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黑素與黑素小體(生物合成生物發生生理和病理功能)(精)

  • 作者:編者:(捷克)簡·博羅萬斯基//(英)帕特里克·A.賴利|責編:譚德重|譯者:冰寒//安全
  • 出版社:人民衛生
  • ISBN:9787117366809
  • 出版日期:2024/10/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29
人民幣:RMB 117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生物色素沉著是個非常大的話題,進化過程中湧現的數不勝數的多樣性更讓人嘆為觀止。即使我們將探討的範圍局限於脊椎動物的黑素著色化過程也有極多的複雜交互作用,以至於我們無法得到一種黑素生成的「標準模型」。
    《黑素與黑素小體》是由13章內容構成的一本綱要,由相關領域的專家編寫,圍繞著脊椎動物的黑素沉著這一主題,涵蓋的內容從黑素細胞的生物學、黑素小體的生物發生及其調控、分佈、傳輸,到黑素生成、黑素的性質,以及其生物學和臨床意義。
    本書由Jan Borovansky和Patrick A.Riley主編,旨在成為當前脊椎動物黑素及其形成的有關知識的百科全書。書中還討論了最新的觀點與進展。本書對相關領域的學生、學者、研究者、醫生以及專業的色素學家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作者介紹
編者:(捷克)簡·博羅萬斯基//(英)帕特里克·A.賴利|責編:譚德重|譯者:冰寒//安全

目錄
第1章  黑素小體研究的歷史
  1.1  引言
  1.2  Seiji前時代的黑素小體研究
  1.3  Seiji時代的黑素小體研究
    1.3.1  黑素小體有關的術語
    1.3.2  超微結構和組織化學研究
    1.3.3  生物化學研究
  1.4  Seiji后時代的黑素小體研究
  1.5  其他研究歷史
  參考文獻
第2章  脊椎動物的經典和非經典黑素細胞
  2.1  產黑素細胞的定義
  2.2  產黑素細胞的分佈與功能
    2.2.1  經典黑素細胞
      2.2.1.1  表皮黑素細胞
      2.2.1.2  真皮黑素細胞
      2.2.1.3  低等脊椎動物的載黑素細胞
    2.2.2  非經典黑素細胞
      2.2.2.1  眼睛中的黑素細胞
      2.2.2.2  內耳中的黑素細胞
      2.2.2.3  心臟中的黑素細胞
      2.2.2.4  腦黑素細胞和神經黑素
      2.2.2.5  脂肪組織中的黑素
  2.3  產黑素細胞的胚胎髮育
    2.3.1  經典黑素細胞
      2.3.1.1  早期確定的成黑素細胞:背外側通路
      2.3.1.2  晚期形成的成黑素細胞:SCP和背腹遷移途徑的共同起源
    2.3.2  非經典黑素細胞
      2.3.2.1  鼠眼黑素細胞
      2.3.2.2  鼠心臟黑素細胞
      2.3.2.3  其他非經典鼠黑素細胞
      2.3.2.4  其他生物
  2.4  經典和非經典黑素細胞的黑素轉移
    2.4.1  黑素小體的運輸
    2.4.2  黑素小體的轉移
      2.4.2.1  經典黑素細胞的黑素小體轉移
      2.4.2.2  非經典黑素細胞的黑素轉移
  參考文獻
第3章  鄰?類化合物的生物化學性質
  3.1  鄰?的生物學意義
    3.1.1  抗生作用
    3.1.2  防禦性分泌物
    3.1.3  藤壺的附著機制
    3.1.4  昆蟲表皮硬化
    3.1.5  色素沉著
  3.2  鄰?的反應性
    3.2.1  結構與反應性
    3.2.2  還原性
    3.2.3  加成反應:分子間加成
    3.2.4  聚合反應

