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本書以紀實筆觸,深入一所典型縣域高中,揭開教育現場的真實圖景——如何將辦學理念入腦入心,提升縣域中學師生幸福指數;如何破解學校課程碎片化、評價方式單一的問題,提升課程教學改革與師生需求的適配度;如何統籌學校、家庭、社會等力量,解決家校社缺乏協同、育人環境缺失的問題……
不同於說教式的教育評論,本書以生動的事例、鮮活的人物為線索,畫卷般展現縣域高中在師資流失、資源緊張境況下的堅守與創新。校長帶領教師團隊摸索出的「三型五共」課程體系、「三環三精三化」課堂模式、五育融合的家校社協同機制,班主任用愛與智慧搭建的心靈橋樑,縣中學子憑借努力改寫命運的逆襲故事,讓我們看到教育最本真的力量。
作者介紹
編者:劉軍祥|責編:王丹丹
劉軍祥,無極縣第二中學書記,中學正高級教師,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名校長培養對象,河北省第二屆教育家型校長培養對象,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黨校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客座教授」,石家莊市第十四、十五屆人大代表。先後榮獲河北省特級教師、河北省先進工作者、河北省先進德育工作者、河北省教育工作先進個人、河北省骨幹校長、石家莊市首屆卓越校長(書記)、石家莊市第二屆中小學十大知名校長、石家莊市市管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擔任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和石家莊市首屆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多年來,堅持做「幸福共生」的教育,成就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幸福成長,辦好家門口百姓滿意的學校。
目錄
導言:幸福共生教育體系構建的背景
一、「縣中」發展瓶頸逼迫我們思考發展的「共生」路徑
(一)當今縣中教育發展困境
(二)當今教育體系中師生的生存現狀
二、「共生」是社會教育和諧發展的要求
(一)「共生」的起源與發展
(二)「共生」在現代教育中的體現
三、審視師生髮展狀態,我們需要「共生」與「幸福」
(一)學校應當是學生幸福成長的樂園
(二)學校應當是教師耕耘幸福的田園
(三)學校應當是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的精神家園
第一章 幸福共生教育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一、幸福教育體系的心理學基礎
(一)對幸福教育的不同認識
(二)關於幸福教育問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二、共生教育體系的理論基礎
(一)國外關於共生教育的認識
(二)國內關於共生教育的理論基礎
三、幸福共生教育理論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一)幸福共生教育與中學生思想的內在邏輯
(二)幸福共生教育指導下的具體做法
第二章 幸福共生教育體系構建的實踐基礎
一、「辦好縣域學校,福澤鄉里百姓」
(一)初入管理,全心投入,為幸福共生教育打下基礎
(二)面臨困境,積極探索,培育幸福共生教育萌芽
(三)突出重圍,加強理論,促成幸福共生教育成長
(四)兼收並蓄,多措並舉,正式提出幸福共生教育思想並踐行
二、「構建和諧校園,奠基幸福人生」
(一)彈好主旋律,立德鑄魂
(二)寫好五線譜,機制推動
(三)唱好協奏曲,幫帶賦能
(四)奏好交響曲,同頻共振
三、「踐行幸福共生,教學成績頗豐」
第三章 幸福共生教育體系的要素及其關係
一、「幸福共生」辦學理念的詮釋
(一)「幸福」的含義
(二)「共生」的含義
(三)「幸福」與「共生」的關係
二、「共生教育體系」的構建
第四章 幸福共生教育體系的校內踐行
一、協調教與學,促進師生共生共榮
(一)三位一體,構築共生的平台——幸福課程
(二)三環三精三化,建構共生的場域——幸福課堂
(三)四維視角,強化共生的條件——幸福教師
(四)四維文化,促進共生的發展——幸福學生
二、強化精神引領,保證共生方向正確
(一)紅色育人的內涵
(二)紅色育人的重要性
(三)幸福黨建的目標
(四)幸福黨建的具體實施
(五)紅色育人的學生實踐
三、建設學校文化,為共生提供保障
(一)強調育人無形的幸福精神
(二)創建凈靜敬鏡的幸福校園
(三)建構規制行為的幸福組織
第五章 幸福共生教育體系的社會擴展
一、河北無極中學家校社協同育人提升計劃
(一)「家校社協同育人提升計劃」出台背景
(二)「家校社協同育人提升計劃」必要性
(三)「家校社協同育人提升計劃」主旨
(四)「家校社協同育人提升計劃」框架
(五)「家校社協同育人提升計劃」具體實施
二、家長學校活動策劃家校合作育人
(一)河北無極中學家長學校建設指導思想
(二)河北無極中學家長學校工作目標與要求
(三)河北無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