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育人之道與問學之理

  • 作者:劉慶昌|責編:崔文燕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810434
  • 出版日期:2025/0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64
人民幣:RMB 13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作者在「以人類的名義思考,向認識的極限挑戰」理念引領下,對教育和教育學術研究的理性思考,主題集中在「育人」和「問學」兩個範疇之中,充分體現了現代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作者以隨筆的形式書寫,對具體環境中的教育實踐和教育學術研究進行了深刻的思慮,內容通俗而深刻,體現了教育哲學學者的真誠與使命意識,既具有思想的靈動性,也具有理論的嚴謹性。
    本書可供一線教育工作者、教育學專業研究者和學習者,以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社會公眾閱讀。

作者介紹
劉慶昌|責編:崔文燕
    劉慶昌,男,1965年出生,教育學博士,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院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哲學研究分會常務理事,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山西省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從事教育哲學和教學理論研究,出版學術著作7部,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教育哲學新論》《教育工學》《教育知識論》《教育思維論》《廣義教學論》。

目錄
育人之道
  一  教育應以塑造人格、開發思維為要務
    人為什麼要受教育
    良好的生命狀態與教育
    教育的最根本處
    教育重要且有限
    教育重要但絕不複雜
    所謂智育者,以知育智之謂也
    釋解今日訓育之難
    道德教育的理性
    「仁」的意涵與美德教育
    心理教育與道德思想教育的相互糾纏
    思維訓練和價值教育
    價值教育重要且艱難
    勞動教育是怎麼回事
    素養導向的教育
    思考在教育的素養轉向中
    也許可以這樣理解核心素養教育
    教學可轉身成為教育
    教育中的權威問題
    教育階段性別假說
    所謂「真正的教育」
    課堂是什麼
    「教」與「導」
    跨學科教學
    教育中的表達藝術
    教育改革中的策略性思維
    學校文化建設的內在章法
    孩子的「聽話」和「不聽話」現象
    使兒童無厭苦有自得之法
    有一種客觀存在是「效果現象」
    今天的教育怎樣才能比過去的更好
    改善思維狀況是最難辦的事情
    中小學生的苦和累怎麼能減輕一點
    發展人格不能徘徊在教育目標之外
    人格塑造與思維開發密不可分
    教育應以塑造人格、開發思維為要務
  二  教育的道理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教育難嗎
    如何看待今天教育的歷史水平
    新教育理念為什麼難以落地
    教育評價很影響教育質量嗎
    教育理論能使教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嗎
    我們的教育還能怎樣突破
    怎樣理解對農業時代教育的懷念
    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討巧眾人的事情
    教育的道理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教育的主要問題就在教育上
    教育中的「好」不能「打造」
    不能機械地評價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得精神和本領兼備
    教育的進步始終沒有停歇
    基礎教育有點過於著急了
    教育藝術為何會淡出我們的視線
    舊傳統和新理想的相處之道
    正視一種學校教育文化現象
    消化教育中的技術主義
    兒童是教育者的參考書
    「五育並舉」才能促成完整的學校教育
    最好的陪伴者
  三  謹防教育的精神本質逐漸淡化
    教育者是師和范的統一體
    教育家是類型和水準的統一
    「學科教員」只是一個人作為「教育者」的工作角色
    范梅南所說的「真正的學科教師」
    真正的教師之形成
    德性是先天秉性和後天修煉的融合
    為師者是要有教育理智的
    教師要警惕被教學駕馭
    教師要讓教學成為教育
    謹防教育的精神本質逐漸淡化
    理性思維和詩性境界比具體方法重要
    實踐智慧是怎麼回事
    智慧集認知性和精神性于一體
    利益、任務和興趣對人的驅動
    教育家的行為細節
    對事業的敬畏和真誠
    遠離機械的思維
    教師的教育成功取決於什麼
    為什麼總有教育家鍾愛自然的原則
    《教育的積極力量》序
問學之理
  一  真正的研究一定不是手藝活
    人文和社會研究的思想本性
    做學問和做研究是一回事嗎
    怎樣使自己進入審美的狀態
    創造性研究的非常規原則
    研究在其本質的層面無須規劃
    研究不能是具有專業色彩的經濟和文化遊戲
    走出對「理論」和「實踐」的模糊認知
    不同類型的研究不應存在隔閡
    謹慎對待尋找本質的認識活動
    超越原則性建議的學術指導極為必要
    認識領域的製造者稀缺
    學術實踐方式變化中的問題
    做研究也有「地段」問題
    學術失范與研究無力
    真正的研究一定不是手藝活
    學術判斷與研究創新
    理解有組織的和有用的研究

    為了「創造」的等待
    學術文明和學科發展
    學問不見得非得高深
    學問和研究也是人生的樣式
    理論研究面貌的改變任重而道遠
    學術研究的中國特色、風格和氣派從何而來
  二  思想不是與世隔絕的個人遊戲
    思想和藝術要向歷史學習
    講故事和做思想
    我們的思想是怎麼來的
    新時代歡迎思想家
    思想與表達
    思想者不可忘卻生活世界
    思想不是與世隔絕的個人遊戲
    大學與研究高深學問
    深刻究竟意味著什麼
    衝破語言的屏障與世界真實面對
    從概念轉向事物本身
    研究與構圖
    需要喚醒人文學科研究的認識功能
    對純粹思辨的恰當態度
    「自主知識體系建構」隨想
    關於獨特的學術話語體系的形成
    歷史認識的當代組織
    形而上學的興趣
  三  先讀書再去著述與傳道
    閑話閱讀「天書」
    看不懂哲學書是有原因的
    怎樣看待讀不懂的論文
    我們與經典的關係
    意會與經典閱讀
    問學的次序
    從書中能讀出什麼
    學術寫作的要義竟是寫作者的姿態
    語言與思想
    理論寫作不全是寫作問題
  四  有趣的人才能創造有趣的思想
    怎樣打破思維的沉悶狀態
    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書生氣」的來與去
    高貴的品質並不是一種虛構
    研究者的天真和自由狀態
    研究者與世界的認識關係
    學問家的特殊價值
    有趣的人才能創造有趣的思想
    理論家及其理論創造
    確實有近乎完美的研究者
    學者世界里的精神變化
    用心感悟歷史利於擺脫精神貧窮
    我們不可能脫出自身之外

    學術文化的不純粹也是發展中的問題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