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精選作者在期刊和網路上發表的文章,以及部分未公開發表的文稿,以現代地理學科學觀、應用觀和教育觀為主軸,系統化歸納梳理結集成冊。本書與作者2018年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學思維與實踐》一脈相承,但又凸顯兩個新認識:一是提出現代地理學獨立性本質在於本體交叉性,對複雜的社會問題有更深的洞察力;二是思考培養文理思維兼備的新型地理學人才,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全書四篇:第一篇暢述探索現代地理學過程中的內在動力與外在條件;第二篇宣講樹立本體交叉科學觀必定引申出服務社會的應用觀和培養文理思維兼備新型地理學人才的教育觀,本體交叉科學觀是「三觀」之本,驅動現代地理學成為一門富有魅力的獨立學科;第三篇以作者應用現代地理學研究範式於農業實踐的案例,論證服務社會是地理學存在的根基;第四篇從頂層設計、培養目標、專業結構和學風四個方面思考高校地理學專業的教育改革創新,以期培養出文理思維交融的新型地理學人才。綜觀全書,不僅滲透著作者大學任教70年來對於學科精髓的深刻理解,還充盈著對教書育人的透徹思考,因此不僅對地理學人有一定指導意義,還能對各級各類教育教學工作者有所啟迪。
目錄
第一篇 新探歷程
第一章 走在探索現代地理學的路上
一、探索路上的三個認知階段
二、探索路上的三盞明燈:讀書癮、農業夢和教學心
三、探索路上的三根支柱:耐力、實力和智力
四、探索路上獲新知
第二章 再論現代地理學是什麼,做什麼,學什麼
一、提出現代地理學「三個什麼」的歷史背景與現實意義
二、現代地理學是什麼?獨特學科:獨立研究範式+本體文理交叉性
三、現代地理學做什麼?雙重任務:基礎研究+社會服務
四、現代地理學學什麼?兩項核心素養:家國情懷+文理融合思維
第三章 芻議地理學學科特質及其人才成長——朱鶴健教授訪談錄
附錄
附錄一 陳述彭院士:《土壤學與地理學交叉研究》序
附錄二 福建師範大學:半生土地半生書
附錄三 中國科技網:朱鶴健教授講述「地理人生」感悟
第二篇 科學觀
第四章 追尋現代地理學科學觀
一、地理學存在的理由在於綜合
二、現代地理學的魅力來自獨特性
三、現代地理學的獨特性本質在於本體交叉性
第五章 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深度融合:地理學革新的樞紐
一、地理學新定位為本體文理交叉的基礎應用學科
二、樹立本體文理交叉科學觀,提升地理學人的學術素養
三、創新地理學高等教育,培養新型的地理學人才
第六章 為什麼出版《地理學思維與實踐》?
附錄
附錄一 趙其國院士:土壤學微觀研究與地理學宏觀分析相結合——朱鶴健著《土壤學與地理學交叉研究》評介
附錄二 韋素瓊教授:現代地理學思維和方法的精闢解讀和應用示範——《地理學思維與實踐》評介
附錄三 讓地理學更接地氣人氣——著名地理學與土壤地理學家、福建師範大學朱鶴健教授專訪
第三篇 應用觀
第七章 地理學範式下的長汀水土保持研究
一、長汀新一輪水土保持的變革性創新
二、構建水土保持與精準扶貧互動的鏈條
三、長汀生態恢復的戰略思想
四、長汀水土保持經驗的啟示
五、從長汀水土保持看地理學應用
第八章 地理學範式下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徑研究
一、特色農業研究立項過程
二、基於人地關係思維對發展特色農業的思考
三、系統方式綜合思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研究
四、空間思維下的特色農業發展研究
第九章 閩南馬坪鎮特色農業生產模式研究
一、馬坪鎮發展特色農業的條件辨識
二、果園生態栽培試點研究
三、農果牧耦合系統生態效應分析
四、特色立體生態農業體系研究
五、馬坪鎮景觀生態規劃
第十章 漳州市特色農業系統研究
一、漳州市特色農業系統的優化分析
二、漳州市特色農業宏觀布局研究
三、特色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的研製與開發
四、漳州市農業外資及港澳台資投入分析與評價
第十一章 閩東南地區特色農業綜合評價
一、閩東南地區農業自然資源評價
二、閩東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初步測評
三、閩東南特色農業主導產業分析
四、閩東南農業外資及港澳台資投入的空間分佈與變化
第十二章 福建省發展特色農業研究
一、福建省發展特色農業的條件辨析
二、特色農業的集約經營與規模經營
三、特色農業產業化
四、特色農業宏觀布局
第十三章 農業資源耦合的功能及其對低碳的貢獻
一、農業資源耦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農業資源耦合對低碳貢獻的研究
第十四章 為發展農業出謀獻策
一、關於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突破口的建議
二、發展閩東南地區規模特色農業
三、高效利用農業資源,轉變農業生產方式
四、從省情出發合理配置資源
五、新技術在科學研究中的創新應用
六、「數字農業」總體規劃應從速制定
七、關於我省開展「數字資源」建設的建議
附錄
附錄一 鄭度院士:《長汀水土保持研究》序
附錄二 朱連奇教授:注重地理綜合,強化生產實踐——《地理學思維與實踐》書評
附錄三 地理學:接地氣又要接人氣
第四篇 教育觀
第十五章 高等學校地理學科改革振興的思考
一、高校地理學科必須改革振興,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二、從頂層設計構建新型高校地理學科
三、明晰地理學科知識結構,在辦學中確立地理學科的獨立地位
四、以文理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思維,優化專業結構
五、強化服務社會意識,回歸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