
  6.2.1 服務小區的管理 208
  6.2.2 移動性管理 208
  6.2.3 小區激活和去激活 209
  6.2.4 TA分組 209
  6.3 載波聚合的物理層關鍵技術 209
  6.3.1 下行控制通道 210
  6.3.2 上行控制通道 214
  6.3.3 上行的非連續資源分配 225
  6.4 版本11的進一步增強 226
  6.4.1 上行控制通道的增強 227
  6.4.2 不同上/下行子幀的載波聚合 229
  6.4.3 多定時提前(MTA) 236
  參考文獻 238
第7章 同頻異構網小區間干擾協調 240
  7.1 異構網場景 240

  7.1.1 異構網概述 240
  7.1.2 異構網的性能潛力 244
  7.1.3 微微站(Pico node)場景中的主要干擾 248
  7.1.4 家庭基站(Femto node)場景中的主要干擾 250
  7.2 LTE版本10的干擾協調方法 252
  7.2.1 異構網中的早期備選方法 253
  7.2.2 時分方法 254
  7.2.3 測量上報和通道信息(CSI)的反饋 255
  7.2.4 eICIC下的系統性能 257
  7.3 LTE版本11的同頻異構網技術 258
  7.3.1 干擾消除技術 258
  7.3.2 先進接收機的鏈路性能 261
  參考文獻 264
第8章 無線中繼技術 265
  8.1 中繼的應用場景和類型 265
  8.1.1 中繼的應用場景 265
  8.1.2 中繼的基本分類 266
  8.1.3 類型1中繼 268
  8.1.4 類型2中繼 270
  8.2 回傳鏈路設計與結構 271
  8.2.1 回傳子幀的幀結構 271
  8.2.2 R-PDCCH的設計細節 281
  8.2.3 PUCCH的改動 285
  8.3 回傳子幀配置和HARQ時序 285
  8.3.1 FDD系統 286
  8.3.2 TDD系統 289
  8.4 中繼系統性能 291
  8.4.1 系統模型 291
  8.4.2 中繼系統的下行性能 293
  8.4.3 中繼系統的上行性能 296
  8.5 中繼系統高層協議簡介 298
  8.5.1 版本10中繼系統架構 298
  8.5.2 高層信令和基本過程 300
  參考文獻 300
第9章 增強的物理下行控制通道 302
  9.1 背景介紹 302
  9.1.1 版本8的PDCCH的局限性 302
  9.1.2 物理下行控制通道的增強方向 304
  9.2 ePDCCH的基本結構 305
  9.2.1 ePDCCH與PDSCH的復用方式 305
  9.2.2 ePDCCH的起始OFDM符號 307
  9.2.3 集中式和分散式的ePDCCH 308
  9.3 ePDCCH的細節設計 308
  9.3.1 ePDCCH的天線埠分配和擾碼技術 308
  9.3.2 ePDCCH區域中可用的資源 311
  9.3.3 eREG和eCCE的定義 312
  9.3.4 ePDCCH的搜索空間 318
  9.3.5 ePDCCH集合的資源指示 322
  9.3.6 PUCCH的ACK/NACK資源位置 323
  參考文獻 324

第10章 LTE版本12的技術方向 326
  10.1 異構網的演進 326
  10.1.1 同頻異構小區的動態協作 326
  10.1.2 熱點和室內異構小區的增強 328
  10.2 大規模天線技術 333
  10.2.1 有源天線的形態和性能 334
  10.2.2 通道模型 334
  10.2.3 空間通道信息(spatial CSI)的測量和反饋 335
  10.3 終端直通通信技術 336
  10.3.1 同伴發現 337
  10.3.2 直通通信 339
  10.4 其他的技術 340
  10.4.1 低成本的MTC終端 340
  10.4.2 LTE的覆蓋增強 342
  參考文獻 343
縮略語 345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