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高校協同創新理論與案例

  • 作者:編者:陳向煒|責編:周曉艷
  • 出版社:中國農業
  • ISBN:9787109338609
  • 出版日期:2025/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17
人民幣:RMB 4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結合政策演進與多所高校實踐,分基礎理論、應用理論研究及附錄實踐範例三板塊。基礎理論研究剖析了創新、協同、協同創新理論,闡述高校協同創新的本質屬性、發展必然性、要素、功能與特徵等;應用理論研究探討了運行機制、基本模式、組織架構、影響因素、現實障礙及發展路徑。運行機制涵蓋動力、決策等多種機制;基本模式從協同主體、組織形態、功能目標分類;組織架構有確定原則與類型。書中指出高校協同創新存在思想認識、體制機制、利益分配與風險分擔等障礙,並提出強化政策支持、深化體制改革等發展路徑。附錄提供8個實踐範例,旨在為高校管理者等提供參考,推動高校協同創新及強國建設。

作者介紹
編者:陳向煒|責編:周曉艷

目錄
前言
1  高校協同創新理論基礎概述
  1.1  創新理論
  1.1.1  創新的內涵
  1.1.2  創新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1.1.3  技術創新理論
  1.1.4  制度創新理論
  1.1.5  國家創新系統理論
  1.2  協同理論
  1.2.1  協同的內涵
  1.2.2  協同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1.2.3  協同理論的主要觀點
  1.3  協同創新理論
  1.3.1  協同創新的內涵
  1.3.2  協同創新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1.3.3  協同創新理論的主要觀點
  1.3.4  協同創新理論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2  高校協同創新的本質屬性及其發展必然性
  2.1  高校協同創新的本質屬性
  2.1.1  多元主體的協同共生性
  2.1.2  知識流動的雙向互動性
  2.1.3  創新要素的系統整合性
  2.1.4  價值創造的多重目標統一性
  2.1.5  組織機制的動態適應性
  2.1.6  制度與生態的建構依賴性
  2.2  新時代高校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
  2.2.1  順應科技發展潮流的客觀要求
  2.2.2  支撐國家戰略需求的迫切需要
  2.2.3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2.2.4  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
  2.3  高校協同創新的現實基礎
  2.3.1  政策環境持續優化
  2.3.2  高校協同創新需求的驅動力持續增強
  2.3.3  高校協同創新的資源互補優勢持續顯現
  2.3.4  高校協同創新支撐保障體系持續完善
  2.4  高校協同創新的發展態勢
  2.4.1  協同創新平台發展迅猛
  2.4.2  跨學科協同持續深化
  2.4.3  跨領域協同向縱深發展
  2.4.4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導向凸顯
3  高校協同創新的要素、功能與特徵
  3.1  高校協同創新的要素
  3.1.1  創新主體
  3.1.2  創新資源
  3.1.3  創新機制
  3.1.4  創新環境
  3.2  高校協同創新的功能
  3.2.1  整合功能
  3.2.2  黏合功能
  3.2.3  倍增功能

  3.2.4  提升功能
  3.3  高校協同創新的特徵
  3.3.1  學科交叉性
  3.3.2  職能互補性
  3.3.3  行為協調性
  3.3.4  成果適用性
  3.3.5  效益放大性
4  高校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
  4.1  動力機制
  4.1.1  利益驅動
  4.1.2  制度驅動
  4.1.3  市場驅動
  4.1.4  文化驅動
  4.2  決策機制
  4.2.1  決策主體的確立
  4.2.2  決策權劃分
  4.2.3  決策組織與決策方式
  4.3  協調與反饋機制
  4.3.1  溝通協調
  4.3.2  信息反饋
  4.4  激勵機制
  4.4.1  報酬激勵
  4.4.2  共享激勵
  4.4.3  政策激勵
  4.5  保障機制
  4.5.1  資金保障
  4.5.2  管理保障
  4.5.3  環境保障
  4.6  評價機制
  4.6.1  評價主體
  4.6.2  評價指標
  4.6.3  評價方式
  4.6.4  評價運用
5  高校協同創新的基本模式
  5.1  協同主體不同的協同創新模式
  5.1.1  校內協同創新
  5.1.2  校際協同創新
  5.1.3  校所協同創新
  5.1.4  校企協同創新
  5.1.5  校地協同創新
  5.1.6  多主體協同創新
  5.2  組織形態不同的協同創新模式
  5.2.1  實體式協同創新
  5.2.2  聯盟式協同創新
  5.2.3  虛擬式協同創新
  5.3  功能目標的協同創新模式
  5.3.1  綜合能力型協同創新
  5.3.2  人才培養型協同創新
  5.3.3  技術研髮型協同創新
  5.3.4  社會服務型協同創新

