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彩圖解兒童心理健康促進遊戲(3-12歲孩子適用親子版)
內容大鋼
3?12歲兒童常見的心理困擾涉及六大方面,分別是與父母缺乏交流與溝通、容易恐懼及缺乏勇氣、容易緊張和焦慮、容易憤怒和有攻擊性、陷入沮喪和抑鬱、失去朋友/親人/寵物后遭受心理創傷。這些心理困擾可能導致親子關係緊張,讓孩子變得敏感,出現缺乏自信學習成績差、缺乏自製力、脾氣暴躁、厭學、鬱鬱寡歡等情形。
本書作者結合自己從教30年間幫助小學生改善心理問題的豐富經驗,深入剖析了這些心理困擾產生的原因,並給出了針對這些心理困擾的90個心理健康促進遊戲。
這些遊戲科學有效,簡單有趣。父母和孩子經常玩一玩這些遊戲,可以使家庭關係更為和諧,有助於孩子擁有更加健康、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
作者介紹
潘瑩|責編:王朝輝
潘瑩,小學高級教師,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四川省骨幹教師,成都市中小學心理健康輔導員。
1994年從教至今,曾在成都市錦官驛小學任教,現在全國百強中小學名校成都市鹽道街小學得勝分校任教。曾多次榮獲全國、省、市、區各級專業比賽一、二、三等獎等獎項。從教近30年間,接觸過約3000個家庭,在兒童心理輔導和家庭教育指導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目錄
第一章 困境中的孩子
一、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
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評判標準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二、心理健康促進遊戲
什麼是心理健康促進遊戲?
親子互動的益處
三、本書說明與使用方法
本書遊戲六大板塊的劃分與介紹
給爸爸媽媽的使用建議
每個遊戲四個部分的
劃分與說明
四、遊戲注意事項
遊戲氛圍
活動區域
遊戲時間
遊戲人員
第二章 贏得合作,改善親子關係——關於「陪伴和理解」的遊戲
1.心情標記板:把難以用語言描述的情緒具象化
2.團聚儀式:在儀式中體驗家人之間的親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雙胞胎:認識更豐富的情緒種類
4.小象來了:增進親密關係,增強安全感和信任感
5.照片牆:加強身份認同,改善親子關係
6.我是巨人:發現自我,表達內心多種對立的特質
7.撓癢癢樹:明確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增進親密關係
8.「抱怨鬼」的冒險之旅:建立良好有效的溝通方式
9.家庭雕塑:改善家庭氛圍,讓家人關係更親密
10.愚蠢畫廊:釋放壓力
11.解毒劑:鍛煉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我的全家福:了解家庭成員對家的感受
13.同學圈圈:尋找處理人際關係更好的方式
14.阿拉丁與神燈:了解孩子的內在動力與心理狀態
15.秘密任務卡:了解孩子的真實需要,反省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16.新聞頭條:發現自我,接受自我
17.換個身份:促進親子溝通,解決親子衝突
18.會說話的照片:學習管理自身行為,與別人正常互動
19.我家是個動物園:尋找相處方式,促進親子溝通
20.真人秀劇場:學習審視自己的行為,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看世界
21.玩偶遊戲:獲得自信,發展直接承認和面對問題的勇氣
22.問題三明治:養成良好的家庭對話習慣
23.幫手娃娃:發掘真正的願望和目標
24.罷工時間:理解爸爸媽媽的辛勞與重要性
25.塗鴉接力:享受親密陪伴和玩耍的樂趣
第三章 不受恐懼影響,做勇敢的孩子——關於「恐懼和勇氣」的遊戲
1.迷你醫院:緩解對打針等醫療行為的恐懼
2.上學去:緩解上學后與爸爸媽媽分離的恐懼
3.上學儀式:緩解進校門前的恐懼
4.叢林歷險記:擺脫對黑暗的恐懼
5.遠征夢之國:克服獨自入睡的恐懼
6.魔法箱:處理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7.三個紙盤:思考如何面對和處理恐懼,找回安全感
8.幻想旅行:學習放鬆和找回安全感
9.我是大英雄:克服獨自上廁所的恐懼
10.呼神護衛:學習在遇到令人恐懼的事物時儘快冷靜下來
11.四格漫畫:梳理自己的思維與情緒,習得克服恐懼的方案
第四章 放鬆下來,從容一點——關於「緊張和焦慮」的遊戲
1.猩猩之舞:消除緊張和焦慮
2.美好的世界:幫助孩子放鬆
3.敲敲敲:快速放鬆肌肉和精神
4.遊戲錢箱:控制自己的身體與行為
5.煩惱甩甩甩:釋放壓力,緩解緊張和焦慮
6.煩惱氣球:緩解緊張和焦慮
7.有什麼不一樣:克服面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緊張
8.馴服小怪獸:緩解緊張和焦慮
9.我不行恐龍:緩解考試或重大活動前的緊張和焦慮
10.說唱團:學習疏遠內心消極偏頗的聲音
11.牽線木偶:學習更好地感知和控制身體,快速放鬆
12.願望清單:學習獲得掌控感,緩解對未知與困難的緊張和焦慮
13.開火車:學習如何更好地感知和控制身體
14.感覺良好計劃:營造從容放鬆的家庭氛圍
15.隱身術:緩解吃飯時的緊張情緒
16.哭牆:消除焦慮並增強希望與信心
17.跳跳糖果罐:緩解緊張的情緒
第五章 用合理的方式表達憤怒——關於「憤怒和攻擊」的遊戲
1.發火圈圈:學習展示和表達憤怒
2.飛越憤怒頂峰:快速轉換憤怒情緒
3.棒棒大戰:學習安全合理地展示和表達憤怒
4.丟沙包:學習發泄憤怒,平復心情
5.摔跤:宣泄積累、隱藏的負面情緒
6.吹蠟燭:快速轉換注意力,平復情緒
7.憤怒的枕頭:安全合理地表達憤怒
8.跳個舞吧:練習在激烈運動時突然停下來,減少失控的狀態
9.紅色賽車:快速轉換注意力,平復心情
10.不倒翁:發泄憤怒
11.泥娃娃:發泄怒氣,重新找回對事物的掌控感
12.憤怒火山:思考產生憤怒的原因,尋找真正的需求
13.巴拉巴拉:反省行為偏差,緩和親子關係
第六章 笑一笑,自信起來——關於「沮喪和抑鬱」的遊戲
1.揉揉捏捏:幫助身體和心理放鬆
2.毛毛蟲:修復對事物的掌控感
3.表情拳:從抑鬱情緒中恢復
4.做饅頭:重獲對事物的掌控感,增進親子關係
5.復讀機:緩解壓力,促進親子溝通
6.小喇叭:擺脫消沉、低落的情緒,心態變積極
7.夾夾蟲:在情緒低落時變得開心
8.煮肉肉:讓心理和身體都變得更活躍
9.膩娃膩娃:搭建心理安全框架,修復安全感
10.不掉下來的氣球:修復對事物的掌控感,平復心情
11.吹球大賽:重獲對事物的掌控感,增強自信
12.我喜歡你:學習發現別人的閃光點,並表達肯定
13.畫獎章:提升自信
14.最壞與最好:學習更客觀地看待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