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蘊靈煥秀(金華山文化通論)

  • 作者:葛永海|責編:郭曉鴻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ISBN:9787522752532
  • 出版日期:2025/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81
人民幣:RMB 12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浙江金華山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逐步形成了「儒、佛、道、文」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對中國思想史、宗教史、文學史皆有較重要的影響。本書對金華山的早期歷史敘述、黃大仙信仰、佛教發展、儒學演進、詩路建構、非遺保護和文旅開發等方面展開系統論述。通過對金華山歷史文獻的全面清理,深入挖掘金華山在儒學、佛學、道教、文學等領域的文化資源和學術價值,立體透視其與金華社會發展的內在關聯,重點分析金華山如何通過融聚多方面歷史文化成就,塑造自身獨特的文化形象。以金華山為個案,可以凝練總結浙江名山在中國傳統文化建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古為今用,繼往開來。金華山歷史文化研究為文旅開發與鄉村振興充分賦能,通過創設名山文化傳承新模式,塑造智慧文旅新業態,凸顯名山研究的現實關切與當代價值。

作者介紹
葛永海|責編:郭曉鴻
    葛永海,男,1975年生,浙江嵊州人。現為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攻方向為古代小說與傳統文化、文學地理研究,擅長文化創意與策劃。已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級項目5項,出版《古代小說與城市文化研究》等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分別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轉載,學術成果曾獲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三等獎等多種獎勵。

目錄
緒論  金華山文化概況與研究價值
  第一節  金華山地理概況與人文特色
  第二節  金華山研究的歷史回顧
  第三節  金華山文化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一章  蘊靈藏聖:史前至六朝金華山的歷史敘述
  第一節  萬年上山:史前金華山的人類活動
  第二節  神仙窟宅:六朝時期金華山的文化敘述
  第三節  因山而名:金華城之名源於金華山
第二章  赤松仙履:金華山黃大仙信仰的地域生成與文化價值
  第一節  黃大仙信仰在金華山的早期形成
  第二節  黃大仙信仰與金華地域社會
  第三節  道教史視野下的金華山黃大仙信仰
  第四節  當代黃大仙信仰的發展及其時代價值
第三章  智者梵音:金華山佛教的發展演進及文化內涵
  第一節  南朝僧儒二賢與佛事初興
  第二節  唐五代極盛期的高僧弘法
  第三節  宋元智者寺的鼎盛與金華山詩文佛韻
  第四節  梵音寂寥:明清遊記中的金華山佛教
  第五節  當代金華山佛教的重興
第四章  道通天地:金華山儒學的歷史傳承及思想特徵
  第一節  劉孝標講經及儒學思想
  第二節  呂祖謙心學探幽及對浙東學術的影響
  第三節 朱子嫡? 霰鄙剿南壬?睦硌?枷?
  第四節  金華山儒學的主要思想特徵
第五章  風雅行吟:金華山詩路的歷史演變與文化建構
  第一節  晉唐仙蹤佛影與金華山詩路的開創
  第二節  宋元浙學開源與金華山詩路的繁榮
  第三節  明清萬里遐征與金華山詩路的普及
  第四節  現代疏浚開發與金華山詩路的重塑
  第五節  金華山文學地圖的圈層分佈與文化建構
第六章  婺風遺韻:金華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特徵與文化價值
  第一節  金華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淵源
  第二節  金華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與特徵
  第三節  金華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與價值
第七章  新境煥秀:金華山文化景觀營造與文旅開發
  第一節  金華山景觀營造和文旅開發的基礎條件分析
  第二節  金華山景觀營造和文旅開發的主要原則及其實踐
  第三節  金華山景觀營造和文旅開發的戰略方向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