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數智時代混合教學勝任力(模型與發展)

  • 作者:廖宏建|責編:關春巧
  • 出版社:復旦大學
  • ISBN:9787309175417
  • 出版日期:2024/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17
人民幣:RMB 80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混合教學作為一種「數字勞動」形式,不斷走向複雜、靈活、智能,並對教師教學勝任力提出了挑戰。本書在釐定混合教學價值訴求的基礎上,採用教育敘事和循證研究方法,構建了在目標上統合教學績效和職業幸福感、在成分上囊括認知與非認知特徵的混合教學勝任力模型。勝任力模型兼顧了教學一般性與情境敏感性,反映了教師在特定情境下的實踐狀態而非理想化的最佳實踐觀點。情境勝任力有利於突破教學理論與實踐的鴻溝,促進教學發展。基於該模型設計和開發了勝任力發展模式,承認教師學習經歷的主體性、情境性、動態性,有利於破除工業社會技術理性視角下的「缺陷一培訓一掌握」式發展方式,在實踐中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向「教師持續專業學習與發展」理念的轉變。

作者介紹
廖宏建|責編:關春巧
    廖宏建,教育技術學博士,廣州大學網路與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技術教育應用、教師專業發展。先後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等,在國內和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作為主要參與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混合教學是高校對數智時代教育新需求的必然回應與選擇
    二、應然與實然間的教學實踐差距預示著教師面臨新挑戰
    三、混合教學語境下教師教學能力由擴展轉向重組
  第二節  研究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意義
  第三節  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標與內容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二章  研究綜述
  第一節  「勝任力」內涵演變及模型構建
    一、勝任力理論發展
    二、勝任力模型及構建方法
  第二節  混合教學內涵及其價值訴求
    一、混合教學發展歷程回顧
    二、數智時代混合教學價值訴求
  第三節  研究起點:基於文獻的混合教學勝任力特徵集
    一、文獻回顧與統計
    二、勝任力詞典初始特徵集
  第四節  研究述評與啟示
第三章  混合教學勝任力模型構建:教育敘事研究
  第一節  混合教學勝任力模型理論與設計
    一、混合教學勝任力內涵
    二、模型構建的理論依據
    三、混合教學成功的兩個核心標準及識別
    四、混合教學勝任力模型設計
  第二節  基於行為事件訪談法的勝任力特徵萃取
    一、行為事件訪談法及其改進
    二、效標樣本選擇
    三、訪談實施與數據獲取
    四、訪談內容編碼與分析
    五、結論與討論
  第三節  自我調節:一項重要的非認知勝任力特徵
    一、教師專業能力視野中的自我調節
    二、研究問題與研究設計
    三、自我調節的類型學分析
    四、討論與結論
第四章  混合教學勝任力模型構建:數據循證研究
  第一節  基於學習分析的勝任力特徵萃取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與個案選擇
    二、勝任力特徵萃取研究框架
  第二節  基於學習節奏可視化模型(RORC)的學習節奏分析
    一、學習投入的時間投影:學習節奏
    二、學習節奏分析對混合教學勝任力的啟示
  第三節  促進學習投入的教學行為分析——經驗抽樣法
  第四節  對循證研究的討論與結論
第五章  混合教學勝任力模型優化與驗證

  第一節  基於德爾菲法的模型優化
    一、基於德爾菲法的模型優化
    二、基於層次分析法(AHP)的模型指標權重確立
  第二節  混合教學勝任力模型驗證
    一、模型驗證的方法與工具設計
    二、構想效度檢驗
    三、效標關聯效度檢驗
    四、模型修正小結
第六章  混合教學勝任力詞典與模型結構
  第一節  勝任力詞典及釋義
  第二節  勝任力模型的三層結構
第七章  混合教學勝任力發展:面向認知特徵的模式設計
  第一節  勝任力發展的理論分析
    一、勝任力發展的基本特點
    二、複雜學習理論
    三、轉化學習理論
    四、學習理論的啟示
  第二節  認知類勝任力發展模式設計
    一、勝任力發展:面向轉化學習的設計
    二、基於轉化學習的「5C6S」模式設計
  第三節  基於「5C6S」模式的勝任力發展實證研究
    一、「雙向反饋」發展方案設計
    二、學習任務序列與情境支持設計
    三、情境化評估工具設計
    四、實施過程
    五、效果測評與討論
第八章  混合教學勝任力發展:面向非認知特徵「複原力」的模式設計
  第一節  教師複原力學術概念梳理
    一、複原力與教師複原力
    二、數字化教學環境下教師複原力研究概述
    三、複原力發展模式與干預研究現狀
  第二節  混合教學教師複原力發展模式構建
    一、基於紮根理論構建複原力發展模式(RRRiBT)
    二、「RRRiBT」模式的結構與要素分析
  第三節  混合教學教師複原力發展實證研究
    一、複原力發展活動路徑設計
    二、複原力發展活動內容設計
    三、模塊培訓實施過程
  第四節  「RRRiBT」模式檢驗與改進
    一、基於「TRRD」工具的定量分析
    二、基於訪談編碼的定性分析
    三、討論與模式改進
  第五節  縱向視角下教師自我調節類型轉化
    一、自我調節類型轉化樣本
    二、自我調節類型轉化分析
第九章  情境勝任力與持續專業學習發展
  第一節  情境勝任力
    一、混合教學勝任力的情境性與生成性框架
    二、關於勝任力特徵的若干討論
  第二節  教師持續專業學習與發展

    一、勝任力發展:結果視角轉向過程視角
    二、關於數智時代的教師負擔治理
  第三節  研究反思與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附錄
  附錄一  專業術語表
  附錄二  混合教學勝任力模型
  附錄三  勝任力模型、擴展探究社區、教師角色映射關係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