    3.2.5  分子內加成(環化)
    3.2.6  加成-消除(取代)反應
  3.3  鄰?在黑素生成反應中的作用
    3.3.1  非?促反應形成的黑素反應中間體
      3.3.1.1  脈衝輻解對真黑素和褐黑素化學反應機制研究的貢獻
    3.3.2  真黑素生成途徑與褐黑素生成途徑間的平衡關係
    3.3.3  黑素生成調控機制:黑素生成階段Ⅰ
    3.3.4  酪氨酸?激活
    3.3.5  酪氨酸?失活
  參考文獻
第4章  黑素的生物合成
  4.1  引言
  4.2  Raper-Mason途徑
    4.2.1  黑素合成階段Ⅰ:Raper-Mason途徑前段反應—從L-酪氨酸到L-多巴色素
    4.2.2  黑素合成後段反應:從L-多巴色素到真黑素
    4.2.3  褐黑素的生物合成
  4.3  黑素合成?的結構及功能
    4.3.1  酪氨酸?及其相關蛋白的結構
    4.3.2  酪氨酸?的催化循環
      4.3.2.1  甲酚?(酪氨酸羥化?)的循環反應
      4.3.2.2  兒茶酚?(多巴氧化?)的反應循環
    4.3.3  Dct/Tyrp2
    4.3.4  Tyrp1
    4.3.5  其他黑素小體蛋白
  4.4  黑素合成途徑的調控
    4.4.1  真黑素與褐黑素合成過程:黑素類型的調控
    4.4.2  色素數量的調控
      4.4.2.1  酪氨酸?水平的調控
      4.4.2.2  酪氨酸?比活度的調控
  4.5  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5章  黑素生成抑製劑和促進劑
  5.1  引言
    5.1.1  黑素的生物化學
      5.1.1.1  黑素的生物合成
      5.1.1.2  酪氨酸?的成熟和降解
      5.1.1.3  催化位點
    5.1.2  旁分泌信號和表皮黑素生成的調節
    5.1.3  研究方法
  5.2  脫色劑
    5.2.1  作用於黑素合成之前的物質
      5.2.1.1  黑素生成?的轉錄抑制
      5.2.1.2  黑素生成?的譯后修飾
      5.2.1.3  酪氨酸?的泛素化增加
    5.2.2  作用於黑素合成過程中的藥物
      5.2.2.1  對酪氨酸?的干擾
      5.2.2.2  TRP-2調控
      5.2.2.3  干擾副產物的產生(抗氧化劑和還原劑)
      5.2.2.4  干擾黑素生成通路
      5.2.2.5  過氧化物?抑製劑

    5.2.3  作用於黑素合成后的藥物
      5.2.3.1  黑素小體轉移抑製劑
      5.2.3.2  加速表皮更新
  5.3  黑素生成促進劑
    5.3.1  受體激活機制
      5.3.1.1  促黑素?
      5.3.1.2  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
    5.3.2  非受體介導的激活
      5.3.2.1  毛喉素和cAMP
      5.3.2.2  寡聚核?酸與p53的激活
      5.3.2.3  胡椒鹼?啶
      5.3.2.4  脂質類(鞘脂和前列腺素)
      5.3.2.5  磷脂?A2
      5.3.2.6  PPAR激活劑
      5.3.2.7  補骨脂素和光敏劑
  參考文獻
第6章  黑素的結構
  6.1  引言
  6.2  黑素的分類和一般性質
  6.3  生物合成研究
    6.3.1  黑素生成的早期階段
    6.3.2  真黑素生成的後期階段
    6.3.3  褐黑素生成的後期階段
    6.3.4  混合黑素生成的概念
  6.4  降解研究
    6.4.1  真黑素
    6.4.2  褐黑素
  6.5  針對真黑素和褐黑素的分析
  6.6  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眼部黑素和黑素小體的性質與功能
  7.1  引言
  7.2  眼部黑素小體和黑素生成的生物發生
  7.3  眼睛色素結構中的黑素
    7.3.1  RPE中的黑素
    7.3.2  脈絡膜中的黑素
    7.3.3  虹膜中的黑素
  7.4  眼部黑素小體的結構
    7.4.1  眼部黑素小體的形態
    7.4.2  眼部黑素小體的分子組成
      7.4.2.1  黑素小體的蛋白質
      7.4.2.2  黑素小體脂質
  7.5  眼部黑素的廣譜濾光作用
    7.5.1  虹膜作為濾光器的作用
    7.5.2  黑素在RPE和脈絡膜光透射中的作用
  7.6  眼部黑素的抗氧化特性
    7.6.1  清除自由基
    7.6.2  光敏劑和單線態氧電子激發態的淬滅
    7.6.3  氧化還原活性金屬離子的螯合作用
    7.6.4  培養細胞中眼部黑素的保護作用的檢測