  5.3.5  文化傳承型協同創新
6  高校協同創新的組織架構
  6.1  組織架構的確定
  6.1.1  確定原則
  6.1.2  主要環節
  6.2  組織架構的基本類型
  6.2.1  直線型
  6.2.2  職能型
  6.2.3  矩陣型
  6.2.4  網路型
  6.3  組織架構的基本組成
  6.3.1  決策系統
  6.3.2  指揮系統
  6.3.3  協調系統
  6.3.4  監管系統
  6.3.5  反饋系統
7  高校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
  7.1  主體需求
  7.1.1  政府需求
  7.1.2  高校需求
  7.1.3  企業需求
  7.2  制度環境
  7.2.1  政府政策供給
  7.2.2  協同體體制機制設計
  7.2.3  高校內部管理
  7.3  資源要素
  7.3.1  人力資源
  7.3.2  財力資源
  7.3.3  物力資源
  7.3.4  信息資源
  7.4  創新生態
  7.4.1  主體信任度
  7.4.2  部門協同性
  7.4.3  管理隊伍素質
  7.4.4  文化相融性
8  高校協同創新的現實障礙
  8.1  思想認識誤區
  8.1.1  對協同創新本質的認知偏差
  8.1.2  主體角色認知誤區
  8.1.3  價值目標認知誤區
  8.2  體制機制障礙
  8.2.1  管理壁壘依然存在
  8.2.2  投入機制尚未健全
  8.2.3  評估機制有待完善
  8.2.4  市場配置效率有待提升
  8.3  利益分配與風險分擔的實操困境
  8.3.1  校際校院之間的利益分歧
  8.3.2  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分歧
  8.3.3  知識產權歸屬與使用的困境
  8.3.4  風險分擔的困境

9  高校協同創新的發展路徑
  9.1  強化政策支持保障
  9.1.1  增強政策導向性
  9.1.2  加強政策執行力
  9.1.3  維護政策穩定性
  9.1.4  堅持政策連續性
  9.2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9.2.1  創新管理機制
  9.2.2  改革評價體系
  9.2.3  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9.3  重構協同創新體系
  9.3.1  深化校際協同
  9.3.2  強化產學研協同
  9.3.3  推進校企地融合發展
  9.4  優化協同創新環境
  9.4.1  完善保障體系
  9.4.2  加強政策協調
  9.4.3  強化政策監管
  9.4.4  注重利益協調
  9.4.5  培育創新文化
  9.5  推進國際交流合作
  9.5.1  主動融入國際合作大格局
  9.5.2  積極搭建國際合作大平台
  9.5.3  深度共享國際創新資源
  9.5.4  著力培養國際化創新人才
附錄:實踐範例
  範例1  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實踐探索
  範例2  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的實踐探索
  範例3  高校產業(行業)學院建設的實踐探索
  範例4  科技小院建設的實踐探索
  範例5  研究生培養雙導師制的實踐探索
  範例6  大學科技園建設的實踐探索
  範例7  校企共建研發平台的實踐探索
  範例8  中國現代農業聯合研究生院建設的實踐探索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