  7.7  眼部黑素小體的促氧化性能
    7.7.1  活性氧的產生和細胞還原劑的氧化
    7.7.2  黑素小體與金屬離子相互作用的促氧化作用
    7.7.3  衰老RPE黑素顆粒的細胞毒性及其對視網膜衰老和AMD的潛在影響
  7.8  眼部黑素小體的其他特性及其意義
  7.9  結論
  參考文獻
第8章  神經黑素在人腦中的生物學作用及在帕金森病中的重要性
  8.1  什麼是神經黑素?
  8.2  神經黑素的系統發育
  8.3  神經黑素的發育和代謝
  8.4  神經黑素的結構
  8.5  神經黑素在人腦中的生物學作用
  8.6  神經黑素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嗎?
  8.7  神經黑素的體內和體外作用
    8.7.1  神經黑素的細胞毒性機制
    8.7.2  神經黑素對線粒體功能的影響
    8.7.3  神經黑素對UPS的影響
    8.7.4  神經黑素與合成DA-M的細胞毒性比較
  8.8  結論
  參考文獻
第9章  黑素小體的生物發生過程
  9.1  引言
  9.2  黑素小體:專門進行黑素合成的細胞內細胞器
    9.2.1  黑素小體是經不同階段發育而成的獨特細胞器
    9.2.2  黑素小體的構成
  9.3  內吞系統與黑素小體的形成
    9.3.1  內吞途徑的細胞器
    9.3.2  黑素小體是與溶?體不同的LRO
    9.3.3  Pmel17與早期黑素小體的產生
      9.3.3.1  Pmel17的結構
      9.3.3.2  Pmel17形成黑素沉積的纖維基質
      9.3.3.3  Pmel17生物合成和澱粉樣蛋白形成
      9.3.3.4  纖維狀黑素小體功能的重要性
    9.3.4  OAⅠ型與黑素小體的生物發生
    9.3.5  黑素小體的起源
      9.3.5.1  早期黑素小體起源於內吞途徑
      9.3.5.2  黑素小體並非起源於內質網
      9.3.5.3  黑素小體在Ⅰ期黑素小體之後從內吞途徑分離
      9.3.5.4  成熟黑素小體的成分分選自不同的內體中間體
  9.4  黑素小體的成熟:載體分選至成熟黑素小體
    9.4.1  格里塞利綜合征與CHS
    9.4.2  赫爾曼斯基-普德拉克綜合征
      9.4.2.1  銜接蛋白複合體
      9.4.2.2  溶?體生物發生相關細胞器複合體
    9.4.3  分子馬達與細胞骨架
    9.4.4  SNARE、Rab和其他調節因子
    9.4.5  脂類
  9.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0章  黑素小體的運輸與分佈
  10.1  引言
  10.2  研究色素運輸的模型系統
    10.2.1  魚類和兩棲動物的黑素細胞
    10.2.2  哺乳動物的黑素細胞
    10.2.3  RPE細胞
  10.3  細胞內黑素小體的運輸
    10.3.1  基於微管的運輸
      10.3.1.1  驅動蛋白和動力蛋白
    10.3.2  基於肌動蛋白的運輸
      10.3.2.1  MYO5A
      10.3.2.2  RAB27A
      10.3.2.3  MLPH
      10.3.2.4  RAB27A-MLPH-MYO5A三蛋白複合體
      10.3.2.5  RAB27A作為一個新的MITF靶基因
  10.4  RPE中的黑素小體運動:RAB27A-MYRIP-MYO7A三蛋白複合體
  10.5  黑素小體轉運
    10.5.1  轉運模式
      10.5.1.1  細胞吞噬作用
      10.5.1.2  胞吐作用
      10.5.1.3  線狀偽足-吞噬作用模型
    10.5.2  參與的分子
      10.5.2.1  PAR-2和KGF
      10.5.2.2  黏附分子:鈣黏素和凝集素
  10.6  黑素在角質形成細胞中的命運
  10.7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1章  黑素小體的結構和功能遺傳學
  11.1  引言
  11.2  參與成黑素細胞發育、遷移和特化的基因
  11.3  參與黑素細胞分化、存活和增殖的基因
  11.4  參與調控黑素細胞功能的基因
    11.4.1  皮膚、頭髮和眼睛構成性顏色的調控
    11.4.2  色素減退
    11.4.3  色素沉著增加
  11.5  參與黑素小體和其他溶?體相關細胞器生物發生的基因
  11.6  參與黑素生成的基因
  11.7  參與黑素小體移動、轉運和分佈的基因
    11.7.1  移動
    11.7.2  轉運
    11.7.3  分佈
  11.8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2章  黑素小體的生理和病理功能
  12.1  黑素小體的組織濃度
  12.2  黑素小體的化學成分決定其性質和功能
  12.3  黑素小體的功能性顯微解剖學
  12.4  黑素小體是自由基的活動中心
    12.4.1  黑素的自由基性質
    12.4.2  與黑素生成相關的自由基和活性氧簇

    12.4.3  蛋白結合多巴的可能作用
    12.4.4  黑素小體作為治療靶點
  12.5  黑素小體作為能量交換器
    12.5.1  光子/聲子轉換
    12.5.2  光化學反應
    12.5.3  聲/熱轉換
  12.6  黑素小體和金屬離子
  12.7  黑素小體對多環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的親和力
    12.7.1  黑色素瘤的檢測和治療
    12.7.2  黑素小體參與化療耐葯
    12.7.3  黑素小體組分的長期沉積
  12.8  黑素小體蛋白和黑素作為特異性靶點在黑色素瘤治療中的開發應用
  12.9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3章  發育不良痣是黑色素瘤的前體病變
  13.1  痣是黑色素瘤的危險因素
    13.1.1  黑素細胞痣的發展
    13.1.2  發育不良痣概述
  13.2  發育不良痣是黑色素瘤的前體病變
  13.3  正常皮膚黑素細胞和發育不良痣細胞之間的細胞學差異:黑素小體和線粒體的畸變
  13.4  正常皮膚黑素細胞和發育不良痣細胞之間的代謝差異:發育不良痣細胞合成褐黑素的偏好性
  13.5  褐黑素生成是胞內氧化失衡的可能起因
  13.6  發育不良痣細胞是衰老細胞
  13.7  發育不良痣細胞是一類具有突變表型的細胞嗎?
  參考文獻
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